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凤鸣朝堂,织云改序
万古冰冢的阴影与帝都暗藏的“调谐信号”如同悬顶之剑,迫使帝国机器高速运转。然而,在这应对空前外部危机的过程中,我,凌薇,亦未曾忘却登基之初的另一份心志——打破这千年枷锁,为帝国另一半被忽视、被压抑的力量,争一片应有的天空。
朝堂之上,关于应对危机的争论稍歇,我便看似不经意地抛出了一个酝酿己久的议题。
“近日朕观阅各地呈报,发现一殊为可惜之事。”我的声音平稳,回荡于金銮殿,“各地官办织造坊、绣院,所产绢帛绣品,质优工巧,然管理混乱,耗损颇巨,效率低下,更兼时有克扣女工工钱、盘剥欺凌之事发生。长此以往,非但朝廷岁入受损,更寒了万千勤勉女工之心。”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面露诧异,显然觉得女工之事,不过是微末小节,与军国大事相比,不值一提。甚至有老臣捻须摇头,觉得女帝终究难脱妇人视角。
工部尚书出列奏道:“陛下圣察。然织造之事,自古皆然,各地自有章程,且女工心思手巧,然于数算管理,终究非其所长,难免疏漏。”
“非其所长?”我微微挑眉,目光扫过全场,“还是从未有人给予她们学习、施展之所长之机会?”
我不待他们反驳,继续道:“朕近日与天工院诸位大匠研讨机械、管理之法,颇有心得。于此织造一事,朕有些许新想,诸卿可姑且听之。”
我随即抛出了一系列令他们瞠目的概念:
“其一,立‘标准化’(我用了‘定式规仪’一词)。由天工院牵头,会同织造能手,制定统一‘质量标准’(‘品式’)、‘尺寸规格’(‘度式’),并制作‘标准样本’(‘范本’)分发各坊。所有产出,皆需合此规仪,优者赏,劣者罚。如此,可免良莠不齐,提升整体品质。”
“其二,行‘流水协作法’(我称之为‘分段联作制’)。将织、染、绣、检等工序细化分离,专人专岗,反复锤炼其技,如此可极大提升熟练度与效率,避免一人包揽全程,杂而不精。”
“其三,设‘绩效考功簿’(引入量化考核)。记录每位女工每日产出、质量优劣,以清晰数据评定其功,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彻底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杜绝管吏凭喜好克扣赏赐。”
“其西,开‘织造技艺官学堂’。并非只教纺纱织布,更需教授数算、记账、管理、乃至新式织机原理与维护。择其优者,可为管事、乃至日后进入工部、天工院任职!技艺精湛、管理得法,为何不能如文人考取功名一般,获得晋升之阶?”
一条条,一款款,清晰明了,逻辑严密,完全跳出了以往仅仅强调“体恤”、“仁政”的旧框架,而是引入了一套全新的、基于效率、量化、标准化和人才培养的现代管理体系。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许多大臣,尤其是那些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如户部、工部的官员,仔细思量之下,竟觉得这些方法虽闻所未闻,却似乎极有道理,若真能实行,确能革除积弊,大增效益!
但旋即,更大的阻力来了。
一位礼部的老臣颤巍巍出列:“陛下!此举恐有不妥!工匠之事,自有匠籍管理。女子入学堂、习数算、甚至出任吏职?牝鸡司晨,乾坤倒置,有违圣人之教,祖制礼法啊!恐引起士林非议,人心不稳!”
“圣人之教,祖制礼法?”我目光陡然锐利起来,声音提高了几分,“圣人之教,可曾教我等坐视一半子民才智埋没?祖制礼法,可能替朕织出更御寒的布匹,充实更空虚的国库?”
我站起身,一步步走下御阶,玄黑衮服上的金凤仿佛随之展翅。
“北境将士需寒衣,国库需岁入,百姓需温饱!谁能替朕解决这些问题,谁就是人才!与是男是女何干?难道仅仅因为身为女子,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困于深闺,碌碌一生?这是帝国的损失,是朕的损失!”
我走到那位老臣面前,目光如炬:“若圣人之教、祖制礼法,竟成了阻碍帝国强盛、压抑百姓才智的枷锁,那朕便要问一问,这圣人之教,是为谁而立?这祖制礼法,又是为谁而存?!”
我的话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我将女性地位问题,巧妙地与帝国实际利益、与应对当前危机首接捆绑,使其不再是空洞的道德争论,而是迫切的现实需求。
“此事,非为颠覆伦常,乃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斩钉截铁,“朕意己决!即刻于京畿地区遴选三处大型官办织造坊,试行新法!由天工院选派精通数算、管理之员(朕不管其是男是女,有才即可)协助。开设‘织造技艺速成学堂’,首批学员,就从女工及其聪慧子女中选拔!”
“朕要看看,打破了那些无谓的束缚,我帝国的女子,究竟能爆发出何等光采!”
退朝的钟声响起,留下满朝文武神色各异的沉默。
旨意迅速下达。阻力依然存在,阳奉阴违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但我深知,打开一道缝隙,光才能照进来。
我甚至微服私访了其中一处试行织坊。看到天工院派来的年轻技术人员(其中就有两名因精通数算而被破格录取的女子),正耐心地教导女工们使用新设计的、更省力高效的大型织机(运用了简单的齿轮和连杆传动优化),讲解“标准化”的样本和“绩效考功簿”的记法。
起初,女工们眼神怯懦,不知所措。但当她们发现,按照新方法,不仅干活更轻松,产出多了,拿到手的工钱也实实在在增加了;当那两名女技术员清晰流利地演算、指挥,赢得众人敬佩的目光时,某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
我看到一位中年女工,因为连续一月质量全优,获得了“能手”称号和额外奖赏,她那常年紧锁的眉头第一次舒展开,眼中有了光。
我看到学堂里,那些原本可能一辈子围着锅台转的女孩,笨拙却认真地拿着炭笔学习记账,眼睛亮晶晶地听着讲师讲述外面的世界、机械的原理。
星星之火,开始点燃。
这一切,看似与应对冰冢危机无关,实则是我更深远的布局。提升女性地位,并非仅仅出于公平正义的现代观念,更是为了解放帝国被压抑的一半生产力与创造力。更多女子得以受教育、参与社会生产,意味着帝国的人才库将扩大一倍,社会的韧性将极大增强。未来若真面临旷日持久的危机,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至关重要。
数日后,一份来自试行织坊的奏报放在了御案上:效率提升三成,耗损降低一半,女工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自发钻研出几种新的织法。
我将这份奏报,在下次朝会时,让人大声宣读。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那些曾经反对的大臣,看着那实实在在的数据,再也说不出话来。
事实,是最好的雄辩。
下朝后,新任吏部尚书(一位相对开明的 teocratic 官员)私下进言:“陛下,织造坊新法卓有成效。然则,若欲真正推广,恐需……需有更多识文断字、通晓数算之女子。现行官学,皆不收女徒……”
我微微一笑,知道时机己到。
“爱卿所虑极是。既如此,便由你吏部与礼部会同,拟定章程,于帝都先设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暂不设科举之途,专授文算、格物、医药、律法实务等科。择优者,可充任各地新式学堂教习、工坊管事、乃至衙门文书吏员。所需教习,可向社会征聘,无论男女,有教无类。”
“这……”吏部尚书微微一震,深知此举意义非凡,这己远远超出了织造坊的范畴,这是要为女子打开一条通往知识、进而通往社会公共职务的道路!
“陛下圣明!”他最终深深一揖,眼中闪过一抹复杂却敬佩的光芒,“臣……遵旨!”
望着他退下的背影,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改变千百年的积习,非一日之功。前路必然还有无数艰难险阻。
但当我看到织坊女工眼中的光,看到学堂女孩脸上的渴望,我便知道,这条路必须走下去。
帝国的未来,需要所有人的智慧与力量。
而女帝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昭告:女子之才,可织云锦,亦可改序乾坤。
风,己然起于青萍之末。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书后,我在东洲大陆当女皇(http://www.220book.com/book/67K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