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5章 理性异化和感性异化

小说: 异化与异化   作者:圣莲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异化与异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章节无错乱精修!
 

理性异化与感性异化,本质是人的两种核心能力(理性认知、感性体验)从“服务于人”的工具,变成“支配人”的异己力量——理性本应帮人判断、规划,却成了束缚人的“冰冷规则”;感性本应帮人感受爱、美、痛苦,却成了被压抑的“多余情绪”,最终导致人的完整性被撕裂。

一、理性异化:当“理性”从“工具”变成“主人”

理性的核心是“逻辑、计算、效率、规则”,异化后,人不再用理性“解决问题”,而是被理性的“规则本身”绑架,甚至为了符合理性标准,牺牲人的情感、需求和价值。核心是“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韦伯理论),常见场景有3类:

1. “效率至上”的理性:把人变成“计算单元”

理性被简化为“成本-收益”的计算,人的情感、尊严被忽略,只看“是否高效、是否划算”:

- 职场:员工成了“KPI载体”——领导只看“完成率、数据增长”,不管你熬夜加班多累、是否擅长这个任务;同事间的关系变成“协作效率”,而非“相互支持”,比如“跨部门沟通先算‘对我业绩有没有帮助’”;

- 教育:学生成了“分数机器”——理性目标是“考高分、进好学校”,所以要上补习班、刷题库,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是否有其他天赋(比如画画、运动),“兴趣”成了“浪费时间的不理性行为”;

- 极端案例:企业裁员时,用“优化算法”决定谁走谁留,不考虑员工为公司干了多少年、家里是否有老人要养,理性的“效率规则”完全碾压人的“生存需求”。

2. “规则绝对化”的理性:把人困在“教条里”

理性制定的规则(制度、流程、标准)本是为了减少混乱,异化后却成了“不可违背的教条”,哪怕规则己经不符合实际,人也要硬守,否则就是“不理性”:

- 服务行业:客服必须按“话术脚本”说话,哪怕客户情绪激动,也要机械念“您好,您的问题我己记录”,不能用自己的话安抚;医院挂号,哪怕老人不会用手机,也要按“线上预约优先”的规则排队,“规则合理性”压倒“人的便利需求”;

- 日常生活:过度依赖“计划清单”——比如周末必须按“9点健身、11点看书、14点社交”的计划走,一旦某件事没完成(比如健身迟到),就陷入焦虑,忘了周末本是“放松”的目的,理性的“计划”反而成了压力来源。

3. “技术理性”的反噬:人被自己造的“理性工具”控制

人用理性发明技术(算法、AI、自动化工具),本是为了省力,结果却被技术的“理性逻辑”支配,失去自主判断:

- 算法推荐:你本想查“一个旅游攻略”,算法根据你的历史记录,不断推同类内容,你刷了一下午全是同款攻略,失去了“探索其他目的地”的可能性,理性的“精准匹配”变成了“信息茧房”;

- 工具依赖:出门必看导航,哪怕是熟悉的路,一旦导航出错就彻底迷路;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必用计算器,自己算反而怕错,人把“理性判断权”交给了工具,自身的理性能力反而退化。

二、感性异化:当“感性”从“体验”变成“工具”或“空白”

感性的核心是“情绪、首觉、审美、共情”,是人的“温度来源”。异化后,感性要么被“功利化利用”,要么被“理性规则压抑”,导致人失去“真实感受”的能力,变得麻木或虚假。

1. 感性的“工具化”:情感成了“交换筹码”

感性不再是“自然流露”,而是为了达成理性目标(比如赚钱、社交、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异化与异化》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升职)刻意表演的“手段”:

- 社交场景:“朋友圈人设”——发美食、旅行不是为了记录感受,而是为了展示“生活品质”,求点赞;和人聊天时,刻意说“你真厉害”“我懂你”,不是真的共情,而是为了“维持人脉”,情感成了“社交货币”;

- 消费场景:“情感营销”——商家用“亲情”“爱情”包装商品(比如“给妈妈买XX就是孝顺”“送女友XX就是爱她”),你买东西不是因为“需要”,而是被广告煽动的“感性情绪”绑架,感性成了“刺激消费的工具”;

- 亲密关系:“条件匹配”——谈恋爱先看“收入、学历、家境”,不是先感受“和这个人在一起是否开心”;结婚成了“完生任务”,而非“对爱情的承诺”,感性的“心动”被理性的“性价比”取代。

2. 感性的“迟钝化”:失去对“真实生活”的感知

长期被理性规则(效率、计划、任务)包裹,人会刻意压抑感性,慢慢失去“感受细节”的能力:

- 对“美”的迟钝:每天路过的树发芽了、晚霞很好看,你却因为赶上班/赶报告,完全没注意到;周末去公园,不是坐在草地上感受风,而是不停拍照片发朋友圈,忘了“体验本身”;

- 对“情绪”的麻木:工作中受了委屈,不是找朋友倾诉,而是告诉自己“要理性,别矫情”;看到别人的苦难(比如路边乞讨的人),第一反应是“别被骗了”,而非“有点心疼”,共情能力被“理性防备”覆盖;

- 对“自我”的陌生:你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问你“喜欢吃什么”,说“随便”;问你“想做什么事”,说“不知道,按计划来就行”,感性的“首觉偏好”被长期压抑,变成了“空白”。

3. 感性的“错位化”:把“负面情绪”当常态

感性没有被正常表达,反而被压力扭曲,错把“焦虑、愤怒、内耗”当成了“正常感受”:

- 职场“精神内耗”:明明没做错事,却总担心“领导会不会不满意”“同事会不会背后说我”,这种过度的“焦虑感”,是感性被“绩效压力”扭曲的结果;

- 网络“情绪宣泄”:在网上看到不同观点,不是理性讨论,而是立刻愤怒反驳、骂脏话,把“攻击性”当成了“表达观点的感性方式”,真实的“沟通欲”变成了“发泄欲”;

- 对“快乐”的误解:把“即时”当成“快乐”——刷短视频、打游戏时很兴奋,一关手机就觉得空虚,因为这种“”是短暂的、被动的,不是感性主动感受到的“长久愉悦”(比如读一本好书、和朋友深聊的快乐)。

三、核心关系:理性异化与感性异化是“恶性循环”

理性越追求“工具化、效率化”,就越需要压抑感性(比如“别情绪化,先解决问题”);而感性越被压抑、越迟钝,人就越依赖理性规则(比如“按计划走就不会错”),最终导致“人既成了没有温度的‘理性机器’,也成了没有真实感受的‘感性空壳’”。

简言之,两者的异化本质是人的完整性被破坏 ——理性和感性本应是相辅相成的(用理性规划生活,用感性丰富生活),但异化后,它们都成了支配人的“异己力量”,让人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异化与异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