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7章 地瓜,马铃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明最后一年,我助崇祯逆风翻盘 http://www.220book.com/book/4AYE/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李元老说完以后,研究院的元老们,也纷纷出言附和,现场一时间又热闹起来。

突然,“啪,啪”两声打断了大家的讨论。

只见朱慈烺主动用双手鼓起了掌,并且兴奋地说道:

“好了,非常好,这才是大明的顶尖人才,这次自发火铳的测试,我非常满意。”

“来人,也拿500两银子过来,赏赐给李元老和他的团队。”

李元老见到这种情况,立刻吓了一大跳,连忙跪下来大声地说道:

“太子爷,这也太多了,使不得啊。”

“这种自发火铳,我只是依照别人的方法制作出来,当不得如此重赏。”

“如果太子爷执意要奖赏的话,我请求嘉奖远在南京的毕老。”

朱慈烺见李元老这么高风亮节,就连到手的功劳和银子都要往外推,对其品德也是越发满意。

只见他连忙走下看台,扶起李元老,笑着宽慰道:

“这些银子你还是要收下,这是你应得的。”

“至于毕老那边,也会安排人送去奖赏,甚至还会请奏父皇,把他老人家调回京师加入研究院。”

同时朱慈烺对在场的其他人许诺道:

“你们安心地做研究,大明皇室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忠臣,保证会让你们以及家人获得富贵的生活。”

“这是本宫作为大明皇太子,向你们做出的承诺,永世有效。”

听到太子爷这样说,在场的所有人,纷纷跪倒在地上谢恩。

有了太子爷这句承诺,他们和身后的家族,将会世代享受荣华富贵,这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接下来,朱慈烺还观看了各种冷兵器和盔甲各种改进方式。

虽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也赏赐了不少的银两出去,也可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他还特意勉励了大家几句,让所有人都在自已擅长的领域努力研发。

只要有拿得出手的成果,经过众位元老的评估,完全可以获得各种奖赏。

虽然今后如果没有重大的突破,他不会轻易来到研究院,但是也会时时关注这边的进展。

当朱慈烺离开测试场以后,就遇到了早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的兵仗局掌印太监刘公公。

“刘公公,这段时间你表现得不错,众位元老刚刚都夸赞你,非常配合他们的工作。”

刘公公听后大喜,立刻跪下来磕头谢恩,同时心里面悬着的石头,也终于算是放下了。

这段时间他一直担心,如果他没把事情做好,太子会向他兴师问罪。

可是科学研究院这种事情,他也是第一次遇到,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没办法,他只能吩咐所有的手下,尽最大的可能配合研究院的众位元老。

那是要人给人,要银子就银子,总之就是,元老们所有的要求都会满足。

善于察言观色的刘公公,早就发现,太子爷对这些元老非常看重,每次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

而且前段时间那次会谈,他手下的小太监来报,说太子爷与那些元老们坐在一起聊天,根本没有丝毫注意其高贵的身份。

从那以后,刘公公就找到了工作的方向,那就是配合,无条件的配合。

就算在过程中出现了差错,看在众位元老的面子上,太子爷估计也会从轻发落。

现在看来,他走得果然是一招妙棋,太子爷竟然当众夸奖了他。

这个时候,甭管是不是那些元老说的,只要是太子爷开了金口,那么他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朱慈烺见状,先让刘公公起来,接着指着身后装白银的箱子说道:

“小桂子,我今天带过来的银子还剩下多少?”

“回太子爷的话,大概还剩下2800两。”

只见朱慈烺沉思了片刻,才下定决心说道:

“既然这样,我就不带回去了,省得麻烦。”

“刘公公,这箱子里面的银子,其中抽出800两由你来安排,分配给所有的管事太监。”

“剩下的就放在兵仗局的账上,作为武器研发的费用。”

“你放心,只要你们踏实肯干,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好的前途。”

画完大饼以后,朱慈烺就带队离开了。

刘公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手下的各管事太监,又引起了一阵谢恩的声音。

等他回到太子府以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都不敢有任何懈怠,为的就是不断积蓄力量,减缓大明朝局势恶化。

“小桂子,明天的计划是什么?”

“我之前交代的那几件事情,你一定要跟紧,一旦有了大的进展,如果需要我亲自出面,一定要提醒我,时间不等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一旁的小桂子,每次听到太子爷说这句话时,都是满心疑惑,这大明江山目前虽然有些动荡,但是大局还是稳定。

可是从太子爷的语气中,却好偌大的大明,马上就要完蛋似的,真是搞不懂。

“回太子爷,明天是虎豹营成立的日子,按照计划要去现场给所有人进行训话。”

“后天是一品堂那边的农部,培育的马铃薯和地瓜播种的日子。”

“因为这种新式作物的种子,是去年才开始千辛万苦收集到的,也只是在皇家庄园各种了十亩。”

“不得不说,太子爷,这两种新的作物,简直就是上天赐给我们大明朝解决饥荒难的。”

“那个叫做地瓜的东西,亩产竟然达到了1200多斤,换算下来一亩可以产10石。”

“这可真是算得上是神迹,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一亩小麦一年有个400斤就顶天了。”

“对了,太子爷,我一直有一个疑问。”

“这么好的东西,下面的各级官府怎么不大力推广,在我们京师这边,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种好东西。”

朱慈烺笑着回复道:

“一种新的粮食要想进入老百姓的餐桌,需要很多年才行,像我们的常吃的五谷,每一种都是经过上千年的演化才做到的。”

“而地瓜和马铃薯从国外引种回来,也才几十年的光景,都是沿海的老百姓自行留种种植,规模肯定上不去,价格也不高。”

“而大明地方上的衙门做事的态度,向来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推广地瓜和马铃薯这种新粮食,如果成功还好,可能获得老百姓的感激。”

“可一旦失败或者大面积歉收,负责的官员就不仅仅是丢官去职那样简单,很可能还会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这种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去冒险。”

花开又花谢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4AY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明最后一年,我助崇祯逆风翻盘 http://www.220book.com/book/4AYE/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