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总坛不是一直都在西域的昆仑山上的光明顶吗?
现在怎么变成了黄山的光明顶了呢?
这是因为,自张无忌带领明教,领袖群雄,开创起那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抗元大业之后……
中土明教的影响力与势力范围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武侠江湖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了,而是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逐步扩张到整个天下的方方面面。
而作为明教的核心所在——西域昆仑山的光明顶,其所处的位置在此时已经不再适合成为明教统筹全局、指挥各方的中枢之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信息传递的滞后,以及对中原地区事务掌控的不便,将明教总坛搬到中原,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之事。
而此时,张无忌已然与赵敏携手隐退江湖,并且将明教教主之位传给了原光明左使杨逍。
此外,朱元璋已经依靠自已所掌控和扩员的明教义军,发展成为了最具实力的地方势力。
当他看到明教教主不再是那神武无双、威望巨大的张无忌之后,便敏锐地察觉到自已的机会来临了。
于是,他的心中萌生出了取杨逍而代之的想法。
不过,这取而代之,可不单单只是成为教主这么简单。
朱元璋有着更为庞大的野心——他渴望掌控整个明教义军,进而夺取天下,成为新朝的开国皇帝。
在他的眼中,明教义军是他实现宏图霸业的重要基石,只有将这股强大的力量紧紧握在自已手中——
才能在这乱世之中开创出属于自已的辉煌霸业,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王朝,让自已名垂千古,成为万人敬仰的一代雄主。
而到那时,区区一个明教教主之位,对于已然登上九五至尊之位的朱元璋来说,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了。
而当杨逍刚开始成为明教教主之时,为了能够安抚朱元璋这明教中最大的地方势力,以便稳住局面……
杨逍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而朱元璋在被册封之后,立即向明教教主杨逍提议——
鉴于当下明教在中原开展的抗元大业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更好地适应这大好形势,有必要将明教总坛从遥远的西域迁移到中原地区。
并且,对于具体的总坛新址,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提议将其搬到滁州。
这滁州恰恰处于朱元璋的势力掌控范围之内。
他声称滁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利于明教总坛的发展以及对各方事务的统筹协调。
然而,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朱元璋作为明教内部当之无愧的最强实力派,其势力盘根错节,影响力不容小觑,
因此,朱元璋在明教中的话语权已经变得举足轻重。
而教主杨逍,尽管坐上了教主之位,但其威望与能力相较前任张大教主而言,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朱元璋的这个提议,杨逍不得不给予高度的重视和重点的考虑。
毕竟,倘若没有非常有力的理由和充分的依据,杨逍着实不好轻易驳回吴国公朱元璋的这个提议。
因为杨逍深切地感受到,朱元璋的这个提议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
一旦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引发明教内部的纷争与矛盾,甚至可能导致明教的分裂,这对于正在全力抗元的明教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杨逍心里清楚,以自已目前的能力和威望,实在是没有办法妥善去处理这件棘手之事。
思来想去,他决定去找能够压得住朱元璋的人——那便是前明教教主张无忌。
此时的无忌与赵敏已然完婚。
当敏敏听到朱元璋关于将明教总坛迁址到滁州的提议时,她那聪慧敏锐的心思瞬间洞察到其中的蹊跷,顿时感觉朱元璋此人居心叵测。
毕竟,滁州处于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心生警惕。
再者,那里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倘若日后朱元璋与明教撕破脸皮,那么明教总坛将会陷入无险可守的困境,轻而易举地就会被朱元璋的强大军队所攻破。
因此,赵敏跟无忌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决定向朱元璋写一封信,此信由现任明教教主杨逍转交于他。
在信中,他们先是对朱元璋的提议予以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表明明教总坛前往中原的确是顺应时势的必然之举。
然而,对于具体的选址,他们认为选在滁州附近的黄山之上更为合适。
信中详细阐述道,黄山之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倘若有元军的铁骑妄图突袭,在这般险峻的地势之下,他们也只能是望而兴叹,毫无用武之地!
如此险峻的地形,无疑能为明教总坛提供绝佳的防御保障。
最后,信中还提到,无忌如今已非明教教主,这些观点仅仅只是提议而已。
大家应当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以谋求一个最为妥善、最为合理的方案,最终共同选定总坛的新址,如此方为上策。
无忌夫妇特意让杨逍将这封信转交给朱元璋,而非选择直接写信去命令朱元璋,这样的安排实则有其深意——
表明无忌并非企图借助自已先前积攒下来的崇高威望,将自已的提议视作不容置疑的最高教令,以此来压制和逼迫朱元璋;
与此同时,通过教主杨逍之手进行转交这一举动,彰显了无忌这位前教主对杨教主权威的坚定维护。
这一举措传递出无忌对杨逍作为现任教主的尊重和支持,表明他无意越俎代庖,越过这位现任教主,给朱元璋传达指令类的建议。
既然连张大教主都这般坚定地维护杨教主的权威,朱元璋自然更应当如此。
而张无忌作为明教历史上最为伟大、威望极高的教主,他的提议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效应,自然而然还是能够力压朱元璋这个地方实力派的。
最后,信中所陈述的:
“大家应当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以谋求一个最为妥善、最为合理的方案,最终共同选定总坛的新址,如此方为上策。”
这句话实则是在隐晦地警告朱元璋,不要仗着自已是明教内部的最强实力,就不把杨逍这位现任教主放在眼里,妄图凭借自身的势力逼迫杨逍同意自已的提议。
既然张大教主都表示自已的仅仅只是一个提议,需要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那么朱元璋的提议也就自然只能成为让大伙共同讨论的提议之一,而非那种具有强烈威胁性、让人不得不从的提议。
杨逍有了这封信,瞬间感觉有了坚实的主心骨,心中的底气也足了起来。
而朱元璋在看到张无忌这封信后,他纵然心中有万般不情愿,又还能说什么呢?
面对张无忌的威望和那有理有据的提议,他也只能无奈服从。
就这样,明教总坛光明顶,历经一番周折,最终从遥远的西域迁址到了中原的黄山之上。
不过,尽管朱元璋没有能够如愿以偿地将总坛迁到滁州,但毕竟这次迁址确实落在了他日益扩张的版图范围之内。
如此一来,日后他若想对明教突然采取行动,相较之前,确实是方便了许多。
这看似是明教的一次成功迁址,可背后却还隐藏着朱元璋的暗自盘算和潜在威胁,为日后的局势发展埋下了难以预料的伏笔……
为伊画眉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4WM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