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在同学面前"不经意"地展示手机里的股票账户时,我就知道自己变了。
3月20日,周二。
"李明,你看今天的股市怎么样?"室友小刘像往常一样问我。
我慢悠悠地拿出手机,故作漫不经心地说:"还行吧,今天又赚了2000多。"
说着,我把手机屏幕朝向他们,让他们清楚地看到我账户里的10.2万元。
"我的天!"小刘瞪大了眼睛,"你现在真的有10万多了?"
"小意思。"我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收起手机,但心里其实很享受他们震惊的表情。
这种被人羡慕、被人崇拜的感觉,真的太爽了。
以前我在宿舍里地位最低,成绩不是最好的,家庭条件也不是最好的。
但现在,我是宿舍里最有钱的人,甚至可能是整个年级最有钱的学生。
这种地位的逆转让我很有成就感。
3月22日,我做了一个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买了一双耐克空军一号。
800元!
这在2007年绝对是奢侈品,相当于我两个月的生活费。
当我穿着这双白色的球鞋走进教室时,立即引起了轰动。
"哇,李明,你这鞋子好帅啊!"一个同学羡慕地说。
"多少钱买的?"另一个同学好奇地问。
"800。"我淡淡地说,仿佛800元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800?"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知道,当时大多数同学买双运动鞋也就200-300元,800元的鞋子在我们学校真的很少见。
"李明现在有钱了,800块钱算什么?"有同学开玩笑说。
"是啊,人家现在是我们学校的股神!"
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种被人仰视的感觉,比赚钱本身还要让我兴奋。
3月25日,我又买了一部索爱W850i音乐手机,花了2800元。
这部手机在当时绝对是高端货,内置2GB内存,音质非常好。
当我拿着这部银色的手机在宿舍里炫耀时,室友们都围过来观看。
"这手机多少钱?"老王问。
"2800。"我随口说道。
"什么?2800?"
老王差点把下巴掉下来。
要知道,当时一般的手机也就500-800元,2800元的手机绝对是土豪级别的。
"李明,你现在真的是土豪了!"小张羡慕地说。
"什么土豪,"我摆摆手,"这叫投资回报。"
确实,这些消费对我来说确实不算什么。
10万元的资产,拿出几千块钱改善生活质量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我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消费升级背后反映的心态变化。
我开始享受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开始用金钱来彰显自己的地位。
更严重的是,我开始在言论上变得傲慢。
3月28日,宿舍里几个室友在讨论毕业后的计划。
"我准备考公务员,"学习最好的室友小赵说,"稳定一点。"
"公务员?"我不屑地笑了,"一个月三西千块钱有什么意思?"
"李明,不是所有人都像你这样能赚钱的。"小赵有些不高兴地说。
"那是因为你们思维太保守了,"我得意地说,"还在用老一辈的思维模式。"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要学会投资,要有金融头脑!"我继续高谈阔论。
"你看我,一个月的股市收益就比公务员一年的工资还多。"
听到我这话,宿舍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小赵的脸色明显不好看。
老王赶紧打圆场:"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嘛,都理解理解。"
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话有多伤人。
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觉得自己确实比别人高明。
这种心态在校园里也开始显现。
上课的时候,当老师讲到经济学原理时,我经常插嘴发表"高见":
"老师,课本上的理论都太理想化了,实际的市场情况要复杂得多。"
"我在股市的实战经验告诉我,技术分析比基本面分析更重要。"
"现在的A股市场,只要抓住政策风向,赚钱很容易的。"
这些话让任课老师很无奈,也让同学们觉得我太张扬了。
更过分的是,在一次专业课讨论中,我公然质疑老师的观点:
"老师,您的理论可能己经过时了。现在的投资环境和以前完全不同,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不一定适用。"
这话一出,整个教室都安静了。
老师的脸色很难看,其他同学也觉得我太过分了。
课后,班长专门找我谈话:
"李明,你最近变化挺大的。"
"什么变化?"我不以为然。
"感觉你有点...怎么说呢,有点飘了。"班长委婉地说。
"什么叫飘?这叫自信!"我反驳道,"没有自信怎么能在股市里生存?"
"但是你不能因为股市赚了钱就看不起其他人啊。"班长说。
"我什么时候看不起别人了?"我有些恼火。
"你自己想想吧。"班长摇摇头走了。
他的话让我有些不快,但我并没有深入反思。
我觉得他们就是嫉妒,嫉妒我的成功。
4月2日,我和小薇通电话的时候,她也提到了类似的担忧。
"明明,我感觉你最近说话的语气有些变了。"小薇小心翼翼地说。
"哪里变了?"我问。
"怎么说呢,感觉你有点...骄傲了。"她说。
"什么叫骄傲?我只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而己。"我不高兴地说。
"明明,你听我说,"小薇认真地说,"我不是否定你的成功,我为你骄傲。但是我担心成功会让你迷失自己。"
"你想多了,"我说,"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我希望如此。"小薇叹了口气。
挂了电话,我心里有些不舒服。
为什么所有人都说我骄傲、飘了?
我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己,这有什么错?
但我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反而觉得是他们不理解我。
更严重的是,这种心态的变化开始影响我的投资操作。
我不再满足于20%-30%的稳健收益,而是追求更高的回报。
我开始研究那些涨幅巨大的妖股,开始关注各种小道消息。
以前的我会仔细研究公司基本面,现在的我更愿意相信技术指标和市场传言。
"反正现在是牛市,"我对自己说,"随便买什么都能赚钱,为什么不追求更高的收益?"
这种想法很危险,但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
我觉得自己己经掌握了股市的规律,觉得风险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4月8日,我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公然宣称:
"现在的股市就是提款机,只要有眼光、有胆量,赚钱太容易了。"
"我的目标是年底达到50万,这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完全可以实现。"
"你们还在为找工作发愁,我己经在考虑毕业后做职业投资者了。"
这番话让在场的同学都很震撼,但也有人觉得我太狂妄了。
"李明说得对,"有人附和道,"现在确实是赚钱的好时机。"
"是啊,我也想学炒股,李明你教教我们吧。"
这些赞美的声音让我更加飘飘然。
我开始觉得自己真的很厉害,真的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秘诀。
但我没有注意到,也有一些同学在私下议论:
"李明最近变化好大,感觉有点目中无人了。"
"是啊,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
"希望他别栽跟头,不然会很难看的。"
这些声音我当时并没有听到,即使听到了可能也不会在意。
因为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觉得这些都是嫉妒的声音。
4月10日,我做了一个现在回想起来很幼稚的事情。
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大学生如何在股市中实现财富自由》,投稿给校报。
文章里,我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投资经历,并且给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大学生要有投资意识,不能只知道死读书..."
"现在的股市机会千载难逢,错过就是一生的遗憾..."
"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年收益率100%并不困难..."
这篇文章充满了狂妄和自大,但当时的我觉得这是在分享成功经验。
幸运的是,校报编辑觉得这篇文章太过张扬,没有采用。
但消息还是传开了,很多人都知道我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这让我在学校的"名气"更大了,也让一些老师开始关注我。
可我没想到的是,我的"成功学演讲"很快就传到了一个我最不希望听到的人那里——当系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用复杂的眼神看着我时,我知道麻烦大了...
**李明投资小课堂(第36课):成功后的心态管理**
投资成功就像喝酒——小成功如小酌,让人愉悦;大成功如烈酒,容易上头。最危险的不是失败,而是被成功冲昏了头脑。
**防膨胀三原则:**
1. **保持谦虚**:成功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
2. **控制炫耀**:低调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3. **敬畏市场**:市场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记住:真正的高手从不炫耀,因为他们知道风险随时可能到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69J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