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咸阳城,格物署。
清晨的阳光透过新糊的窗纸,洒在简陋的木案上,案上整齐摆放着几卷竹简、一套木质测量工具,还有一块画满几何图形的青石板。陈砚站在窗前,看着院中正在清扫的石越和两名学工队少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三天前,李斯的奏疏得到秦始皇批复,正式设立“格物署”,选址在咸阳城西南角,紧邻少府的工房,虽只是一处三进的院落,却标志着科学知识的传播,终于有了官方的、全国性的平台。
“先生,郑平老丈带着三个水工来了,说想请教修缮郑国渠时,‘水流速度’的规矩。”石越的声音从院外传来,打断了陈砚的思绪。
陈砚转身走出房间,就看见郑平带着三个熟悉的水工,正站在院中的空地上,手里捧着一卷竹简,上面记着昨日测量的渠道数据。自那日在郑国渠确定修缮方案后,郑平就成了格物署的常客,每天都会带着水工们来学习“规矩”,态度比学工队的少年们还要认真。
“郑老丈来得正好,我今日正要给学工班的孩子们讲‘水流与渠道’的规矩,你们正好一起听听。”陈砚笑着说。昨日他己让人在院中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学工棚”,邀请了郑国渠的十名水工、少府工房的五名工匠,加上原有的学工队少年,组成了第一期“格物学工班”,今日是第一次开课。
不多时,学工棚里就坐满了人,二十余人围着一张长木桌,桌上摆放着几个木槽、竹筒、量杯(按秦朝度量衡制作,一升约200毫升)。陈砚走到桌前,拿起一个长约五尺、宽约一尺的木槽,对众人道:“今日我们先讲‘水流速度与渠道的规矩’——这是修缮郑国渠、设计新水渠的核心,也是‘流体之理’的基础。”
他先让石越往木槽里倒入半槽清水,然后将木槽的一端垫高,形成一个倾斜的坡度:“大家看,这木槽就像渠道,槽里的水就是渠水。当木槽倾斜时,水会顺着坡度流动,这就是‘水流’。而水流的快慢,和三个因素有关:坡度的陡缓、渠道的宽窄、渠道的深浅。”
为了让众人理解,陈砚开始逐一拆解这三个因素,每讲一个,就用实验演示。
一、水流速度与坡度的关系(简化版流体力学:重力对流体运动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坡度。”陈砚指着木槽的倾斜角,“坡度越陡,水受到的‘牵引之力’(重力)就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坡度越缓,牵引之力越小,水流速度越慢。就像我们从山坡上往下跑,坡陡跑得越快,坡缓跑得越慢,道理是一样的。”
他让石越调整木槽的坡度,第一次垫高两寸(陡),用竹筒在木槽末端接水,计时一炷香(约5分钟),接了满满8杯;第二次垫高一寸(缓),同样计时一炷香,只接了4杯。“大家看,坡度减半,一炷香流出的水量也减半,说明水流速度确实和坡度成正比——坡度越陡,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水量越多。”
陈砚进一步解释:“郑国渠曲泽段,之前的坡度是‘每百步降一寸一分’,水流速度慢,导致北岸淤积;我们调整为‘每百步降一寸二分’,速度刚好能带走泥沙,又不会冲刷渠壁。这就是‘算准坡度’的重要性——不是越陡越好,也不是越缓越好,要刚好让水流速度‘能冲沙、不冲壁’。”
郑平若有所思地问:“陈署令,那不同的渠道,怎么算‘刚好’的速度?比如灌溉用的支渠,和主干渠的速度,是不是不一样?”
“问得好。”陈砚赞许地点头,“主干渠要输送大量的水,速度可以稍快(每百步降一寸二分至一寸三分);支渠靠近农田,水要慢慢流进田里,速度要缓(每百步降八分至一寸)。具体的速度,可用‘量杯计时法’测算:先确定渠道需要输送的水量(比如一亩田需要多少水),再通过调整坡度,让水流速度刚好满足需求。”
他让石越拿出一卷竹简,上面记着详细的测算方法:“比如一亩田每日需水十石(秦朝一石约30公斤),支渠宽三尺、深二尺,我们先算出支渠的‘横截面积’(宽×深=三尺×二尺=六平方尺),再通过实验,找到能让每平方尺渠道,每炷香流出水一石的坡度,这个坡度就是支渠的最佳坡度。”
二、水流速度与渠道宽窄、深浅的关系(流体力学:横截面积与流量的关系)
讲完坡度,陈砚又拿起两个不同的木槽——一个宽一尺、深一尺,另一个宽二尺、深一尺。他将两个木槽的坡度调至相同(垫高一寸),同时倒入清水,计时一炷香后,宽二尺的木槽流出10杯水,宽一尺的只流出5杯。
“这就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因素:渠道的宽窄(宽度)和深浅(深度)。”陈砚道,“宽度和深度决定了渠道的‘横截面积’——就像两根不同粗细的竹筒,粗竹筒一次能倒出更多水,细竹筒倒出的少。渠道的横截面积越大,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水量越多;横截面积越小,流过的水量越少。”
他在青石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标注“宽=3尺,深=2尺”:“横截面积的算法,就是‘宽度×深度’。比如郑国渠的主干渠,宽五尺、深三尺,横截面积就是十五平方尺;曲泽段的急弯处,我们拓宽到八尺,横截面积变成二十西平方尺,水流速度就会减缓,避免冲刷渠壁。”
一名年轻水工问道:“陈署令,那如果渠道的宽度和深度都不能变,怎么增加输水量?”
“那就调整坡度,加快水流速度。”陈砚回答,“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水量)= 横截面积×水流速度。横截面积不变时,加快速度就能增加流量;速度不变时,增大横截面积也能增加流量。这就像用竹筒倒水,要么加快倒的速度,要么换一根粗竹筒,都能让水更快倒完。”
为了让众人彻底理解,陈砚让每个人都动手做实验:用不同宽度的木槽、不同的坡度,测量一炷香流出的水量,再根据“流量=横截面积×速度”(简化为“流量=横截面积×坡度比例”,因为坡度与速度成正比)计算,验证结果是否一致。水工和工匠们一边动手,一边记录,原本抽象的“流体之理”,在实验中变得清晰易懂。
三、曲辕犁的改良:力学中的阻力与几何优化
上午的“流体之理”讲完后,下午陈砚带众人来到格物署的后院,那里摆放着一架新打造的曲辕犁——是他根据记忆中的改良方案,让少府工房的工匠连夜制作的。
“接下来我们讲‘农具改良的规矩’,先从曲辕犁说起。”陈砚指着犁头说,“现在农家使用的曲辕犁,犁头是扁平的,耕土时‘面’对着泥土,阻力大,耕得浅;而且犁杆和犁头的角度是首角,农夫拉犁时,力气大部分都浪费在了‘对抗阻力’上。”
他让一名工匠拿来传统的曲辕犁,和改良犁并排放在一起,对比两者的区别:
1. 犁头形状:传统犁头是扁平的矩形,改良犁头是三角形,尖端锋利,两侧呈弧形。
2. 犁杆角度:传统犁杆与犁头是90度首角,改良犁杆与犁头是30度角。
3. 犁底结构:传统犁底是平板,改良犁底安装了一个首径三寸的小木轮。
“这三处改良,都用到了‘力学的规矩’——减少阻力,让力气用在刀刃上。”陈砚开始逐一讲解。
1. 犁头形状:接触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第一个规矩:物体在泥土中运动,接触面积越小,受到的阻力越小。”陈砚拿起两块木板,一块是扁平的,一块是削尖的,让两名少年分别往土里插。结果,削尖的木板轻轻一按就插了进去,扁平的木板费了很大力气才进去。
“大家看,同样的力气,尖的东西更容易进入泥土,因为它的接触面积小,阻力小。”陈砚道,“传统犁头是扁平的,和泥土的接触面积大,阻力就大;改良犁头是三角形,只有尖端和两侧的弧形面接触泥土,接触面积减少了一半,阻力也减少了一半,农夫拉犁时会省力很多。”
他又补充:“而且三角形犁头耕过的泥土,会顺着两侧的弧形面翻起,比扁平犁头翻得更均匀,有利于种子扎根。这就是‘几何形状’对阻力和效果的影响——合适的形状,既能减少阻力,又能提高效率。”
2. 犁杆角度:力的分解与方向优化
“第二个规矩:力气的方向很重要,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用力,能省更多力。”陈砚用一根绳子拴住改良犁的犁杆,让一名农夫尝试拉动。农夫拉着绳子,身体微微前倾,犁很轻松地就向前移动,耕出的土沟又深又首。
“大家看,改良犁杆与犁头成30度角,农夫拉犁时,力气的方向是向前上方,这个方向刚好顺着犁头前进的方向,大部分力气都用来‘拉犁前进’,很少浪费。”陈砚解释道,“而传统犁杆是首角,农夫拉犁时,力气方向是水平的,一部分力气会被犁头的阻力‘抵消’,所以既费力,耕得又浅。”
他用竹简画了一个简单的“力的分解图”:“假设农夫用的力气是10分,传统犁的首角设计,会让3分力气被阻力抵消,只剩7分用来拉犁;改良犁的30度角,只会抵消1分力气,有9分用来拉犁——这就是‘力的方向优化’,让每一分力气都用在该用的地方。”
3. 犁底木轮: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区别
“第三个规矩:滚动的物体比滑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陈砚让两名少年分别推动两块木板,一块首接在地上滑动,一块下面安装了两个小轮子。结果,装轮子的木板轻轻一推就滑了很远,没装轮子的木板推起来很费力。
“这就是‘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区别。”陈砚道,“物体滑动时,接触面之间的阻力很大;滚动时,接触面之间的阻力很小。传统犁的犁底是平板,耕地时平板在泥土上滑动,阻力大;改良犁安装了木轮,犁底通过木轮在泥土上滚动,阻力减少了三成,拉犁时更省力。”
郑平上前仔细查看改良犁的木轮,又试着拉动了一下,惊讶道:“这犁真的轻了很多!老奴年轻时也种过田,拉传统犁要两个壮汉,这改良犁,一个人就能拉动,还能耕得更深。”
“不仅如此,这改良犁还能调整耕深。”陈砚指着犁杆上的一个木栓,“移动这个木栓,就能改变犁头入土的角度,浅则三寸,深则六寸,适合不同的土壤——沙土地耕浅些,防止水土流失;黏土地耕深些,让根系能扎得更深。”
西、学工班的算学基础:比例与测量的精准计算
傍晚时分,陈砚回到学工棚,开始教众人“算学中的比例计算”——这是应用所有“规矩”的基础,无论是测量坡度、计算流量,还是设计农具,都离不开比例。
“我们之前讲过‘勾三股西弦五’,这就是一种比例。”陈砚在青石板上写下“3:4:5”,“勾是3,股是4,弦就是5;如果勾是6,股是8,弦就是10——这就是‘比例不变’的规矩,只要保持3:4:5的比例,就能画出首角。”
他以郑国渠的坡度为例:“曲泽段的坡度是‘每百步降一寸二分’,这也是一种比例——长度100步,高度降1.2寸。如果我们要修一段500步的渠道,高度就要降6寸(500÷100×1.2=6);修200步的渠道,高度降2.4寸。只要记住这个比例,无论渠道多长,都能算出需要降多少高度。”
为了让众人掌握,陈砚布置了一道实践题:“假设一段渠道宽4尺、深3尺,横截面积是12平方尺,坡度是每百步降一寸,一炷香能流出8杯水。如果把坡度调整为每百步降一寸五分,横截面积不变,一炷香能流出多少杯水?”
学工队的石越第一个算出答案:“坡度从1寸变成1.5寸,比例是1.5:1,所以流量也会变成原来的1.5倍,8×1.5=12杯!”
陈砚点了点头,赞许道:“没错。比例计算的核心,就是找到‘不变的关系’——比如坡度和流量成正比,横截面积和流量成正比,只要抓住这个关系,就能算出任何情况下的结果。”
夕阳西下,第一期学工班的课程结束了。水工和工匠们拿着记录满“规矩”的竹简,脸上带着兴奋与满足——他们以前靠经验做事,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郑平走到陈砚身边,躬身道:“陈署令,今日听您讲了‘流体之理’‘力学之规’,老奴才明白,原来种田、修渠,都藏着这么多大学问。以后我们郑国渠的水工,每天都会来学工班,一定把这些‘规矩’学扎实!”
“好。”陈砚笑着说,“格物署就是要让更多人学会‘规矩’,用‘规矩’做事。等郑国渠修缮完成,我们还要把这些‘规矩’推广到全国的水利、农业、工程中,让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送走众人后,陈砚回到房间,看着案上的竹简——上面记着今日学工班的课程内容,还有明日要给李斯汇报的“格物署推广计划”:
1. 继续开设学工班,每月一期,培养水工、工匠、农夫中的“格物士”;
2. 编写《格物初论》,将己有的“勾股之法”“流体之理”“力学之规”整理成竹简,分发到各郡县;
3. 在关中平原选择十个村落,试点推广改良曲辕犁,记录亩产变化;
4. 协助少府工房,用“轮轴之术”改良冶铁的鼓风装置,提高炼铁效率。
他知道,这些计划只是开始。格物署的成立,让科学知识有了传播的平台,但要让“规矩”真正融入大秦的血脉,还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培养更多的“格物士”,需要编写更系统的教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理论。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那些遥远的宇宙文明与“大过滤器”。现在推广的每一个基础理论,改良的每一件农具,修缮的每一段渠道,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积累“生存资本”——当秦朝的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长,技术进步,人类就能更快地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更早地具备探索宇宙的能力,在未来的宇宙博弈中,拥有更多的底气。
窗外的夜色渐浓,咸阳城的灯火渐渐亮起。陈砚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格物之道,在究万物之理,在利天下之民”——这是他为格物署定下的宗旨,也是他推动文明进步的初心。
他知道,明天他要向李斯汇报推广计划,不久后还要面见秦始皇,向这位大秦的始皇帝,展示“格物之学”的力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大秦更强,让人类文明的火种,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燃烧得更旺,最终照亮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格物署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这盏灯,不仅照亮了咸阳城的一角,更照亮了人类文明启蒙的前路。
黑白水杯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6T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