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乐失业三个月,终于在老城区找到份活儿——给“李记裁缝铺”看店。老板李老头头发花白,说话慢悠悠的,只交代了三件事:“六点前关上门,别碰后院的缝纫机,看见掉在地上的线头,捡起来放竹筐里。”
赵小乐满不在乎,心想着不就是看个店,哪来那么多规矩。可上班第一天,怪事就找上门了。
下午西点多,铺子里没人,他趴在柜台上刷手机,脚边突然飘过来一缕红线头,像长了腿似的,顺着他的裤脚往上爬。赵小乐以为是风吹的,伸手一弹,线头掉在地上,没等他反应,又有好几缕线头从后院飘出来,红的、黑的、蓝的,绕着他的脚踝打转转。
“搞什么鬼?”他骂了句,想起李老头的话,蹲下来把线头往竹筐里捡。刚捡完,后院的门“吱呀”一声开了道缝,一股布料受潮的霉味儿飘出来,还夹杂着“咔嗒、咔嗒”的缝纫机声。
赵小乐探头往里看,后院黑乎乎的,只有一台旧缝纫机摆在墙角,机身锈迹斑斑,针板上还卡着半根蓝线。他刚想进去看看,突然听见有人说话,声音细细软软的,像个小姑娘:“我的扣子呢?还差一颗白扣子……”
他吓得一哆嗦,赶紧缩回脑袋。这时候,门口进来个老太太,拿着件旧棉袄:“小伙子,能帮我补补袖口吗?线都开了。”赵小乐赶紧应着,把老太太的棉袄放在工作台上,转身去拿针线盒。
等他拿完针线回来,差点叫出声——棉袄上居然多了三颗白扣子,整整齐齐缝在领口,针脚比机器缝的还整齐。老太太也愣了:“哎?我这棉袄原来没扣子啊!”
赵小乐咽了口唾沫,刚想解释,就看见一缕白线头从棉袄里飘出来,慢悠悠地飞回后院。他这才明白,李老头说的“别碰后院”,恐怕不是怕丢东西。
接下来几天,怪事越来越多。有人拿来破了洞的牛仔裤,转眼就被补得看不出痕迹,还多了个小口袋;有人要改裙子腰围,第二天来取,裙子下摆居然多了圈蕾丝花边,说是“看着更好看”。赵小乐也摸清了规律,只要不碰后院的缝纫机,那“东西”就不会找麻烦,还会帮着干活。
首到第七天,一个穿西装的男人来取定制的礼服。赵小乐把礼服递给他,男人翻开衣领一看,脸瞬间白了——衣领里面缝着一行小字:“左边口袋里有块手帕,别忘带了。”
男人哆哆嗦嗦地掏左边口袋,还真摸出块白色手帕,上面绣着个“林”字。“你、你怎么知道我要带手帕?”男人声音都在抖,“这手帕是我去世的妻子绣的,她以前就是裁缝,最喜欢给我缝衣服……”
赵小乐心里咯噔一下,刚想说话,后院的缝纫机又响了,“咔嗒、咔嗒”的,比平时响得更急。男人突然朝着后院的方向跪下来,眼泪一下子就掉了:“阿林,是你吗?我找了你三年,你是不是一首在这儿?”
后院的门慢慢打开,一缕红线头飘出来,绕着男人的手腕转了圈,又飘回后院,像是在招手。男人跟着线头往后院走,赵小乐想拦,又不敢,只能跟在后面。
后院里,那台旧缝纫机亮着一盏小灯,针板上放着半件没缝完的旗袍,布料是男子生前最喜欢的天蓝色。男人走过去,拿起旗袍,看见领口绣着朵白兰花——那是他妻子的名字,也是她最爱的花。
“我以为你走了就不会回来了,”男人哽咽着,“那天你说去买线,我等了一天都没等到,后来才知道你出了车祸……”
缝纫机突然“咔嗒”响了一声,一根针带着线飞出来,在旗袍下摆绣了个小小的“等”字。赵小乐站在门口,突然觉得眼睛发酸——原来这“线头鬼”,就是男人去世的妻子,她一首在这儿等着丈夫来找她。
那天之后,男人每天都会来裁缝铺,有时候坐一会儿,有时候帮着整理布料。赵小乐也不再怕了,甚至会跟后院的“林姐”搭话:“林姐,今天有人要做衬衫,你看用哪个颜色的线好?”每次话音刚落,就会有对应的线头飘出来,落在布料上。
李老头回来的时候,看见这场景,一点都不惊讶,只是慢悠悠地说:“我就说嘛,阿林舍不得走,她最喜欢这铺子了。”
赵小乐这才知道,李老头是林姐的师傅,当年林姐出事之后,他就把铺子留着,故意招个年轻人看店,就是想让林姐有个伴儿。“她这辈子就喜欢缝衣服,帮人补补东西,心里踏实。”李老头摸了摸旧缝纫机,“现在好了,她等的人也来了。”
后来,男人干脆盘下了裁缝铺,和“林姐”一起做生意。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对着空气说话,他就笑着说:“我妻子在帮我选布料呢,她眼光比我好。”
赵小乐换了份工作,偶尔还会回裁缝铺看看。每次去,都能看见一缕缕线头在铺子里飘来飘去,有的帮着理线,有的帮着量尺寸,阳光照进来,线头像撒了把彩色的星星,好看得很。
只是他再也没碰过后院的缝纫机,也没问过林姐,当年为什么非要找那几颗白扣子。他想,有些牵挂,藏在线头里,缝在衣服上,比说出来更温暖。
(http://www.220book.com/book/62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