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看似“理中客”的分析帖,标题诸如《剖析沈默困境:艺术坚持与商业化的两难》、《“无声乐队”能走多远?内部人士揭秘隐忧》,内容看似客观,却巧妙地引用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团队成员”的话,暗示团队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或因沈默的“独断”而存在矛盾,唱衰其未来发展的论调悄然抬头。
这些来自暗处的冷箭,比公开的批评更令人防不胜防。它们试图从内部瓦解信任,从外部营造困境的假象。
苏晚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动向。她加强了与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人的私下沟通,言语间并未首接点破,只是更加强调团队共同的愿景与底线,提醒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作环境。她同时动用了一些媒体资源,巧妙地发布了幾篇展现团队团结一心、专注音乐创作的正面报道,冲淡那些不良言论的影响。
沈默得知这些情况后,并未表现出愤怒。他只是在一次日常排练后,看似随意地宣布,将之前与林薇导演合作电影配乐所获得的大部分报酬,拿出来设立了一个内部的“探索基金”,用于支持团队成员任何有价值的个人音乐实验或技术进修,无需考虑商业回报。
“音乐的路很宽,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他说,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如果谁有了新的想法,想去试试,基金支持。累了,想停下来学点新东西,基金也支持。‘无声’不是绑住你们的绳子,而是托着你们起飞的平台。”
这一举动,无声却有力地回应了所有暗处的挑拨。它用最实在的方式, reaffirmed 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支持,将可能滋生嫌隙的土壤彻底铲除。
而在创作上,沈默悄然开启了那个名为《文明的回响》的宏大项目。他不再整天待在排练室,而是开始大量阅读人类学、社会学甚至考古学的书籍,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采样,从蒙古的呼麦到印度的西塔琴,从非洲的部落鼓点到北欧的民谣吟唱。工作室的角落里堆满了各种奇怪的民族乐器和老旧的录音设备。
他像一个贪婪的考古学家,又像一个虔诚的学徒,沉浸在不同文明的声音遗产之中,试图从中捕捉那些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智慧闪光。有时,他会一整天只反复听一段残破的、采自某个即将消失的部落的祭祀歌谣,眼神放空,仿佛灵魂己随之而去往遥远的时空。
外界的名利喧嚣,似乎真的被他隔绝在了另一个维度。他的世界,再一次缩小到只剩下一间工作室,和一片无垠的声音宇宙。一颗新芽,正在琉璃之心的最深处,无视外界风雨,悄然萌发生长
机会,最终以一种出乎意料却最符合沈默气质的方式,再次降临。
一家享誉全球、以制作极致精良、富有哲学深度纪录片而闻名的国家地理频道下属制作团队,主动联系了苏晚晴。他们正在筹备一部追踪记录全球范围内即将消失的古老技艺与生活方式的系列纪录片,名为《逝去的回响》。导演是位满头银发、眼神犀利的荷兰女士,安娜·温特。
(http://www.220book.com/book/64V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