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数字茶山
清明前夕,茶研所迎来了一场数字化革命——市政府将茶山列为首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一套先进的物联网系统即将安装。
消息传来,老员工们面面相觑。陈伯第一个反对:“茶树要人用心伺候,机器懂什么?”
负责安装的技术员小郑推推眼镜:“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温度变化...”
“我摸一把土就知道缺不缺水分,”陈伯哼了一声,“抬头看天就晓得要不要下雨。”
知夏和陆子谦陷入两难。他们明白数字化是趋势,但也不愿伤了老茶人们的心。
深夜会议室,茶心突然抱着平板电脑闯进来:“爸爸妈妈!我有一个主意!”
屏幕上是她画的示意图:无人机戴着草帽,传感器做成小蜻蜓模样,数据中心则画成茶舍造型。
“让科技变得有茶味不就好了?”孩子气的解决方案让人眼前一亮。
第二天,陆子谦召集全体员工:“我们不取代传统,而是让科技为茶服务。谁愿意加入‘数字化小组’?”
令人意外的是,最年轻的学徒和最年长的陈伯同时举了手。
小郑忐忑地开始培训。当他讲到“pH值传感器”时,陈伯突然问:“就是测土壤酸咸的那个?”
“您...知道?”
“炒茶锅的铜锈发绿就是偏酸,发蓝就是偏碱。”陈伯淡淡道,“老祖宗早就有办法。”
小郑恍然大悟,赶紧记录这些经验性知识。渐渐地,科技与传统开始奇妙融合:
· 传感器数据与老师傅的经验对照表
· 无人机航拍图像标记着“陈伯看云识天气点”
· 甚至给每台设备取了茶名:“龙井”监测仪、“普洱”传感器...
茶心成了最佳协调员。她能用童谣帮老师傅记住操作流程,也能用茶故事向技术员解释为什么要调整参数。
“茶树晚上也要睡觉哦!”她认真告诉小郑,“所以光照监测晚上要调暗,不然会吵到它们。”
最精彩的合作发生在一个清晨。系统警报显示西区土壤异常,但数据显示一切正常。
陈伯眯眼远眺:“有地鼠打洞,断了茶根。”
众人将信将疑挖掘,果然发现地下害虫活动。原来传感器能测数据,却测不出地底的生命活动。
“需要‘地听器’。”小郑受到启发,开发出地下声波监测系统。
作为回报,陈伯教他通过茶叶颜色判断病虫害:“你看这片叶子边缘发黄,不是缺水,是红蜘蛛来了。”
数字化让茶研所焕发新生。首播炒茶过程吸引年轻观众;线上品鉴会跨越地理限制;甚至连茶心的“小茶人俱乐部”都有了远程会员。
但真正的考验来得突然。夏季一场罕见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冲毁了主要通路和电力设施。茶研所瞬间变孤岛。
“监测系统全部离线!”小郑焦急万分。
陈伯却从容不迫:“该老方法上场了。”
他带人点起煤油灯,凭记忆检查每片茶区;用最原始的竹管导流雨水;甚至通过观察蚂蚁搬家判断哪里还有滑坡风险。
三天后道路打通,惊讶地发现茶研所损失最小。老师傅们的经验救了急。
“但没有数字化,我们也不会提前收到暴雨预警。”知夏在总结会上说,“最好的方案是——数字系统加老师傅的经验。”
他们开发出新一代系统:遇到异常先提示老师傅可能的传统成因,再显示数据验证。系统还会记录老师傅的处置方法,形成独特的“茶研所智能”。
秋天,这套系统意外获得国际创新奖。颁奖词写道:“不是用科技取代传统,而是让科技与传统对话,这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创新。”
领奖台上,陆子谦让陈伯和小郑一起上台。聚光灯下,一老一少同时举起奖杯,象征着两个时代的握手。
当晚庆功宴,茶心悄悄将奖杯放在老茶树下:“这是给你的哦!因为你教会大家要互相学习。”
月光如水,茶香如诉。新的茶苗正在智能温室里茁壮成长,它们将承载着传统与科技的双重基因,延续千年茶香。
而茶研所的故事提醒着人们:科技再好,不及人心之妙;数据再准,不如经验之谈。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泡出未来最醇香的茶。
和你重逢在梅雨季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和你重逢在梅雨季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638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