陈羽解释道:
“其实很简单。比如说你看这个形状酷似小蝌蚪的符号,我将其命名为逗号,它的作用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表示停顿。”
“还有这个小圆圈形状的符号,我将其命名为句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示着这句话结束了:还有这个一根树棍子,下面有一个点的符号,我将其命名为感叹号,它代表了震惊的一种情绪:还有这个一个弯钩下面有一个点,我将其命名为问号,它代表了疑惑的情绪。”
“有了这些符号之后,可以更好的帮助我理解这些书籍里面的语境与含义,读起来也更加的方便快捷。”
陈羽一边解释着,一边拿起筷子吃着饭菜。
徐妙锦的饭量不是很大,虽然好吃,可她己经有了很强烈的饱腹感。
但陈羽不一样,他现在堪堪吃了六分饱。
陈羽自顾自的吃着,完全没有看到此时徐妙锦震惊的眼睫毛都止不住的颤抖。
这就是标点符号。
打眼看上去只是一些奇形怪状的标注,听了作用之后,乍一下并没有多大的感觉,甚至感认为还有些鸡肋。
但如果仔细在脑海中琢磨琢磨,才能后知后觉的感觉出这标点符号的巨大作用。
毕竟如果只是用一个逗号跟句号,来表示停顿与断句的意思,那徐妙锦心中也不会如此震撼。
可是这标点符号还能根据形状的不同,用来通过字面去传达作者写下时的情感,这一点就很厉害了。
要知道目前大明市面上的所有经史子集,都是从头到尾写下来。
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才会出现一个圆圈,用来表示此章结束,而没有任何成语口中的标点符号。
对于一些繁杂的文章,甚至包括一些刻在石碑上不分段的话,看上去密密麻麻一大片,哪怕是文化功底深厚的人,在断句方面也是会有些许偏差,很难摸清刻字之人字里行间的情感。
但真正令人头疼的症结,其实在于书信之间的传达。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臣子上奏的奏疏往往都是一泻千里的长文,连皇帝朱批也同样洋洋洒洒。
没有标点的文字如同乱麻,臣子难以参透圣意,整日提心吊胆:皇帝也无法精准把握臣下诉求,更添“天威难测”的隔阂。
朱棣与麾下武将就被这件事搞的很是头大,毕竟对于那些文官来说,尚可凭借“之乎者也”勉强断句。
可这些虚词表意模糊,有时反而让朱棣越读越困惑。
倘若能将老师所创的标点符号推广至朝廷内外,日后文书断句与表意必然事半功倍。
届时,朱棣批阅奏疏时,大概不会再像在退朝后,对着姐姐因断句问题而发牢骚了。
当然估计到时候朱棣会非常喜欢这个感叹号,对哪个臣子不如意了,写奏疏的时候首接加感叹号,用来表示自己强烈的不满。
徐妙锦思索之间,陈羽不经意地说道:
“其实这标点符号对读书人来说,有用但用处不大,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可是对于大明那些正在启蒙阶段的孩童来说,却能让他们如虎添翼。”
徐妙锦听后一愣,眨了眨眼睛,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像是抓到了标点符号对启蒙阶段儿童的作用。
但抓的不够具体。
她不着痕迹地往陈羽这边挪了挪,颇为感兴趣地问道
“陈公子,这是是和解?”
“启蒙阶段的孩童不应该先识字,这标点符号为何对他们的作用,比读书人还要大?”
陈羽想了想,说道:
“标点符号虽然作用很大,但推行起来却相当的麻烦,所以不适合读书人使用,既然不适合读书人使用,自然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作用。”
徐妙锦眼中茫然,怎么说她也是京师当中数一数二的才女。
可是跟陈羽待在一块儿,有一种被碾压的感觉。
就比如这句话,明明每一个字她都能理解,可是要放在一起的话,那就犹于听外语。
徐妙锦小脸板正,正襟危坐的问道:
“既然这标点符号有用,为何推行起来会相当麻烦?总不可能会有人放着好处不要吧?!”
陈羽笑着说道:
“这个麻烦的阻碍当然不是人,而是书籍本身。现在大明市面上的经史子集都没有任何标注,有的只是一个圆圈,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出标点符号,也就意味着要对如今大明市面上所有的书籍,进行翻新。”
“徐姑娘也是读书之人,应该了解书的价钱之昂贵。如果想要替换,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无法估计。”
“与其耗费高昂的代价去推行标点符号,还不如一切按部就班,装作无所发生。”
陈羽略作停顿之后继续说道:
“以上是我作为读书人对这件事的见解,若从朝廷层面考量,标点符号的普及虽非一蹴而就,却存在可落地的推行路径。不妨先以奏疏系统为突破口,要求臣子上奏及皇帝批阅文书时率先使用标点,待君臣上下熟悉成习后,再借由官员体系层层渗透。”
“从朝堂到地方衙门,从首府到州府,让标点符号如涟漪般在潜移默化中扩散。当官员与文人对标点的需求超出旧版书籍承载范围,自然会催生出重编刊印新版书籍的浪潮。”
“不过必须承认,这样自上而下的文化革新,没有十多年持续推进,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陈羽扒拉了两口饭之后,继续说道:
“况且,推行标点符号无异于一场文字革新。但凡改革,势必会形成革新与守旧两派的对峙。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老学究,做文章早就熟悉了原先的版本,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定会视标点符号为离经叛道之举,不遗余力地加以批判。”
“这会使得原本就困难重重的推广之路,在这股守旧势力的抵制下,无疑将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所以这玩意儿我也只是自己使用,真要说到推广,我也没想那么多。”
(http://www.220book.com/book/423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