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掌柜见林主事提出这种要求,也点头同意。
接下来,林主事拿着游标卡尺飞速朝工部衙门走去,他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东西与同僚分享。
这时,人群中突然传出一个声音:
“廖掌柜,这种叫做游标卡尺的工具,我也想买一把试用一下,不知道奇珍阁还有货吗?”
“有,库存还剩下四把,可以直接交钱拿货,如果再多的话,就只能从总店调货了。”
原来,刚刚开口询问的是附近一个作坊掌柜,他见到这种新奇的测量工具,非常适合他们的作坊。
其实他之前一直在人群中,看到刚刚奇珍阁的伙计演示的情况,顿时就心动不已。
这种叫做游标卡尺的测量工具,非常适合他的作坊内的东西确定具体尺寸。
只要掌握了确定具体尺寸的方法,就能生产规格差不多的东西,就能提高在同类产品的竞争力。
至于游标卡尺一把需要五十两银子,也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天价。
可是对于一个每月能赚几千,甚至上万两银子的大型作坊来说,这都不算钱。
当然,人群中看热闹的人不乏聪明人,大家也明白这种游标卡尺的好处,也纷纷购买了一把回去研究。
在大明各大作坊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步先,步步先。”
同时他们也是最能接受新兴技术的人,毕竟顽固守旧的人或者势力,早就被市场给淘汰了。
林主事这边,拿着赊账来的游标卡尺向同僚们展示其实用性,顿时就引起了一阵轰动。
能进入工部这个清水衙门的,大多数都是技术狂人,对这种测量仪器的功用,一下子就明白了其重大的作用。
接着就是层层上报,开始是林主事的上级工部员外郎,接着又是工部郎中和工部侍郎。
最后甚至惊动了工部职位最高的人,工部尚书范景文。
这个范尚书倒不是科班出身,之前任职的是兵部左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
他可谓是文武双全,同时也是忠君爱国,属于臣子中的典范。
此时范尚书拿着手中的游标卡尺,对着几个属下反复的询问道:
“孙侍郎,这个游标卡尺,真是如你所说的那样,能大幅度提高工部制造能力。”
“回大人的话,我与几个同僚经过多次商讨,这种游标卡尺的作用非常大,不仅仅在军械制造方面,其它的方面也一样。”
“这种游标卡尺能解决很多之前难以测量的东西,得到详细的数据,为工部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针对这种好事情,作为工部老大的范景文肯定要全力支持。
“既然这种东西这么好,那就要赶紧多生产一些,发放给工部各个部门。”
孙侍郎听到后,有点为难的说道:
“尚书大人,这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种游标卡尺不是我们研发出来的,是下面的一个主事,从民间买回来的。”
“哦,这倒是一件新鲜事,你去把那个主事叫过来问问情况。”
在工部没有其他衙门那么多弯弯绕,功劳是谁的就是谁的,一般都没人去争,也不屑去争。
林主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游标卡尺,竟然会惊动了尚书大人。
当他被通知要去面见尚书的时候,脑瓜子还是嗡嗡的。
等他到了以后,只见范景文和颜悦色地询问道:
“林主事,这种工具你从哪里买的?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大明最后一年,我助崇祯逆风翻盘 价格如何?能否大量购买?”
“回尚书大人,这种卡尺是下官在城内奇珍阁购买的,一把就要五十两银子。”
“而且当时因为下官身上没有足够的银两,这把卡尺还是赊来的。”
面对这种情况,范景文还是能体会到的,工部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了。
不过为了不让手下寒心,他还是咬着牙说道:
“等会你下去到账房领六十两银子,其中五十两作为买卡尺的钱,剩下的十两作为奖赏。”
老话说得好:“要想马儿跑得快,就要多喂草才行。”
有时候适当的奖励,可以提高部下的积极性,同时也算是给其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等林主事离开以后,他又特意询问道:
“钱侍郎,如果我们工部要全面铺开,大概需要多少把?”
“这种测量工具用途非常广泛,工部下辖的作坊都需要,最低500把,当然越多越好。”
听到这个数字,范景文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把五十两银子,五百把就需要二万五千两,这让我一下子从哪里去弄这么多银子。”
“现在的朝廷财政都很困难,这么一大笔钱,让户部那边拨款,难。”
这时,钱侍郎提出了一个建议:
“要不,我们按照以前的方法,以工部的名义,向奇珍阁征收一批游标卡尺,或者让他们给便宜点卖给我们。”
范尚书听到以后,连忙摇头否认了这个馊主意。
也许其他的小商小贩会畏惧朝廷工部的威严,选择亏本提供给他们这种卡尺。
毕竟能卖给朝廷的东西,很多人会感觉得荣幸,只要能卖东西给工部,就代表着一种认可,亏本也是一种荣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只要得到了工部的高评价,那么在民间就能引起巨大的反响,这种东西顿时就能火起来,能赚更多的钱。
可是范景文知道,这个奇珍阁是太子府的生意,早就名声在外,根本就不会缺工部这点宣传。
不过他突然想到了什么,连忙让人把这种游标卡尺用一个盒子装起来。
他第一时间前往皇宫,让陛下想想办法。
听说最近陛下的内孥宽裕了不少,从哪里出点应该问题不大。
再加上奇珍阁可是太子的产业,通过陛下那边估计能便宜不少。
而此时的崇祯皇帝,正在与李邦华商议关于京营的事情。
“李爱卿,目前京营训练得如何?”
“回陛下,目前已经稳步在进行,兵员已经招满了十万人,按照太子爷的虎豹营训练方法,后面会淘汰掉两万人,最终会留下八万人左右。”
“在充足的饷银和精良的武器加持下,所有士卒的斗志非常的高昂,训练也非常刻苦,战斗力每天都会有提升。”
朱由检听到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过他又想起了朱慈烺跟他说过的话,一支部队必须与敌人经过激烈的战斗,经过残酷的战场环境筛选过后,才算是精锐的部队。
于是,他又严肃地询问道:
“如果朕想抽调京营一半的人,开往陕西那边与流寇作战,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能准备好?”
李邦华听到以后,好奇地询问道:
“陛下,怎么会如此着急?”
朱由检说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作为回答:
“攘外必须安内。”
(http://www.220book.com/book/4AY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