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京城,春雨渐歇,慈宁宫的庭院里新栽的海棠冒出嫩芽,空气里带着清新的草木香。太后坐在庭院的石桌旁,手里捧着一本《诗经》,却没有翻看,目光落在不远处正在修剪花枝的宫女身上,嘴角带着难得的柔和 —— 自服用萧烬献上的安神药膳方后,她的失眠症状好了大半,每晚能安稳睡上西个时辰,心悸也很少发作,连太医院院使都惊叹 “这是近年调理最有效的一次”。
“太后,萧大人派人送来了‘江南医馆春播义诊’的奏报,还附了百姓送来的‘感恩锦帕’,上面绣着‘医馆送暖,仁政惠民’八个字。” 贴身宫女捧着一个锦盒走来,将奏报与锦帕递到太后面前。
太后放下《诗经》,拿起锦帕 —— 帕子是普通的粗布绣成,针脚不算精致,却透着质朴的心意,八个字用红线绣就,颜色鲜亮,像是倾注了百姓的真心。她又翻开奏报,上面详细记录着江南医馆在春播期间的义诊成果:“诊治百姓三千余人,发放预防春瘟的汤药五千余碗,指导农户识别‘霉变种子’,避免减产损失……” 奏报末尾,还附着几张百姓与医馆医官的合影草图,画中百姓的笑容格外真切。
“没想到,这些医馆竟真的能帮到百姓。” 太后轻声感叹,指尖在 “感恩锦帕” 上轻轻,“之前哀家还以为,苏小碗与萧烬不过是借医馆博取名声,现在看来,他们是真的在为百姓做事。”
宫女笑着附和:“萧大人还在奏报里说,江南的农户特意为医馆种了两亩‘感恩田’,种的都是优质药材,等秋收后就送到医馆,为百姓熬制汤药。百姓们都说,若不是太后您支持医馆建设,他们也享不到这些好处呢。”
太后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她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 “仁政名声”,如今百姓将医馆的好处与她关联,比任何赏赐都让她开心。她将锦帕小心收好,对宫女说:“传哀旨,赏萧烬‘云锦百匹’,再让御膳房做些江南的点心,送到苏府,算是哀家对他们推进医馆建设的谢意。”
宫女领旨而去,太后则继续翻看奏报,目光落在 “指导农户识别霉变种子” 的条目上,若有所思 —— 她出身江南世家,深知 “霉变种子” 对农户的危害,之前虽听说过医馆有类似举措,却没想到能做得如此细致,连种子辨别都考虑到了。
与此同时,苏府内,萧烬拿着太后赏赐的云锦与点心,兴奋地对苏小碗说:“阿姐,太后不仅赏了云锦,还特意让御膳房做了江南点心,这说明她是真的认可我们的作为了!之前她处处阻挠,现在却用行动支持,真是没想到。”
苏小碗看着桌上的云锦与点心,笑着说:“太后的态度转变,不仅是因为药膳方与奏报,更是因为她看到了医馆的实际价值 —— 百姓受益,民心安定,这正是她作为太后最想看到的。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邀请太后前往京城近郊的医馆视察,让她亲眼看看医馆的运营情况,进一步巩固她对我们的认可。”
萧烬立刻明白苏小碗的用意:“太后若能亲自视察医馆,不仅能让她更了解我们的工作,还能向朝野传递‘后宫支持民生’的流言,那些仍在观望的地方官员,定会更加配合医馆建设与药材管控。”
两人随即起草 “邀请奏折”,由萧烬亲自送往皇宫。太后看到奏折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答应:“三月初五,哀家就去近郊的惠民医馆视察,顺便看看百姓的生活。”
三月初五清晨,太后乘坐銮驾,在萧烬的陪同下,前往京城近郊的惠民医馆。医馆外早己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看到太后的銮驾,纷纷跪倒在地,高呼 “太后千岁”,声音里满是真诚的敬意。
太后走下銮驾,看着百姓们期盼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 这与之前她安排的 “假百姓代表” 截然不同,这些百姓的敬意,是发自内心的。她笑着挥手:“大家都起来吧,哀家今日来,是想看看医馆如何为大家服务,也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
萧烬带着太后走进医馆 —— 馆内分为 “问诊区”“取药区”“健康教育区” 三个区域,问诊区的医官正在为一位老人诊脉,取药区的学徒正在为百姓称量药材,健康教育区的医官则在讲解 “春瘟预防知识”,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太后娘娘,您看,这是医馆的‘药材溯源牌’,每一味药材都标注了产地、采挖时间与检验人,百姓可以随时查验,不用担心买到劣药。” 萧烬指着药材柜上的木牌,向太后介绍,“我们还在医馆设立了‘百姓意见箱’,每天都会收集百姓的建议,不断改进服务。”
太后走到问诊区,看着医官为老人仔细诊脉,又询问老人:“老人家,医馆的医官看得怎么样?药费贵不贵?”
老人激动地回答:“太后娘娘,医官看得可仔细了!之前我咳嗽了半个月,在私人医馆看了好几次都没好,在这里喝了三副汤药就好了,药费还不到之前的一半!若不是有这医馆,我这老婆子恐怕早就不行了!”
太后又走到健康教育区,看到一群孩童围着医官,听他讲解 “如何洗手预防疾病”,孩童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她拿起桌上的 “春瘟预防手册”,上面用简单的图画与文字,讲解预防春瘟的方法,通俗易懂,连不识字的百姓都能看懂。
“做得好,做得好啊!” 太后连连称赞,对萧烬说,“哀家之前还担心医馆运营不好,现在看来,你们考虑得比哀家周全多了。这些手册与溯源牌,既方便了百姓,又规范了管理,真是用心了。”
视察结束时,太后当着百姓的面,对萧烬说:“萧大人,今后医馆建设若有需要,尽管向哀家开口,哀家定会全力支持!不仅如此,哀还会让江南的世家,为医馆捐赠药材与书籍,助力民生举措!”
百姓们闻言,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纷纷称赞太后 “仁厚爱民”。萧烬躬身谢恩,心中满是感激 —— 他知道,太后的这番表态,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同盟推进民生的最大支持。
回到皇宫后,太后立刻召集江南世家的代表,对他们说:“如今医馆建设惠及百姓,是大胤的民生大事。你们作为江南的世家,理应多出力,为医馆捐赠药材与书籍,若有谁敢阻挠医馆建设或贩卖劣药,哀家绝不轻饶!”
江南世家的代表们见太后态度坚决,又看到百姓对医馆的支持,纷纷表态:“臣等愿为医馆捐赠药材十万斤、医书千册,助力民生建设!”
消息传到苏府,苏小碗与秦烈都松了口气 —— 有了太后的支持与江南世家的捐赠,医馆的药材供应与知识普及将更有保障,药材管控也能在江南顺利推进,之前担心的 “世家阻力” 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三月中旬,江南世家的药材与医书陆续送到各地医馆,医馆的运营更加顺畅。萧烬趁热打铁,在太后的支持下,推动 “医馆与世家合作计划”:世家向医馆捐赠药材与医书,医馆则为世家培养 “药材鉴别师”,指导世家种植优质药材,既解决了医馆的资源短缺问题,又规范了世家的药材种植与销售,实现了 “双赢”。
太后对这个计划十分满意,甚至亲自参与 “药材鉴别师培训” 的开班仪式,对学员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鉴别知识,既要为医馆提供优质药材,也要为百姓把好药材质量关,不能让劣药危害百姓健康。”
随着太后对同盟的认可不断加深,朝堂上的氛围也愈发和谐。之前对医馆建设持观望态度的官员,纷纷主动加入推进民生的行列;地方上的旧党残余,见太后与同盟同心,也不敢再轻举妄动;皇帝更是多次在朝会上称赞 “后宫与同盟同心,是大胤之福”。
三月底,全国两百三十所乡村医馆全部实现正常运营,药材管控体系也基本完善,百姓对医馆的满意度高达九成以上。皇帝在太和殿举办 “民生庆功宴”,邀请苏小碗、萧烬、秦烈、太后及联盟核心成员参加。
宴会上,皇帝亲自为萧烬斟酒,笑着说:“萧爱卿,你不仅推进了医馆建设,还赢得了太后的认可,化解了后宫与朝堂的矛盾,功不可没!朕决定,升你为‘正二品吏部侍郎’,继续主持民生与药材管控事务!”
萧烬躬身谢恩,目光下意识看向太后 —— 太后正微笑着看着他,眼中满是认可,仿佛在说 “你没有让哀家失望”。
宴会结束后,萧烬与苏小碗并肩走在宫道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柔和而明亮。萧烬感慨道:“阿姐,从最初太后处处阻挠,到现在她全力支持,这一路真是不容易。若不是你当初建议我‘以民生实绩赢信任’,我恐怕还在与太后对抗,医馆建设也不会这么顺利。”
苏小碗笑着点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们真心为百姓做事,终会得到认可。太后虽然看重权力,却也有‘爱民之心’,我们不过是顺着她的这份心意,将她的‘仁政愿望’与民生举措结合,既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也满足了她的需求,这才是最稳固的合作基础。”
秦烈也走了过来,语气带着赞许:“现在有了太后的支持,世家的配合,我们的民生举措就能更顺利地推进。下一步,我们可以着手‘乡村医馆医官培训’与‘全国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让‘天下无劣药、无疾苦’的梦想,真正扎根在大胤的每一寸土地上。”
三人站在宫道上,看着远处百姓家中透出的灯火,脸上都满是欣慰。他们知道,太后的认可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需要不断完善医馆运营,推广药材管控,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挑战。但只要他们同心协力,以 “民生” 为核心,以 “真诚” 换信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夜色渐深,苏府书房内的灯光依旧明亮。苏小碗、萧烬、秦烈围坐在桌前,翻看着 “全国医馆运营报告” 与 “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图”,讨论着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他们眼中的坚定与期待 —— 乡村医馆的成功运营,太后的认可与支持,为第二幕 “医术立足与养成拉锯” 画上了圆满的阶段性句号,而他们的民生之路,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
第二幕的 “医术立足与养成拉锯”,在这场 “太后改观、认可萧烬” 的温情转折中,实现了 “后宫、朝堂、世家、百姓” 的多方共赢。萧烬从 “被太后阻挠” 到 “获太后支持”,不仅靠苏小碗的智慧点拨,更靠自身 “以民生实绩说话” 的担当;太后从 “权力考量” 到 “真心爱民”,展现出后宫角色的温情面;苏小碗与秦烈则在其中默默支撑,让同盟的民生事业既有 “柔性沟通” 的温度,又有 “坚实推进” 的力度,为后续的全局稳定与民生深化,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企鹅企鹅企鹅企鹅鹅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8Y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