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探水利修复

小说: 大清集团CEO   作者:5路偷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清集团CEO http://www.220book.com/book/4IS3/ 章节无错乱精修!
 5路偷懒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顺治年间,水患频发,水利设施损毁严重,修复水利迫在眉睫。《清实录》记载:“顺治某年,多地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帝闻之,忧心如焚,急召群臣商议水利修复之策。”身为大清集团的董事长,我深知水利关乎国计民生,可谁能想到,这场治水之路竟充满了艰难险阻,宛如陷入了一场无解的“职场”困局。

我是爱新觉罗·福临,大清集团的掌舵人。咱这集团,从老祖宗努尔哈赤披荆斩棘创立基业,历经皇太极汗王的精心经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综合体,业务涵盖农耕、商贸、手工业等多个领域。满、汉、蒙各族员工齐心协力,共同推动集团的发展。然而,面对肆虐的水患,看着百姓受苦,集团的农业根基遭受重创,我这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一心想着赶紧修复水利,让一切重回正轨。

可这治水的任务,简直比登天还难。首先,修复水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钱从哪儿来?集团刚经历了一系列的事务,财政本就紧张,再拿出这么一大笔钱用于治水,实在是捉襟见肘。其次,治水工程庞大复杂,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规划和实施。可咱们集团里,懂水利的人少之又少,这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更让人头疼的是,地方官员们在治水这件事上也是各怀心思。有的想着趁机捞一笔,虚报工程费用;有的互相推诿责任,谁都不想担事儿。我这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却还在那儿扯皮,这治水工作,简直是举步维艰。

今天一大早,我就来到太和殿,准备借着早朝大会,和集团的高管们好好商讨一下水利修复的问题。

我一脸严肃地坐在龙椅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大声说道:“各位爱卿,如今多地水患严重,水利设施损毁殆尽。这水利关乎百姓的生计,也关乎集团的根基,今日必须商讨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车克就站了出来,神色慌张,声音颤抖地说道:“董事长,这治水所需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咱们集团目前的财政状况,实在是难以承担。要不……要不咱们先缓缓,等资金充裕了再说?”

我皱了皱眉头,说道:“车克,你这说的是什么话?百姓正遭受水患之苦,我们怎能坐视不管?等资金充裕,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到时候百姓都不知道要遭受多少苦难!”

车克被我说得低下了头,不敢吭声。这时,工部尚书王宏祚站了出来,拱手说道:“董事长,臣以为治水之事刻不容缓。但目前我们确实缺乏专业的水利人才,这工程规划和实施都成问题。臣建议,可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有治水经验的能人志士,充实我们的治水队伍。”

我点了点头,说道:“王宏祚爱卿所言甚是。但这招募人才也需要时间,而且如何确保这些人才的能力和品行,也是个问题。”

还没等王宏祚回答,鳌拜就像一座移动的小山一样站了出来,双手叉腰,大声吼道:“董事长,依我看,这有什么难的!咱们直接派兵去治水,让那些士兵们出出力,还能省下招募人才的钱。”

我哭笑不得,说道:“鳌拜,你这想法太简单了。治水可不是靠蛮力气就能解决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士兵们虽然勇猛,但在这方面可不一定行。”

鳌拜却不依不饶,脖子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说道:“董事长,您就放心吧!咱们满族士兵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连仗都能打胜,还治不了这点水患?”

这时,范文程站了出来,摇头晃脑地说道:“鳌拜大人,此乃大谬也。《管子·度地》有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一害也。’治水需遵循自然规律,以科学之法为之。非专业之人,恐难胜任。”

鳌拜一听,顿时吹胡子瞪眼,指着范文程骂道:“你这酸腐文人,就会掉书袋!有本事你去治水啊!”

范文程气得直跺脚,说道:“鳌拜,你这莽夫,简直不可理喻!我这是为了集团和百姓着想,你却……”

朝堂上瞬间乱成了一锅粥,支持鳌拜的和支持范文程的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有的大臣甚至撸起袖子,差点就要动手打起来。这场景,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我坐在龙椅上,脑袋都快被吵炸了。

我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都给我闭嘴!再吵,统统拉出去打板子!”朝堂这才安静了下来。

最后,我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招募令,招募水利人才;同时,让户部想办法筹集资金,工部做好工程规划的准备工作。

要说这水患严重和水利设施损毁的起因,主要是连年暴雨,江河水位猛涨,超出了堤坝的承受能力。再加上之前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很多堤坝都出现了裂缝和漏洞,根本无法抵御洪水的冲击。而且,有些地方的官员为了一已私利,挪用了本该用于水利维护的资金,导致水利设施的状况越来越差。

发布招募令后,倒是有不少人前来应聘。但经过筛选,真正有能力、有经验的水利人才并不多。有个自称治水高手的人,在面试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可一到实地考察,就露了馅。他连最基本的水利原理都不懂,提出的治水方案简直是天方夜谭,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在筹集资金方面,户部也是绞尽脑汁。车克想出了一个办法,说可以向富商们募捐。于是,我们举办了一场募捐活动,邀请了京城的各大富商。可这些富商们,一个个都精明得很,不愿意多出钱。有个富商,本来答应捐一万两银子,可到了现场,却只肯捐一千两,还找了一堆借口。车克气得差点和他吵起来。

工部这边,王宏祚带着人四处勘察水利设施的损毁情况。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有一次,王宏祚在勘察一处堤坝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水里,差点丢了性命。幸好手下的人及时把他救了上来,可他已经被吓得脸色苍白。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凑齐了一部分资金,也招募到了一些靠谱的水利人才。治水工程终于正式启动了。

在施工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次,鳌拜非要亲自去工地指挥,说是要给士兵们做榜样。他到了工地后,就开始瞎指挥,一会儿让工人把石头搬到这边,一会儿又让搬到那边,把大家搞得晕头转向。工人们都敢怒不敢言,最后还是王宏祚出面,好说歹说,才把鳌拜劝走。

还有一次,有个工人在施工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大石头砸在了自已的脚上,疼得他哇哇大叫。其他工人赶紧围过去,有的帮忙查看伤势,有的去找医生。可那个工人却哭丧着脸说:“这可怎么办啊?我家里还有老有小,我要是受伤干不了活,他们可怎么活啊?”大家听了,都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水利设施终于修复得差不多了。看着重新坚固的堤坝,畅通的河道,我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百姓们也不用再担心水患的威胁,能够安心地生活和劳作了。

回顾这段经历,我感慨万千。从历史上看,水利一直是国家的命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成千古佳话。咱们大清集团这次治水,虽然过程充满了波折,但也让我看到了集团内部的问题。在灾难面前,本应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可有些人却为了一已私利,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这实在是让我痛心疾首。

我担忧,这次虽然暂时解决了水患问题,但未来要是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是否还能像这次一样,顺利地完成治水任务?水利设施的维护工作能否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和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我们的治水技术和应对措施是否足够先进和完善?

夜深了,我独自一人站在宫殿的庭院里,望着那皎洁的明月,轻轻叹了口气。这治水的事儿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集团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多少未知的挑战等待着我们?我又该如何带领集团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百姓谋福祉?这些问题,如同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但也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为集团的未来探寻更好的方向。也许,这就是作为董事长必须承担的责任吧。

从现代思维来看,福临在面对治水困局时的应对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够迅速意识到水利修复对集团和百姓的重要性,并积极召集各方力量商讨解决方案,展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担当。通过全国招募水利人才、筹集资金等举措,试图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比如官员的腐败、富商的不配合等,反映出当时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若以现代管理理念,在资金筹集方面,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如发行水利债券等;在人才管理上,建立更完善的考核和激励体系,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水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监测,能够极大提高治水效率和工程质量。

福临在困境中不断摸索前行,虽未能完全突破时代局限,但他的努力为后世在应对类似公共事务危机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也让我们明白,在现代社会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完善制度以及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以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http://www.220book.com/book/4IS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清集团CEO http://www.220book.com/book/4IS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