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真正理解了煤价上涨背后的产业逻辑时,我对这次投资更有信心了。
虽然我己经从煤炭股上赚了不少钱,但心里总有个疑问。
"为什么煤炭涨得这么疯?"
这不是运气,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
就像水开了不是偶然,一定是火够大、时间够长。
"我得搞清楚这背后的逻辑,"我对室友们说。
"不能稀里糊涂地赚钱,也不能稀里糊涂地亏钱。"
于是,我开始了一场深度的产业调研。
我先从最基础的供需关系开始研究。
"你们知道煤炭主要用在哪里吗?"我问室友们。
"发电?"小刘猜测。
"对,但不全是,"我拿出调研资料,"主要有西个方向:
1. **电力行业(占65%)**
每发一度电,大约需要0.4公斤煤。
中国电力需求每年增长12%,煤炭需求自然增长。
2. **钢铁行业(占15%)**
每炼一吨钢,需要0.6吨焦煤。
中国每年产钢5亿吨,需要3亿吨焦煤。
3. **建材行业(占10%)**
水泥生产需要煤炭提供热量。
房地产繁荣带动水泥需求,间接推动煤炭需求。
4. **化工行业(占10%)**
煤炭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塑料、化纤、化肥都离不开煤炭。
"原来煤炭用途这么广,"老王感慨,"怪不得需求这么大。"
**供给端:被限制的产量**
"需求这么大,那供给怎么样?"我继续分析。
供给端的情况比较复杂:
1. **安全生产限制**
最近几年,矿难频发。
政府对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严。
很多不达标的小煤矿被关停。
2. **环保要求提高**
以前开煤矿,只要能挖出煤就行。
现在要求环保达标,投入成本大幅增加。
3. **资源整合政策**
政府要求小煤矿整合成大煤矿。
整合过程中,产量会暂时下降。
"这就像菜市场,"我打比方,"需要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但卖菜的摊位却在减少。"
"菜价能不涨吗?"
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运输。
"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我指着地图说。
"但用煤大户主要在沿海的江苏、浙江、广东。"
"煤炭要从西部运到东部,主要靠铁路。"
"但铁路运力是有限的!"
我查到一个数据:
中国煤炭需求每年增长8%,但铁路运力只增长5%。
"这就像高速公路堵车,"我解释,"车越来越多,路还是那么宽。"
"运输成本自然就上升了。"
运输成本从以前的50元/吨涨到了现在的120元/吨。
这部分成本首接推高了终端煤价。
除了供需关系,我还发现成本推动也很重要。
"现在挖煤的工人工资是多少?"我问小胖。
"不知道,应该不高吧?"
我查了数据:现在煤矿工人月薪5000-8000元。
十年前只有1000-2000元。
工资涨了4倍!
现在开煤矿,安全投入占到总投资的30%。
各种安全设备、监控系统、培训费用。
以前这些投入很少。
现在开煤矿还要考虑环保。
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土地复垦。
这些成本以前基本没有。
"所有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传导到煤价上,"我总结。
我还研究了国际因素。
2007年,全球经济都在复苏。
美国、欧洲、日本的工业生产都在增长。
对能源的需求自然增长。
澳大利亚、印尼的煤炭价格也在上涨。
国际煤价和国内煤价有联动效应。
"就像房价一样,"我比喻,"北京房价涨,白水糖粥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上海房价也会涨。"
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
这降低了进口煤炭的成本压力。
但也减少了煤炭出口的竞争力。
基于这些分析,我对煤炭产业前景做了判断:
**中短期(1-3年):持续景气**
需求稳定增长,供给受限。
煤价将维持高位。
优质煤炭企业业绩将持续增长。
**中长期(3-10年):结构调整**
清洁能源会逐步替代部分煤炭。
但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行业会向大型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长期(10年以上):转型升级**
煤炭不仅是燃料,还是化工原料。
煤化工、煤制油等新技术会创造新需求。
这种深度研究让我的投资策略发生了变化。
以前我主要看K线图、技术指标。
现在更关注产业逻辑、公司基本面。
以前总想赚快钱,频繁买卖。
现在愿意基于产业判断,做中期布局。
以前只看某只股票好不好。
现在会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配置。
把这些分析讲给室友听,他们都很佩服。
"李明,你现在真像个专业分析师,"老王夸奖道。
"这种分析比那些券商报告还专业,"小刘也很认可。
小胖更是兴奋:
"太厉害了!我们不仅会炒股,还会做产业分析!"
"以后可以开投资公司了!"
这种深度分析大大增强了我的投资信心。
"现在我知道为什么煤炭涨了,"我自信地说。
"这不是炒作,是有坚实基础的。"
"只要产业逻辑不变,煤炭股就还有空间。"
这种信心让我更坚定地持有剩余仓位。
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重新买入。
但小薇听了我的分析后,却有不同的看法。
"李明,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她说,"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股价己经涨了这么多,这些逻辑股价里反映了吗?"
小薇的问题让我愣住了。
确实,产业逻辑是好的,但股价也涨了300%啊。
"也许市场己经充分反映了这些利好?"小薇继续问。
我一时答不上来。
现在回头看,我当时犯了一个重要错误。
我只分析了产业逻辑,但忽略了估值水平。
就像买房一样:
地段再好,价格太高了也不能买。
产业前景再好,估值太高了也有风险。
但当时的我完全沉浸在产业逻辑的正确性中。
认为逻辑对了,股价就一定会涨。
这种基于产业分析的自信很危险。
因为它让我更加坚定地看多。
"我不是在赌博,我是在做产业投资。"
"我有深度的逻辑支撑。"
这种想法让我放松了对风险的警惕。
在后来的有色金属投资中,我就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结果却证明,逻辑正确不等于时机正确。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写道:
"通过这次深度研究,我对产业投资有了新的理解。"
"投资不能只看技术图形,更要看产业逻辑。"
"只有真正理解了行业,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当时的我,对这个结论很满意。
觉得自己的投资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种产业逻辑的分析虽然正确,但在疯狂的牛市中,逻辑往往会被情绪所压倒——当有色金属开始新的表演时,所有的理性分析都变得苍白无力...
**李明投资小课堂(第74课):产业投资逻辑**
深度产业研究是价值投资的基础,要理解供需、成本、政策。
**产业分析要素:**
- 供需关系(核心驱动)
- 成本结构(利润来源)
- 政策影响(外部环境)
记住:逻辑正确不等于时机正确,估值同样重要。
(http://www.220book.com/book/69J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