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洋下山到村里人家串门询问有没有冬季蔬菜的老种子,就是自己小时候跟爷爷一起种的那种,零散的找到一些给钱被拒绝,
宫洋紧了紧衣领,山风顺着峡谷呜咽而来,带着滇西北十一月特有的湿冷。他踩着布满苔痕的石阶往下走,在祖辈的脚下走了百年。作为意外穿越到这个类地蓝星的北方人,他花了近两个月才适应这个没有现代供暖的云南山区。祖宅后院那清理出来的菜地,将是在这个冬天的重要营养依托。
村庄静卧在玉琼山余脉的褶皱里,青瓦白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宫洋的第一站是村口的阿嬷阿诗玛家。还没进门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酸香味,原来是阿嬷正在院子里翻晒酸菜。七十岁的阿诗玛穿着彝绣围腰,正将白菜铺在竹篾上,动作熟练得像在抚摸琴弦。
“阿嬷,晒菜啊,我把老宅菜园收拾出来了,跟您这儿讨点老种子种冬菜。”宫洋站在门口敲了敲门对里面喊着。
阿诗玛眯着眼打量他,忽然笑出眼角的鱼尾纹:“城里回来的娃娃也要学种地?”她引宫洋到火塘边坐下,铜壶里煮着的普洱茶咕嘟作响。火塘边挂着的腊肉己经被烟熏得泛着油光。
“这是本地老品种的苦菜籽。”阿诗玛从梁上取下一个斑驳的陶罐,“我嫁过来时从寨子里带来的,整整西十年了。”她挑种子的方式很特别,不用手而是用竹镊,一粒粒精选出的种子。“种子要选腰身圆的,就像选新娘要选屁股大的一样,”老人俏皮地眨眨眼,“好生养。”
阿诗玛将用桑皮纸包好的种子递给他,还额外塞给他一小罐酸菜:“冬天配粥吃,暖和。”宫洋给钱被阿嫲拒绝了,说:“自家孩子还能要你钱,种子年年都有,又不花钱”坚决不收,宫洋就动手帮忙将院里的酸菜都翻晒完才离开。
第二家是半山腰的跟爷爷同辈的老阿爷段老爹家。宫洋沿着溪流往上走,溪水清冽见底,偶尔能看到越冬的鱼儿在石缝间游弋。段老爹正在自家的梯田里收最后一批萝卜,见到宫洋来了,老远就招手。
“洋娃子啊,来得正好,帮我抬萝卜!”老人洪亮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宫洋卷起袖子下到田里,发现段老爹种的萝卜形状很特别,不是常见的长圆形,而是像小灯笼似的圆滚滚。
“这是洱源老种萝卜,外面见不到的。”段老爹骄傲地拍着萝卜上的泥土,“甜得像梨,炖汤最好。”收完萝卜,听到宫洋来意老人从田埂边的草棚里取出个竹筒,筒身己经被得发亮。“种子在这里面睡着呢,”他神秘地说,“要挖点后山的红土陪着睡,醒来才肯好好长。”
宫洋帮段老爹将萝卜运回家,老人留他吃午饭。简单的萝卜汤配上苞谷饭,却是宫洋穿越以来吃过最温暖的一餐。临走时段老爹不仅给了萝卜种子,还塞给他几个紫皮土豆:“埋在后院背风处,想吃就来挖来吃,种了好多咧,就孙子我们俩在家,吃不完”言语中不禁流露出了留守老人的无奈,孩子都去外地讨生活了,带着孩子不方便,把孙子扔在家里,一年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趟。
下午的阳光变得柔和,宫洋沿着山脊往山下走。芭蕉林中隐约可见竹楼的尖顶。玉喃婆婆正在石屋屋檐下的织机前织布,七十多岁的手指依然灵活地在经纬间穿梭。
“婆婆,我想找点冬菜种子。”宫洋蹲下说明来意。
玉喃婆婆笑着摆手,示意他等等。她织完手中这一段锦,这才起身去屋里抱出个小陶瓮,瓮口用油纸封得严实。
“这是版纳老品种的芫荽,”婆婆小心翼翼地揭开蜂蜡,“冬天也能长,味道特别冲。”她告诉宫洋,这种芫荽是要在腊月撒种的,正好赶在过年时长成,做烤鱼时撒上一把最是美味。
看了一会阿婆织布,织几下阿婆就要调整丝线,宫洋发现是因为织布机年老失修,有一处榫卯松动造成的,便帮婆婆修好了织机的一处松动,又劈好了够烧一个月的柴火。玉喃婆婆不仅给了芫荽种子,还送他一包自家晒的柠檬干。
日头正午时,宫洋来到了最后一家。藏在竹林深处的阿波家。木屋前的晒台上,阿波的父亲坐在竹椅上晒太阳,他儿子正在用竹筛筛选稻谷,金黄的谷粒在夕阳下闪着光。
“阿波叔,我来讨点老菜种,种冬菜。”宫洋微笑的走过来坐到阿波叔对面的竹凳上帮忙挑稻种,阿波叔说前几年回来的,据说在大城市经商失败,回来蛰伏准备东山再起,不过因父亲生病在家照顾就没再出去,大城市里打拼过,眼光还是有的,他现在照顾父亲之余就是走村串乡收山货送到县城里的大饭店贩卖,收入还不错。
阿波放下竹筛,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城里娃娃也懂得找老种子了?”他引宫洋进屋,火塘上吊着的药罐正散发着草药清香。
他从储藏室取出个竹编的小盒子,里面分格装着各式种子,“这是红米苋,冬天叶子会变红;这是梯田芋头,埋在土里能过冬;这是山姜,煮汤时放一点,全身都暖和。”
宫洋注意到每个格子里都放着不同的树叶,老人解释说这是祖传的保鲜方法,不同的种子要用不同的树叶陪着储藏。
作为回报,宫洋用现代知识帮老人改进了药柜的防潮设计,又整理了晒台上的农具。临走时阿波老人不仅给了各种种子,还送了他一小捆山草药:“煮水泡脚,冬天不怕冷。”
回祖宅的山路上,宫洋的背包己经装得满满当当。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山风开始变得刺骨,但他心里却暖融融的。这个平行世界的云南山村,用最朴实的方式接纳了他这个异乡人。
小鹿呦呦叫了几声,亲昵的用头上的小小的鹿茸蹭着宫洋的手,就像告诉他看我要长角了。祖宅后院清理出一片规整的菜畦,宫洋按照老人们的指导,将不同的种子分别播种。苦菜种在东边能晒到第一缕阳光的地方;萝卜地施了草木灰;芫荽种子先用温水浸泡;特殊品种则严格按照传统方法种植。
夜幕降临时,宫洋在祖宅的堂屋中打开电灯,将一天所得的种子放在一个竹编的小筐中,筐里用竹山分割成九个小格子,用纱布缝制了几个小布袋,把剩下的种子分门别类存放好,他不确定这一次就能把所有种子都成功种活,有空闲还的下山去咨询下详细的种植和养护方法,这些才是农人的根。
墙角的火塘跳动着温暖的光芒,梁上挂着的腊肉散发着烟熏的香气。在这个类似地球又截然不同的蓝星上,在这座云南山区的老宅里,宫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
山风叩打着窗棂,仿佛在诉说着冬日的来临。但宫洋知道,有了这些深藏在种子里的生命之火,有了乡亲们传授的越冬智慧,这个冬天不再无聊。他在播种的同时,也在这个平行世界种下了自己的根。
剪辑完今天讨要种子和播种的素材,又上传了小鹿呦呦的视频。撸了一会儿小鹿,宫洋就把他推出了门,领到棚子里,摸摸头说了会儿话。他回到唐屋的矮桌,在那本笔记本本上仔细记录下每一份种子的来源和特性,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墨迹在昏黄的灯光下微微反光。这一刻,宫洋忽然意识到,这些朴实的村民们给予他的不仅是种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期待。
"这份情谊,得用心偿还。"宫洋轻声自语。他想起自己穿越前学过的手工皂制作技艺,或许可以用山里的材料制作古法香皂,作为回礼送给乡亲们。这个想法让他精神一振,于是翻到新的一页,开始认真规划后续视频制作所需的材料清单。
一、山中易得的天然材料
宫洋首先列出那些在山中就能获取的材料。后山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就待人慧眼识宝。后山的竹林茂密,可以提供各种规格的竹子:细竹适合制作竹编器具和筷子,中粗竹可制作茶则、香盒,粗壮的老竹则能制成水筒和收纳罐。他特意标注:"需带砍刀和绳索,选择三年以上的老竹,材质更耐用。"
艾草是另一项重要资源。后山山腰上长满了野艾草,现在这个季节应该己经长老,正是采集的好时机。他在本子上详细记录:"艾草可制蚊香、入皂、提取色素,艾草灰可用于制作传统釉料。需采集足够用量,晒干后储存。"
粘土也是山中易得的材料。后山有很多白蚁窝,还有一片优质红土区,质地细腻,含矿丰富,都非常适合制作陶器。宫洋标注道:"红土需经过淘洗、沉淀、练泥工序,最好拍摄整个处理过程。"
至于生漆,宫洋在去阿波叔家的路上注意到几棵老漆树,山民自己打制家具的时候都会自己采漆。
"割漆需在清晨,选择树龄十年以上的漆树,切口要斜切,收集后需过滤杂质。"他详细记录着注意事项,"务必做好防护,很多人对生漆过敏,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少数天选。"
玛瑙石和玉石也是当地的特色资源。爷爷曾提到后山溪流中有玛瑙石和玉石,长期被河水冲刷晶莹剔透,小时候都拿来玩儿了,有点暴殄天物了,宫洋苦笑。山上肯定有原矿,定个时间去探索一下"若品质良好,可制作砚台、镇纸,或研磨成矿物颜料"好的材料才能制作出好的作品。宫洋计划去勘探一下,当然得带上寻宝鹿。
石灰石的获取相对容易。"北山有石灰岩层,可开采煅烧,用于建筑、消毒和传统工艺。"宫洋写下这个备注时,己经想好要拍摄整个石灰烧制的工艺流程。
二、需要网购的特殊材料
然而,有些材料在当地难以获取,宫洋不得不考虑通过网络采购。他翻到新的一页,开始列出需要网购的物品清单。
首当其冲的是贵重的材料。制作八宝印泥需要的金箔、珍珠粉、麝香等,在偏远山村根本无法获得。"金箔需购买98%以上纯度的真金箔,珍珠粉要选用优质淡水珍珠研磨,麝香需合法渠道购买人工养殖产品。"宫洋详细标注着规格要求。
某些特殊的工具也需要网购。"拉坯机、练泥机等陶艺设备,传统手工工具虽然可用,但效率太低可以先过渡用,等发布的视频流量起来回回血再考虑自动化,但是拍摄古法制作系列还得使用传统工具。"他写道,"还需要购买真空包装机,用于保存易受潮的材料。"
专业的拍摄设备也在清单上。"需要补光灯、麦克风、再买一部拍摄手机和三脚架,山区自然光虽好,但阴雨天影响拍摄质量,镜头采集有些单一,这个抽空去县城买就行,"
宫洋还列出了一些辅助材料:"优质橄榄油、椰子油等基础油料,虽然本地有茶油,但品种单一;天然植物色素如靛蓝、茜草,红蓝花等天然染色剂,可以自采,也可以去集市和县里采购,有专门做这项生意的跑山人,就像阿波叔一样,对了把清单给阿波叔看看他有没有渠道。"又成一项,宫洋在辅材这里后面打了个?。
三、材料的季节性与采集计划
宫洋仔细考量着材料的季节性。他在日历上标注出最佳采集时间:"艾草要在霜降后采集,药性最佳;竹子要在秋冬砍伐,虫害少;生漆采集要在雨季前后,今年采集不了了明年要做上日期提醒;粘土要在天旱开采,便于运输和处理,现在就很合适,雨季己过去很久了。"
他还规划了采集路线:"后山竹林、北山石灰岩区、西山漆树林、溪流玛瑙石采集点..."每条路线都标注了预计时间和注意事项。
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宫洋在清单最后写下了自己的思考:"要尊重传统工艺,但不排斥现代技术。比如生漆过滤可以用传统麻布过滤,也可以用现代滤网;陶器烧制可以用柴窑,也可以用电窑进行精确控温目前先建造柴窑,电窑建造成本偏高,现在造不起,柴窑基本是零成本,村子里那两座荒宅问过村长了己经收回村集体了,没人再买,上面的老屋就没拆,有很多老砖,想用的宫洋自己动手拆。"
最后他特别强调:"所有网购材料都要注重品质和可持续性,优先选择有机认证和公平贸易产品。在视频中要如实说明材料来源,不夸大传统,不贬低现代时代在进步,宫洋做非遗文化是为了留下这些古人的精粹,人不能忘本,在地球是,在蓝星也是,虽然不同时空,但是平行宇宙间历史经历的差距不大。"
临睡前宫洋出去看了小鹿,宫洋给他加盖了棚子和挡风墙,小家伙在棚子里听到开门声就站起来拱着宫洋,想进屋。宫洋笑着撸了它一会儿,又给按到棚子里了,如果长期住在屋子里它就会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
宫洋抬头望向窗外。月色如水,洒在院中里,想着新翻的菜地,那些刚刚播下的种子正在泥土中安眠。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不仅为了视频创作,更为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他回到堂屋,合上本子,关上灯回到卧室睡觉,在黑暗中露出微笑。明天,他就要开始按照这份清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从山间采集到网络采购,从传统工艺到现代技术,这将是一次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http://www.220book.com/book/66Y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