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德庆皇帝为了笼络赵俊臣,赐予赵家的国子监名额并没有限定数量,理论上赵俊臣完全可以将赵家所有的适龄子弟全部塞入国子监中,然后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这些赵家子弟安排进入仕途。
但赵俊臣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甚至没有继续在赵家家主的人选问题上继续纠缠——赵德顺究竟合不合适,还需要赵俊臣亲亲验证一番,而苏西卿与肖文轩的建议。终究只是建议而已。
见赵俊臣这般模样,肖文轩又连忙解释道:“大人,我也知道这个数字实在太少了,但我在选拔期间,确实已经一而再的放宽标准了,只是赵家子弟之中,性格跋扈、不学无术的人有很多,但善学成器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大人您也知道,我朝能进入国子监的监生,除了一些官员子弟之外,大都是各地学监推荐的年轻才俊,若是您将那些不成器的赵家子弟安排进入国子监中,会惹人笑话与非议不说,那些不成器的赵家子弟若是仗着您的庇护四处与人冲突,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对您实在是有害无益……”
说到这里,赵俊臣的表情也认真了许多,问道:“关于这件事情,你们心中可有什么人选?”
*
对此,苏西卿与肖文轩早有准备,马上拿出了名单,并呈给了赵俊臣,里面标注着九位赵家子弟的名字与来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如今看来,肖文轩经历了一些磨练之后,确实成长了不少,但是与苏西卿这位老牌师爷相比,终究还是差了一些。
赵俊臣的控制欲很强,但赵俊臣也明白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所以赵俊臣并不希望自己将来的幕僚团队只有一种声音、一个想法。
暗思之间,赵俊臣将名单放在手边,问道:“这九位赵家子弟之中,可有稍稍出众、值得我着重培养的人?”
想到这两份名单的差别,赵俊臣暗暗摇头,心中也觉得赵德清确实不适合再担任赵家家主的位置了,上一次见面的时候,赵德清的表现还算是不错,但这些日子以来,赵德清似乎已经被赵俊臣带来的种种利益蒙蔽了眼睛,忘记了利弊轻重,让这样的人继续带领扬州赵家,绝不是一件好事。
对此,赵俊臣并没有感到失望,因为赵俊臣很清楚,人才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肖文轩如今虽然还不如苏西卿,但他的上限却要比苏西卿高许多,接下来只需要慢慢培养就好。
另一边,苏西卿也点头帮口道:“是啊,大人,我与肖公子确实已经将选拔标准降到最低了,毕竟,能够进入国子监的赵家子弟,就算不是精通四书五经,但至少也应该熟读《论语》吧?就算不是翩翩佳公子,但至少也应该性子稳重吧?奈何在扬州赵家之中,连符合这点标准的人也少之又少,我与肖公子能够选出九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然而。让赵俊臣没想到的是,在赵家之中,甚至包括赵家的外亲远房在内,适合的人选竟然还不足十人,这个数字连赵俊臣的最低期望都远远没有达到。
“你们的建议很好,我会认真考虑的。”赵俊臣点了点头后,却又话锋一转,问道:“对了,从扬州赵家中挑选子弟进入国子监的事情。你们办的如何了?可有找到一些合适的人选?”
之前,在马车上,赵家家主赵德清也同样交给了赵俊臣一份推荐名单,名单中足足有二十一人之多,其中有十九人姓“赵”,并且大都是赵德清与几位赵家耆老的直系儿孙。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苏西卿与肖文轩皆是露出了为难的神色,相互对视一眼后,由肖文轩解释道:“赵大人,扬州赵家一向是以田地土产为立族基础,虽然是扬州有数的大地主,财势不错、族人也不少,但毕竟不是书香世家,所以年轻子弟的学识、品相也大都寻常,有资格进入国子监的。更是寥寥无几。这几日我与苏师爷面试了赵家所有子弟,包括所有的赵家非嫡系远亲,但也只找到了八九位勉强有资格进入国子监的赵家子弟。”
然而,璞玉需要雕琢,人才也需要历练,赵俊臣这次派肖文轩与苏西卿二人前来扬州办事,也是存着借机磨练肖文轩的想法。
当然,这般做法太过于明目张胆了,也容易引来非议,所以赵俊臣并不会这般过份。按照赵俊臣最初的计划,他只会挑选十几二十位赵家子弟进入国子监之中中,然后再从中挑选几人安排进入仕途、着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