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1274年 傈僳族折枝叹途长

小说: 民族焕境编年史   作者:5路偷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民族焕境编年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4L2O/ 章节无错乱精修!
 

1274年,天下风云变幻,元朝的统治已渐趋稳固,其政令如丝丝脉络,向四方延伸,触及着各个民族的生活角落。在那西南的深山密林中,傈僳族聚居之地,宛如隐匿于尘世之外的一方天地,有着别样的古朴与坚韧。高山巍峨,峡谷幽深,傈僳族的村落就散落在这山水之间,一座座木楞房错落有致,屋顶上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山间的云雾交融,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悠长。

傈僳族自古以来便有着自已独特的风俗与传承,他们以狩猎、农耕为生,在这山水之间繁衍生息,口口相传着古老的故事与歌谣,那些言语里满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在一个名为“碧溪寨”的傈僳族村落中,生活着一位名叫阿鲁的年轻猎手。阿鲁身姿矫健,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常年穿梭于山林之间,练就了一身不凡的本领,熟知山林中每一处野兽的踪迹,也熟悉各种草药的功效,是村里年轻一辈中颇为出色的人物。

阿鲁平日里最常翻阅的便是族里流传下来的古老典籍,那里面记载着傈僳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一日,阿鲁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村里的长者木楞爷爷家中,木楞爷爷是族里德高望重的智者,知晓许多旁人所不知的往事,也精通傈僳族的传统仪式等诸多事宜。

阿鲁恭敬地向木楞爷爷行礼后,坐在一旁的木凳上,木楞爷爷轻轻翻开一本有些陈旧的羊皮书卷,缓缓说道:“阿鲁啊,咱们傈僳族的过往,可都藏在这些文字里呀。就如《傈僳族简史》中所记:‘傈僳族历风雨,居山林,猎兽而食,耕土而种,与天地共生,其情悠悠,其志坚坚。’咱们靠着这大山生活,可也得时刻牢记先辈们的艰辛,传承好咱们的文化啊。”

阿鲁认真地点点头,回应道:“爷爷,我明白,我每次进山打猎,看到这山林的一草一木,就想着先辈们也是这般靠着它们生存下来的,我定不会让咱们傈僳族的传承在我这儿断了去。”

木楞爷爷微微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接着说道:“如今这外面的世道变了,元朝的影响虽说还未彻底改变咱们这儿的生活,但也不得不防着些呀。咱们更要守住自已的根,让傈僳族的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阿鲁听着爷爷的话,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变化,可自已所在的村子依旧保持着那份宁静与纯粹,这是多么难得,同时也让他越发觉得自已肩负着守护村子、传承文化的重任。

这年的雨季似乎格外漫长,山里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打猎变得愈发困难,猎物们都躲在深山更隐蔽的地方,不易找寻。阿鲁看着村里日渐减少的存粮,心中焦急,便决定冒雨进山碰碰运气。

他收拾好猎具,披上蓑衣,告别了家人,朝着山林走去。那山间的小路湿滑难行,阿鲁走得小心翼翼,一路上,雨水不断从树叶上滴落,打在他的蓑衣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仿佛是山林在提醒着他此行的艰难。

好不容易进入山林深处,阿鲁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寻找着猎物的踪迹。可转悠了大半天,只猎到了几只野兔,这对于整个村子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正当他有些气馁之时,突然听到了一阵低沉的吼声,阿鲁心中一紧,凭着直觉,他知道那是一头体型不小的野兽。

他握紧手中的弓弩,缓缓朝着声音的来源靠近,拨开一丛灌木,只见一头黑熊正站在前方不远处,那黑熊体型庞大,浑身的皮毛在雨水的浸湿下显得越发黝黑发亮,正用爪子扒拉着地上的石块,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阿鲁深知黑熊的凶猛,他不敢轻举妄动,屏住呼吸,躲在灌木后,思考着应对之策。可那黑熊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突然朝着阿鲁的方向转过头来,一双小眼睛里透着凶狠的光,紧接着便朝着阿鲁猛扑过来。

阿鲁见状,急忙侧身躲开,黑熊扑了个空,却更加愤怒了,再次转身向阿鲁发起攻击。阿鲁一边灵活地躲避着黑熊的攻击,一边寻找着机会射出手中的箭。就在黑熊再次扑过来时,阿鲁瞅准时机,一箭射出,正中黑熊的肩部。

黑熊吃痛,怒吼一声,攻势更加凶猛了。阿鲁与黑熊周旋着,心里暗暗叫苦,想着今日怕是要栽在这儿了,可又不甘心,毕竟村里还等着他带回猎物呢。

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听到一阵呼喊声,原来是村里的几个年轻猎手听到动静后赶了过来。他们拿着长矛等武器,一起围攻黑熊,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终于将黑熊制服了。

阿鲁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心有余悸地说:“今日多亏了你们啊,不然我可就交代在这儿了,这黑熊太凶猛了。”

其中一个猎手笑着说:“阿鲁哥,你也太拼了,这么大的雨还进山,不过你这一箭射得可真准啊,要不是你先伤了它,我们还没这么容易对付呢。”

众人合力将黑熊抬回了村子,村民们看到这么大的猎物,都欢呼起来,毕竟这能让大家好好吃上几顿饱饭了。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日,村里就传来了坏消息。原来,由于连日的降雨,村子附近的一条河流河水猛涨,冲垮了河边的部分农田,许多即将成熟的庄稼都被毁掉了。村民们看着那被水淹过的农田,满脸的痛心与无奈。

村长阿普站在田边,神色凝重地说:“这可如何是好啊,庄稼没了,接下来的日子可就难熬了,咱们得想个办法才行。”

阿鲁看着那一片狼藉的农田,心中也很是难过,他想了想,说:“村长,咱们可以先把田里的积水排出去,然后看看还有哪些庄稼能抢救一下,再补种一些生长快的作物,或许还能挽回些损失。”

众人听了,觉得有理,于是纷纷行动起来,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拿着水桶往外排水,有的清理田地里的杂物,阿鲁则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去寻找合适的种子,准备补种。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田的情况渐渐有了些好转,可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场灾祸还是让村子元气大伤,接下来的日子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一日,阿鲁在村子外遇到了一位从山外而来的行商,那行商赶着几匹马,马背上驮着一些货物,看样子是走了不少地方。阿鲁好奇地与他交谈起来,想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

行商名叫李福,是个健谈的人,他看着阿鲁,笑着说:“小哥啊,我这一路走来,可真是见识了不少事儿呢。如今这元朝啊,到处都在发展商贸,好多新奇的玩意儿都在各地流通起来了。我还听说在很远的地方,有个叫大理的城,那城里可繁华了,大街小巷都是商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呀。”

阿鲁听了,心中满是向往,问道:“那大理城真有这么好?比咱们这村子可热闹多了吧。”

李福点点头,说:“那自是热闹许多,那儿的建筑也很是精美,还有各种好吃的、好玩的,不过嘛,也有它的难处,人多了事儿也就多了,不像你们这村子,宁静祥和,倒也自在。”

阿鲁心中一动,想着若是能去那大理城看看,见识一下外面的繁华,说不定还能找到些办法帮助村子度过眼前的难关呢。

回到村里后,阿鲁把自已的想法跟木楞爷爷和村长说了,村长有些担忧地说:“阿鲁啊,那大理城虽说繁华,可咱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你这一去,万一遇到什么危险可咋办呀。”

木楞爷爷却沉思片刻后说:“阿鲁这孩子有自已的想法,如今村子遭了难,出去看看也好,说不定真能寻得转机。不过阿鲁,你此去可得小心谨慎,凡事多留个心眼啊。”

阿鲁坚定地点点头,说:“爷爷、村长,我知道了,我定会小心的,我就是想出去找找办法,让村子能早日恢复往日的生机。”

于是,阿鲁收拾好行囊,带上一些村里的特产,便踏上了前往大理城的路途。一路上,他翻山越岭,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遇到了不少其他民族的人,也见识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心中对外面的世界越发好奇。

走了好些日子,阿鲁终于来到了大理城。那大理城的城门高大雄伟,进城的人络绎不绝,有赶着马车的商人,有背着行囊的旅人,还有挑着担子的小贩。阿鲁走进城里,顿时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惊呆了。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有卖绸缎布匹的,那绸缎色彩斑斓,质地柔软;有卖金银首饰的,首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还有卖各种美食的,香气扑鼻,引得阿鲁的肚子都咕咕叫了起来。

阿鲁一边走一边看,心中满是惊叹,他没想到外面的世界竟如此繁华。他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后,便开始四处打听,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助村子的办法。

在客栈里,他结识了一位名叫赵轩的书生,赵轩是个热心肠的人,听闻阿鲁的来意后,便帮他出谋划策。

赵轩说:“阿鲁兄弟,你村子遭了灾,这粮食短缺是个大问题呀。我听说这城里有不少富户,平日里喜欢收集些稀罕玩意儿,你带的那些傈僳族特产,说不定能换些钱财,然后再去买些粮食带回去呢。”

阿鲁觉得有理,便拿出村里的手工艺品、特色药材等特产,在赵轩的帮助下,找到了几位感兴趣的富户,经过一番商谈,成功换得了不少钱财。

阿鲁拿着钱财,去粮铺买了许多粮食,还买了一些新的种子和农具,想着带回村子,让村子能更好地发展农耕。

就在阿鲁准备回村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原来,城里有几个无赖,看到阿鲁一个外地人,还带着不少钱财,便起了坏心思,想要打劫阿鲁。

这天,阿鲁背着粮食往客栈走,那几个无赖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阴阳怪气地说:“哟,这哪儿来的外乡人啊,背着这么多东西,怕是赚了不少钱吧,识相的就赶紧把钱财都交出来,不然可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阿鲁心中气愤,握紧了拳头,说:“你们这群坏蛋,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打劫,我可不怕你们。”

那几个无赖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随后便一拥而上,朝着阿鲁扑来。阿鲁虽然身手不错,但对方人多势众,一时间也有些招架不住。

就在这时,周围的百姓看不下去了,纷纷出声呵斥那些无赖,还有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冲上前帮忙,那几个无赖见势不妙,灰溜溜地逃走了。

阿鲁感激地向众人道谢,心中也感慨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告别了大理城的众人,阿鲁带着满心的收获,踏上了回村的路途。一路上,他归心似箭,想着村子里的亲人们看到这些粮食和农具时的高兴模样,脚下的步伐越发快了起来。

回到村子后,村民们看到阿鲁平安归来,还带回了这么多东西,都欢呼雀跃起来。阿鲁把在大理城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给大家听,大家听了,既为阿鲁的勇敢感到骄傲,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在阿鲁的带动下,村子里开始利用新的种子和农具,重新开垦农田,大家齐心协力,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阿鲁也成了村里的英雄,他的故事在傈僳族的各个村落中流传开来,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这1274年的时光里,傈僳族人民经历了风雨,走过了坎坷的路途,但靠着自身的勇敢、团结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依旧在这山水之间坚守着,那折枝般的艰难时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希望,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前行,续写着属于傈僳族的动人故事,让这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1274年的日本正处于室町时代初期,当时的日本社会依旧深受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士们在各地拥有着较大的权力,他们遵循着严格的武士道精神,对主公忠诚不二,同时也注重自身的武艺修养与品德修炼。在文化方面,禅宗佛教逐渐在日本流行开来,对日本的建筑、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一些寺庙建筑开始呈现出简洁、空灵的禅宗风格,园林艺术也越发讲究意境的营造,通过山石、流水等元素展现出自然之美与禅意。

位于东南亚的柬埔寨,其吴哥王朝虽已过了鼎盛时期,但依旧留存着众多宏伟壮观的建筑遗迹,如吴哥窟,那巨大的建筑群展现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与艺术水准,墙壁上精美的浮雕描绘着神话故事、历史战争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承载着柬埔寨人民的信仰与文化记忆。柬埔寨人民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并且有着独特的灌溉系统,保障了粮食的丰收,使得人口得以稳定繁衍,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在遥远的欧洲大陆,英国正处于金雀花王朝时期,国王与贵族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纷争,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分封使得各地领主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当时的英国正逐渐发展起自已的法律体系,普通法开始形成并不断完善,对社会秩序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化领域,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骑士与英雄的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勇敢、荣誉和正义的向往,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为后来英国文学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阿拉伯地区的阿拔斯王朝虽然已走向衰落,但依旧在文化等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阿拉伯的学者们在医学、天文、数学等诸多学科都有着杰出的成就,他们翻译并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等文明的典籍,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阿拉伯的商业贸易依旧繁荣,通过丝绸之路与东方以及欧洲各国进行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香料、丝绸、瓷器等商品在各地流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在这一时期继续着伊斯兰教文化与本土印度教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在建筑上出现了更多融合两种文化特色的精美建筑,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入了印度教的雕刻元素,使其更加华丽且富有地域特色。农业依旧是印度的主要产业,种植着多种农作物,并且在农业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如改进灌溉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保障了粮食的充足供应,也使得印度的人口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文化也在这多元融合的环境中不断发展演变。

这些国家在1274年都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色,它们与傈僳族所在的这片土地上的故事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世界画卷,展现着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的蓬勃发展与传承延续,虽相隔甚远,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人类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民族焕境编年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4L2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民族焕境编年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4L2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