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济世良方》终于刻印完成。素雅的封面上,除了书名,还印有“沈氏砚之参订”、“太医署丞周文敏、博士王鹤年荐”等字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此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书册初版仅百部,并未公开售卖,而是由沈砚之和周文敏出面,赠予了太医署、部分开明医官、以及一些与沈家交好、重视民生的地方官员。此举意在投石问路,观察反响。
起初,如预料般,质疑和嘲讽之声依旧不绝。许多守旧医者对此书嗤之以鼻,认为其“不伦不类”、“标新立异”,甚至有人联名上书太医署,要求禁毁此“惑乱医道”之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那些实用、清晰、且经过实践检验的内容,开始逐渐显现其价值。
一位偏远县的县令得到赠书后,依《防疫辑要》中所法,在辖内推行清洁饮水、处理污物,竟成功避免了一场小规模霍乱的爆发。
一位走方郎中凭借《急救奇术》中的图解,成功救助了一位噎食窒息的孩童。
更有许多医者开始尝试书中强调的护理方法,发现确实能加速病人康复。
尤其是太医署内部,在周文敏和王老的支持下,一些年轻医官开始私下学习、讨论书中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效果显著。
沉默的大多数开始用行动投票。渐渐地, 恳求索要此书的人越来越多,书坊不得不加紧加印。虽然争议仍在,但《新编济世良方》及其所代表的理念,己然在坚冰上凿开了裂缝,悄然生长。
林薇和沈砚之对此感到欣慰。他们知道,改变非一日之功,但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
与此同时,林薇并未放下对艾丽莎病情的关注和对那个波斯传说的思考。她多次与阿罗撼深谈,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关于“生命之泉”、“石头之心”和“恶魔之泪”的一切信息,包括传说流传的地区、可能的地貌特征、以及那种蓝色矿石的具体性状。
她甚至绘制了一些简易的示意图,标注了可能存在的矿物特性(如颜色、硬度、与酸液反应等)。虽然依旧渺茫,但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医学世界的大门——或许在这个时代的某个角落,真的存在着未被发现的、能够改变医疗水平的天然药物。
“等艾丽莎再大一些,身体能承受长途旅行时,或许我们可以派人,甚至亲自去西域看看。”沈砚之看着林薇整理的那些笔记,眼中也有着探索的光芒,“不仅为了艾丽莎,也为了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这个想法让林薇心生向往。穿越至今,她一首困于长安的波诡云谲之中,或许走出去,能真正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并找到更多能造福世人的东西。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新编济世良方》的影响逐渐扩散之时,一场针对它的风暴也在暗中酝酿。
这日,一位御史突然上奏,弹劾林薇“借著书立说之名,散布妖言,诋毁先贤经典,更可疑者,书中多有异域邪术之载,恐与境外势力有所勾结,其心可诛!”奏折中还特别提到了书中引用的阿罗撼所述“西域奇药”之事,大肆渲染,将其与“里通外国”的罪名联系起来。
这顶帽子扣得极大!显然,幕后之人见无法从医术上驳倒林薇,便开始从“政治”和“思想”上下手,这是最恶毒也最难防备的攻击。
奏折一出,朝堂哗然。虽然立刻有郑御史等人出言驳斥,但猜疑的种子己然播下。皇帝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下令太医署严查书中内容,“是否有违祖制,是否有伤风化”。
周文敏和王老承受了巨大压力。太医署内保守派趁机反扑,要求立刻禁书,并严惩林薇。
危机再次降临。
沈砚之连夜奔走,联络各方故旧,力陈林薇著书的本意和功绩,驳斥“勾结外邦”的无稽之谈。林薇则积极配合太医署的“审查”,逐条解释书中内容的来源和依据,坦然无比。
关键时刻,长孙婕妤竟也通过宦官向皇帝递了话,言明林医师乃仁心仁术之人,其书于养生之道颇有见解,望陛下明察。
而最大的转机,来自于民间。一些曾因《新编济世良方》而受益的百姓和低层医者,听闻林薇受诬,竟自发联名上书陈情,虽言辞朴拙,却情真意切,列举了书中方法治病救人的实例。
民心所向,有时比任何辩驳都更有力量。
皇帝最终下旨:书中内容,虽有别于古法,然其心可嘉,其术多有验证,于民生有益,不必禁毁。然日后著书立说,需更加谨言慎行,凡涉异域之事,当慎之又慎。
一场风波,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但警告意味十足。林薇和沈砚之知道,他们依旧在悬崖边行走。
经此一役,《新编济世良方》反而因祸得福,名声更响,真正开始广泛流传开来。“林氏医派”的名声,也逐渐在民间扎根。
夕阳下,林薇和沈砚之再次站在医馆后院。经历风雨,海棠树越发枝繁叶茂。
“似乎可以在此暂告一段落了。”沈砚之轻声道。
“嗯。”林薇点头,“艾丽莎的情况稳定了,医书也出版了,虽然麻烦不断,但总算……又前进了一步。”
他们知道,玄都观的幕后黑手仍未找出,“王爷”的阴影依旧笼罩,前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此刻,他们拥有彼此,拥有为之奋斗的事业,拥有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林薇望向西方,眼中有着憧憬和坚定,“或许该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621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