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露沾在济世堂的窗棂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苏璎珞刚把最后一味草药归置好,就见春桃掀着门帘跑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焦急:“姑娘,堂里来了好几个怪人,都说自己身子不舒服,可俺看他们面色红润,不像是有病的样子。”
“怪人?”苏璎珞放下手中的药杵,擦了擦指尖的药粉,跟着春桃走到前堂。只见堂内坐着三个人:一个穿着锦袍的中年商人,手不停着腰间的玉佩,眉头紧锁;一个青衫书生,低着头,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科举榜单,眼圈泛红;还有一个农妇,手里抱着一个空篮子,嘴里不停念叨着“我的鸡”。
“几位请坐,”苏璎珞走上前,笑着问道,“不知几位哪里不舒服?”
商人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急躁:“苏姑娘,你快给我看看!我这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觉得心口发闷,找了好几个大夫都没看出问题。你医术高明,一定能治好我!”
苏璎珞伸出手,给商人诊脉。脉象平稳有力,没有丝毫异常。她又看向书生,书生抬起头,眼眶通红:“苏姑娘,我今年又落榜了……这己经是第三次了,我觉得自己没用,对不起爹娘,最近总觉得头晕,连笔都握不住了。”
诊完书生的脉,依旧正常。最后是农妇,她拉着苏璎珞的手,哭着说:“姑娘,前几天我家的鸡丢了三只,都是下蛋的老母鸡!我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现在一看到空篮子就心慌,晚上还总做噩梦,你快救救我吧!”
苏璎珞心里渐渐明白——这三个人的“病”,都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里的执念太重:商人贪财,总担心钱财流失,故而心闷;书生执着于科举,落榜后无法释怀,故而抑郁;农妇心疼家禽,执念于“失去”,故而焦虑。这正应了之前道者说的“心出了问题”。
“几位的身体并无大碍,”苏璎珞斟酌着开口,“只是心里装的事太多,执念太深,才会觉得不舒服。我给你们开几副安神的草药,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放下执念?”商人皱起眉头,“我辛苦赚来的钱财,怎能放下?万一丢了、被偷了怎么办?”
书生也摇头:“我读了十几年书,就是为了科举成名,要是放下了,我这十几年的功夫不就白费了?”
农妇更是泣不成声:“那是我养了三年的鸡,每天都下蛋,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
苏璎珞看着三人固执的样子,没有再争辩。她想起周先生说的“中庸之道”——不强迫,不急躁,要顺应对方的心意引导。她转身走进后堂,拿出三个小布包,分别递给三人:“这里面是不同的种子,商人先生,这是向日葵种子,它总是朝着太阳生长,不纠结于阴影;书生公子,这是竹种子,竹子前三年只长根,第西年才快速生长,凡事都有过程;农妇大娘,这是菜种子,丢了鸡,咱们可以种上菜,一样能补贴家用。你们先回去种下,三日后再来,咱们再聊聊。”
三人半信半疑地接过布包,各自离开了。春桃看着他们的背影,不解地问:“姑娘,您就给他们种子,能治好他们的病吗?”
“慢慢来,”苏璎珞笑着说,“心疾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副药就能治好的。给他们种子,是让他们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慢慢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向日葵不会强迫自己避开阴影,竹子不会着急自己长得慢,菜种子也不会因为之前没种过就不发芽,人也一样,不用执着于眼前的得失。”
张嬷嬷端着一壶安神茶走出来,笑着点头:“姑娘说得对。以前在乡下,谁家有烦心事,就去地里种种菜、浇浇水,看着庄稼慢慢长,心里的疙瘩也就解开了。这就是‘顺其自然’啊。”
接下来的三日,苏璎珞每天都会在济世堂设一个“静心角”,放上一壶安神茶、几卷道家典籍,还有一些笔墨纸砚,供来问诊的人休息、读书、写字。萧澈知道后,特意让人送来几盆长势正好的向日葵和竹子,放在静心角,济世堂的氛围渐渐变得平和起来。
三日后,那三个“病人”果然来了。商人脸上的急躁少了许多,手里拿着一个装着向日葵花的小篮子:“苏姑娘,你看!我种的向日葵发芽了!这几天我每天都去浇水,看着它们朝着太阳转,突然觉得,钱财再多,也不如看着花生长开心。我己经决定,捐出一部分钱财,在城外建一个义仓,帮助那些贫困的百姓。”
书生也抬起了头,眼神明亮了不少:“苏姑娘,我种的竹子虽然还没长高,但我查了典籍,知道竹子的根在地下能长好几米,我突然明白,落榜不是因为我没用,而是因为我还没准备好。我打算先回家帮爹娘种地,一边读书,一边体验生活,明年再考。”
农妇则提着一篮子新鲜的蔬菜,笑着说:“姑娘,我种的菜长出来了!这几天我忙着浇水、施肥,早就忘了丢鸡的事。现在想想,丢了鸡也没关系,菜能卖钱,还能自己吃,比鸡还划算呢!”
苏璎珞看着三人的变化,心里满是欣慰。她递过三副温和的草药:“这是补气血的草药,你们这几天费心照料植物,也辛苦了。记住,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别太执着,顺其自然,心里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三人连连道谢,开开心心地离开了。春桃凑过来,兴奋地说:“姑娘,您太厉害了!不用开药,就用几包种子,就把他们的病治好了!”
“不是我厉害,”苏璎珞摇摇头,“是他们自己想通了。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引导,真正能治好心疾的,还是他们自己。”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是之前那个道者来了。他手里拿着一根竹杖,笑着走进来:“姑娘,不错啊,懂得用‘顺势而为’的方法化解执念,看来你对‘顺其自然’有了新的理解。”
“老人家,”苏璎珞恭敬地行礼,“多谢您之前的点拨,不然我也不会想到用种子引导他们。”
道者摆摆手,走到静心角的竹子旁,轻轻抚摸着竹身:“但你要记住,‘顺其自然’不是‘不作为’,更不是‘逃避’。就像这竹子,既要顺应自然生长的规律,也要有人浇水、施肥,才能长得挺拔。这就是‘阴阳调和’——自然规律是‘阴’,人的努力是‘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成事。”
苏璎珞心里一动:“老人家的意思是,以后我帮助别人,既要引导他们顺其自然,也要在必要时伸出援手,不能一味地‘无为’?”
“正是,”道者笑着点头,“比如,若是遇到天灾人祸,百姓受难,你不能只让他们‘顺其自然’,还要主动去帮助他们,这就是‘阴阳调和’。不久后,京城可能会遇到一场旱灾,到时候,就需要你用‘仁爱’之心,结合‘阴阳调和’的智慧,去帮助百姓度过难关了。”
“旱灾?”苏璎珞心里一紧,“那我该做些什么准备?”
道者没有首接回答,只是留下一句“未雨绸缪,阴阳相济”,就转身离开了。苏璎珞看着道者的背影,陷入了沉思——她知道,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她成长的新机会。
萧澈正好赶来,看到苏璎珞若有所思的样子,走上前问道:“在想什么?”
“萧公子,”苏璎珞抬头,眼神坚定,“道者说不久后京城会有旱灾,我想提前做些准备,比如囤积粮食、挖井蓄水,还有配制一些防暑、解渴的草药。你能帮我吗?”
萧澈看着她认真的样子,笑着点头:“当然。我们可以一起去城外考察,看看哪里适合挖井;我还可以联系一些粮商,让他们提前储备粮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
苏璎珞看着萧澈温柔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她知道,面对即将到来的旱灾,她不再是一个人——她有父亲的支持,有萧澈的帮助,有春桃和张嬷嬷的陪伴,还有济世堂里那些信任她的百姓。只要她坚守“仁爱”之心,运用“阴阳调和”的智慧,就一定能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傍晚的阳光洒在济世堂的院子里,向日葵朝着太阳的方向轻轻摇曳,竹子的影子在地上拉长。苏璎珞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未雨绸缪,阴阳相济”八个字,她知道,新的挑战即将开始,但她己经准备好了。
下集预告:旱灾将至未雨绸缪,邻里同心共渡难关
(http://www.220book.com/book/63C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