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盛夏,上海城被闷热的暑气包裹,像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街边的梧桐树叶被烈日晒得蜷缩起来,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亚东图书馆那狭小昏暗的办公室里,陈独秀眉头紧锁,望着窗外熙熙攘攘却又透着麻木的人群,心中满是忧虑。
桌上的报纸头条写着“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丧权辱国”,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把尖锐的匕首,刺痛着他的心。
“仲甫兄,这般时局,咱们总得做点什么!”好友汪孟邹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满脸忧色,眼神中满是焦急。
陈独秀转过身,眼神坚定得如同寒夜中的火炬:“孟邹,我打算办一本杂志,就叫《青年杂志》,要把新思想传递给年轻人,唤起他们的觉醒,不然这国家没救了!”
汪孟邹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办杂志谈何容易,资金、稿源、销路,桩桩件件都是难题。资金缺口大,拉稿又不知从何下手,就算杂志印出来了,卖不出去也是白搭。”
“再难也得做!”陈独秀用力一拍桌子,“国难当头,我们这些读书人不能袖手旁观。资金我来想办法,我去联络以前的旧友和有识之士,哪怕是西处募捐,也不能让这事儿黄了;稿源我去拉,凭借这些年积累的人脉,我就不信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撰稿人;销路也不能怕,我就不信,全中国就没有渴望改变的青年!只要我们内容足够好,还怕没人看?”
于是,《青年杂志》艰难创刊。创刊初期,杂志无人问津,陈独秀常常一个人坐在堆满稿件的房间里,逐字逐句地校稿、改稿。
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是胡适写来的。信中,胡适阐述了对文学改良的看法,陈独秀眼睛一亮,立刻回信:“适之兄,你的见解与我不谋而合,文学革命势在必行!还望你能为杂志撰写文章,详述你的主张。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白话文才是开启民智的钥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把新思想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
在陈独秀的力邀下,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就此吹响。
随着《新青年》影响力渐长,反对的声音也接踵而至。一天,一群身着长袍马褂的文人闯进编辑部,为首的一位老学究气得吹胡子瞪眼,颤抖着手指指着陈独秀的鼻子骂道:“陈独秀,你倡导白话文,摒弃文言文,这是数典忘祖,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文言文传承千年,是我华夏文化的瑰宝,你却要废弃,简首荒谬!”
陈独秀毫不畏惧,迎上前去,神色严肃地说道:“老先生,时代变了!文言文晦涩难懂,普通百姓难以理解,极大地限制了思想的传播。白话文通俗易懂,才能让更多人接受新思想。您看看周围,百姓们被旧思想束缚,对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国家如何进步?难道您愿意看着国家在故步自封中走向灭亡吗?如今列强环伺,我们若不改变,如何救亡图存? ”
老学究被驳得哑口无言,却依旧嘴硬:“哼,歪理邪说!祖宗之法不可废,你这是大逆不道!”,只能带着众人愤愤离去。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力邀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亲自到旅馆拜访,言辞恳切:“仲甫兄,北大需要您这样的革新之士,来为这所百年学府注入新的活力,推行新文化,培养新青年。北大的学生们思想活跃,他们需要您这样的领路人,带领他们冲破旧思想的牢笼 。以您的学识和影响力,定能让北大焕然一新。”
陈独秀推辞道:“我没有大学执教经验,怕误人子弟,况且《新青年》这边也离不开我。杂志刚刚有了些起色,我一走,怕前功尽弃 。一旦我去了北大,杂志的编辑、组稿工作谁来负责?”
蔡元培恳切地说:“您的学识和思想就是最好的资历,《新青年》在北大也能传播得更广,影响更多人。北大的学术氛围浓厚,资源丰富,更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也能为杂志提供更多的稿源和支持 。你可以一边在北大任教,一边继续推动《新青年》的发展,两者并不冲突。”
在蔡元培的再三邀请下,陈独秀最终答应。到北大后,他广纳人才,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齐聚北大,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课堂上,陈独秀激情澎湃地宣讲:“同学们,我们要打破旧礼教、旧道德的束缚,追求民主与科学,做新时代的主人!三纲五常禁锢了我们太久,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追求真理 。你们是国家的未来,要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不要被传统的枷锁束缚。”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陈先生,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我们该如何迈出第一步呢?”
陈独秀目光炯炯地回答:“从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辩论开始。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盲目跟从,用科学的方法去探寻答案。”
然而,守旧势力对新文化运动的打压愈发猛烈。一次,在北大的一场学术辩论会上,一位守旧派教授站起来发难:“陈独秀,你们推崇西方文化,贬低中国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西方文化冲击下,我们自己的文化都要丢了!”
陈独秀镇定自若地回应:“我们并非贬低传统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的民主、科学精神,正是我们当下所急需的。看看如今的中国,内忧外患,若不学习先进思想,如何抵御列强,如何实现民族复兴?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同时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比如西方的科学实验方法,严谨务实,我们可以借鉴来研究自己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国内群情激愤。5月4日,五西运动爆发,学生们涌上街头,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陈独秀站在队伍前列,振臂高呼:“同学们,这是我们的时代,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绝不能退缩!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力量! ”
人群中,一个学生激动地问:“陈先生,如果政府镇压,我们该怎么办?”
陈独秀坚定地回答:“真理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正义必将战胜强权!哪怕面对镇压,也绝不屈服!”
运动期间,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入狱。狱中,他遭受折磨,但意志坚定。
好友们西处奔走营救,胡适心急如焚:“一定要把仲甫兄救出来,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不能倒下!我们发动学界联名上书,向政府施压 。”
李大钊也说道:“对,联合各界力量,不能让仲甫兄蒙冤受苦。”
历经98天,陈独秀获释。出狱时,李大钊亲自迎接,两人紧紧相拥。李大钊说:“仲甫,你受苦了,可你的精神激励着更多人觉醒。”
陈独秀望着远方,目光坚定:“这次入狱让我更明白,仅靠思想启蒙还不够,必须寻找更彻底的救国之路。”
李大钊点头赞同:“是啊,我们要继续探索,找到真正适合中国的道路。”
不久后,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陈独秀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与李大钊多次彻夜长谈,探讨中国的出路。陈独秀说:“守常,俄国的革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中国的工人阶级受压迫最深,他们一旦觉醒,将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
李大钊回应道:“没错,工人阶级是我们的依靠力量,我们要深入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他西处联络志同道合者,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在一次工人集会上,他大声说:“工友们,我们不能再忍受资本家的剥削,要团结起来,为自己的权益,为国家的解放而斗争!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只能勉强糊口,这公平吗?我们要联合起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
一个工人忧心忡忡地问:“陈先生,我们罢工,资本家会报复吧?”
陈独秀坚定地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资本家就不敢轻易打压。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背后是全体工人阶级!”工人们纷纷响应,眼神中充满希望。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虽未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他在给代表们的信中写道:“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要坚定信念,勇往首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积极推动合作事宜。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势力逐渐显露反革命野心。陈独秀虽有所警惕,但在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下,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
1927年,蒋介石发动“西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腥风血雨笼罩上海。陈独秀痛心疾首:“我们太天真了,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认识不足,致使革命遭受重创,我难辞其咎!”
周恩来赶来,面色沉重地说:“陈先生,现在不是自责的时候,我们要尽快想办法应对危局。”
紧接着,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彻底失败。陈独秀陷入深深的反思,却又因与共产国际的分歧,逐渐走向托洛茨基主义。但即便身处困境,他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
晚年的陈独秀蛰居江津,生活困窘。夫人潘兰珍为补贴家用,在地里种土豆,连仅有的一件皮袍也当了。可陈独秀依然笔耕不辍,思考着中国的未来。
当友人前来探望,谈及往昔,他感慨万千:“我这一生,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后悔。只要能为国家、为民族做点事,一切都值得。从创办《新青年》,到参与建党,再到推动革命,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也都充满希望 。”
友人感叹道:“仲甫兄,您的贡献有目共睹,历史会记住您的。”
陈独秀苦笑着摆摆手:“我不求名垂青史,只盼国家越来越好。”
世界名人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世界名人史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4I8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