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应元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听同僚谈起过,面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办法。
再加上戏文中也经常有这种桥段,他只是照猫画虎。
其实他非常讨厌官场的这一套,不然凭他的本事,怎么可能只是区区从九品的典史。
可人在屋檐下,又不得不低头。
如果因为这种小事情,惹得太子身边的近臣不快,他的前途堪忧,甚至还会连累家人。
可面对眼前这个太子爷口中,经常念叨的阎典史,小桂子可不敢怠慢,他连忙把银子推回去,并且笑着说道:
“阎典史,这可使不得,太子爷早就有过交代,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收下面的人孝敬银子,否则必会被严惩。”
“我们还是先进宫吧,别让太子爷等急了。”
说完以后,他还小心地说道:
“阎典史,你不用担心,今天这是好事,将来待你飞黄腾达以后,可别忘了我们这些人啊。”
“一定,一定,今后还希望桂公公多多提携。”
阎应元本身不是一个迂腐的人,也是懂得各方面人情世故的。
再说对于这种太子身边的近臣,与之打好关系并没有坏处。
正当他们准备前往太子府之时,阎应元的肚子又不争气的叫了起来,顿时让现场所有人都尴尬起来。
他只能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桂公公,不好意思,早上只是喝了一碗稀粥,京师的物价太贵了,我身上的银子根本不够花。”
小桂子听后,顿时朝着驿馆管事的怒骂起来:
“瞎了你的狗眼,竟敢怠慢我们太子府的客人,还不赶紧去准备吃的,所有费用全部算在我们太子府的账上。”
驿站的管事此时被吓坏了,他哪里会想到,区区一个小县城的九品典史,会有这么大的背景,竟然能与太子府扯上关系。
他连忙下去安排人准备饭菜,而且按照最高规格来,反正最后账单都会算给太子府,他们也不心疼。
阎应元见状,连忙阻止了这种行为,现在是多事之秋,不宜铺张浪费。
再说他也不想仗着太子府的权势,随意欺压他人。
毕竟驿站人员,也并没有做错什么,并且最近几天还多有照顾,做人要懂得感恩。
最终,他选择在路边随便买了两个大饼,垫了一下肚子,就随着小桂子来到太子府。
朱慈烺此时却在密室里面思考问题,他的眼前是一个完整的大明疆域沙盘。
这是他用了大半年时间,秘密安排大量人员,根据大明实际控制的版图制作出来的,以方便筹划各种计划。
此时他的手里面,拿着一个木头雕刻的人,上面写着“阎应元”三个字,这是他刚从江阴这个地方拿出来的。
关于这个阎应元,他作为后世之人,对其事迹可是极为敬佩。
区区一个从九品典史,做出的丰功伟绩,却比大明一品昭武将军都强太多,也悲惨太多。
最关键的是阎应元这个人,没有与朝堂上任何势力扯上关系,用起来也非常放心。
如果收为心腹,将来率军四处征战,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朱慈烺对于大明现有的军队模式,那是彻底失望了。
也许太祖和成祖时期,这样的军队架构,还有其自身的优势,可是经过两百多年发展,已经慢慢跟不上时代了。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支完全效忠于他的部队,将来调动起其他部队来,就会变得极其困难,甚至很多人都不会听到从朝廷的调令。
不过好在他已经与崇祯帝商议过,要借整顿京师三大营的机会,重新编练一支新军,由他的心腹统领。
所以朱慈烺第一时间想到了阎应元,不过还要考察一段时间,并且逐步提拔才能服众。
这时,密室内的的铃声响起,这就证明他要找的人到了。
朱慈烺听到以后就离开密室,来到书房中,并扯动书桌上的铃声。
小桂子闻声推门走了进来,然后小声地说道:
“太子爷,阎典史已经到正厅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大声的说道:
“宣!”
接着,阎应元诚惶诚恐地跟着东宫太监,走进书房。
说实话,他之前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江阴城的县令,现在这一下就要见到大明朝的皇太子,这个跨度属实有点大。
如果说他此时一点不紧张,那绝对是骗人的。
不过好在他在来的路上,已经向热心的桂公公,请教了觐见太子的各种礼仪,这才没有行错礼闹出大笑话。
在东宫这种等级森严的地方,行错礼可是大问题。
轻则当场出丑,重则直接被高高在上的太子所厌恶,到时本来是好事情,结果变成了悲剧。
虽然从后世而来的朱慈烺,本身就讨厌这种繁文缛节,可是在大明朝的环境中又不能过分出格,否则传出去会影响他的名声。
不过在太子宫这块地盘上,他就没有那么多规矩,毕竟他就是老大,说出的话就是规矩。
等阎应元行完大礼以后,他笑着说道:
“阎典史,你知道为什么本宫会专门把你,从江阴调过来吗?”
听到太子爷的问话,阎应元连忙小声的回复道:
“回殿下,下官不知。”
说完以后,他就不说话了,主要是这种情况下不敢乱说,说多错多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可是这样却让朱慈烺有点郁闷了,两人这样根本就没办法聊下去。
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只见他站了起来,走到阎应元身边,笑着说道:
“阎典史,你不用如此紧张,放轻松点,本宫最不喜欢这种繁文缛节,走,我们一起去客厅喝茶。”
等来到客厅以后,阎应元的神情才稍微放松一点,刚才书房的布局产生的气场太过压抑,让他差点喘不过气来。
等小桂子上好茶以后,朱慈烺招呼阎应元喝茶,同时又继续询问道:
“阎典史,你对目前大明的局势,有什么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阎应元心里面早就有底稿。
毕竟在这个危难时刻,每一位认同大明的人,都想过该如何解决目前的困局。
这是太子对他的一个考验,如果通过了,将来平步青云不在话下;如果没有通过,他只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只见他先起身行了一个礼,大声地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其实造成目前大明王朝困局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流寇肆虐地方;
二是边患耗费巨大;
三是贪官污吏横行;
四是百姓负担过重;
五是各地藩王……。”
(http://www.220book.com/book/4AY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