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多年多番博弈的验证,晚年的朱元璋终于明白——
想用武的手段去铲除他认为是皇位最大潜在威胁的无忌夫妇,是行不通的——
这样反而可能倒逼他们夫妻俩为了自卫,不得不调动出他们所有的隐藏力量,从而真得威胁到朱家的皇权!
于是,朱元璋在生命的最后时分,用了文的手段——
特意演了皇位的三让三辞和商讨易储的这两出戏份,从而用天下大义来束缚住一向以侠义为先的张无忌!
他要令无忌在自已死后,在悠悠之口下,不敢有觊觎皇位之心;
也让无忌在朱允炆与其亲家朱棣之间保持中立,只有这样,他那些预防朱棣将来做大的举措才能切实有效。
最后,为了能让无忌彻底保持中立立场,朱元璋放出了大招……
只见朱元璋强撑着病体,缓缓地从龙枕之下摸出一封书信。
那信笺陈旧却平整,是先太子朱标生前写给他的最后一封家书。
朱元璋的手哆嗦着,指了指想给无忌看到的内容。
信笺展开,只见其中的字迹力透纸背,写道:
“张教主身负绝世神功,且心怀天下苍生,实乃我大明之无双国士!
既然当初张教主在九五之位触手可及之时,而选择退隐江湖,远离朝堂……
如今天下已奉朱氏为正朔,名位早定,张教主就更不可能有觊觎皇位之嫌!
怀璧并非其罪,望父皇不因张教主有夺大位之能而疑他……
反之,因其有夺大位之能却从不为之,而更证明张教主其心可勉!
其恰是最值得信任、在临危之际能交托大事之人!
儿臣有幸与张教主数度相逢——
张教主宅心仁厚、雅量高致,与其交谈,仿若置身冬日暖阳,如沐于和煦春风……
儿臣此次离京巡视西北,实为能寻得良机与张教主义结金兰,从而以全吾嘤鸣求友之夙愿。
此举亦是探寻化干戈为玉帛之径,为父皇与张教主的和解搭桥铺路!”
无忌从先太子朱标所留下的这封家书中看到——
太子在其生命最后的旅程中,依然在为无忌与其父皇之间的大和解而努力奔走……
这怎能不让无忌泪目!
多年来,朱元璋无端的猜忌如影随形,欲将他除之而后快,可朱标却能深知他无心权位、坦荡无私的本心——
这般鲜明对比,像是冰火两重天,重重地撞击着无忌的内心!
因此,在朱元璋的病榻之前,无忌的泪水不由潸然而下,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知无忌之心者……太子也!”
可惜,如今朱标已逝,生死永隔,那知音难再得!
老迈的朱元璋此刻也被戳到了他内心那最柔软的地方,不禁跟着无忌一起流泪起来!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又一次如同一把钝刀,在他心间缓缓拉扯。
朱元璋此刻除了感伤外,心里可能还在想——
如果太子朱标还在人世,那如今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
他又何需在这风烛残年,还如此殚精竭虑地谋划着身后的朝局?
朱元璋眼眶泛红,神情悲痛,不过片刻后,他便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出他拿出那封家书背后的真正意图:
“标儿在世时,屡次向朕提及,他钦佩教主已久,期望能有缘与教主结拜为异姓兄弟,只可惜……”
朱元璋的声音微微颤抖,喉咙像是被什么哽住,眼眶再度,继续说道,
“天不遂人愿,如今标儿已然离去,再也没机会达成这一心愿了!”
听闻此言,无忌也从悲痛中回神,连忙摆手,脸上略显惶恐地答道:
“太子殿下尊贵之躯,无忌不过一介草民,怎敢有此非分之想?”
朱元璋却像是没听到无忌的自谦之辞一般,顺着自已的话头径直说下去:
“教主宅心仁厚,望教主能看在往日与标儿的交情上,能认标儿的孩儿允炆为侄!
如此,也算全了标儿生前的遗愿,元璋这颗作为老父亲的心也能稍有慰藉。”
无忌听完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朱元璋在这等着他呢!
无忌深知朱元璋此举背后的深意——
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朱标的遗愿,更是为了稳固朱家的皇位传承,而让自已与朱允炆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在未来的局势中能够保持中立。
无忌心中感慨万千,他回想起曾经与先太子朱标的交往,那是真诚而纯粹的……
朱标的宽厚仁德、温润如玉,让无忌对他充满了敬意。
无忌抬头,看着朱元璋那满是期待和沧桑的眼神,心中一软。
此时,无忌又想到朱标生前为了国家和百姓的付出,想到他为了调和自已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
无忌知道,此刻的拒绝,不仅会让朱元璋失望和不放心,更是对朱标在天之灵的辜负。
最终,无忌点了点头,说道:“承蒙陛下和先太子的厚爱,无忌愿认允炆为侄。”
朱元璋听到无忌的回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紧紧握住无忌的手,说道:“教主大义,元璋感激不尽。”
正当朱元璋以为目的达成,想让皇太孙朱允炆到内殿与张无忌认亲之时,意外情况出现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倚天:我张无忌之子,朱瞻基他舅(http://www.220book.com/book/4WM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