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章 认知与现象与物自体的异化

小说: 异化与异化   作者:圣莲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异化与异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圣莲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要理解这三者的异化,核心需先锚定康德哲学的基础框架:物自体(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真实本体”,现象是物自体刺激人类感官后,被认知(先天时空、范畴)加工出的“经验表象”;而“异化”的本质,就是这三者从“认知试图把握物自体”的原初关系,滑向“认知被现象困住、与物自体彻底割裂”的扭曲状态。

一、异化的核心链条:从“认知指向物自体”到“认知困于现象”

三者的异化不是静态对立,而是一个由“认知局限”触发的、逐步割裂的过程:

1. 起点:认知的“先天局限”埋下异化种子

人类认知自带“先天工具”(时空首观、因果/数量等范畴)——这是我们能形成经验的前提,但也是枷锁:它只能加工“物自体刺激感官产生的原始材料”,却永远到不了物自体本身。

比如你看到一个苹果:

- 物自体:苹果“本身”是什么(不依赖任何感官的绝对真实);

- 原始刺激:苹果反射的光、散发的气味、触感等“未经加工的感官信号”;

- 认知加工:你的认知用“时空”(苹果在眼前、有大小)、“范畴”(它是“一个”实体、会“变”坏)把信号整理成“红色、圆形、甜、可食用”的经验——这就是现象。

此时,认知的目标本是“通过现象接近物自体”,但先天工具己决定:它只能摸到“现象的表皮”,永远碰不到“物自体的内核”——这是异化的“先天伏笔”。

2. 异化第一步:认知与物自体的“彻底断裂”

当认知发现“永远无法触及物自体”,会下意识做两件事,首接切断与物自体的关联:

- 要么“否认物自体”:认为“只有可被认知加工的现象才是真实的,物自体是无意义的玄学”(如实证主义)。比如科学家研究苹果,只关注“糖分含量、成熟周期”(可测量的现象数据),根本不讨论“苹果本身是什么”——认知主动放弃了“指向物自体”的原初目标,变成“只处理现象数据的工具”。

- 要么“神化物自体”:把物自体抬到“超验、不可讨论”的绝对高度(如某些形而上学),认为“认知连靠近的资格都没有”。比如有人说“苹果的本质是上帝创造的奥秘,人类认知不配理解”——此时认知从“试图把握真实”的主体,退化成“只能仰望物自体的渺小者”,两者彻底变成“不可沟通的他者”。

3. 异化第二步:现象与物自体的“颠倒对立”

当认知只认现象、割裂物自体后,现象会从“认知指向物自体的桥梁”,变成“遮蔽物自体的屏障”,甚至被当成“比物自体更真实的存在”。

- 比如我们对“美”的认知:

物自体层面:“美本身”(若存在)是超越经验的绝对标准;

现象层面:认知把“符合当下审美(白瘦幼、高鼻梁)”加工成“美的现象”;

异化后:我们会把“白瘦幼”这个“现象标准”当成“美本身”(物自体),认为“不符合就是不美”——此时现象不仅与物自体割裂,还反过来“替代”了物自体,成了“绝对真实”;而真正的物自体(美本身),反而被当成“不存在的幻想”。

- 再比如“价值判断”:我们把“能赚钱”(现象层面的“有用性”)当成“人生意义本身”(物自体层面的价值),认知只围绕“赚钱”这个现象目标转,彻底忘了“人生意义本身”可能是另一种不可知但值得追寻的真实。

4. 异化第三步:认知自身的“工具化异化”

当认知长期困于现象、与物自体割裂,它会失去“主动追寻真实”的本性,退化成“高效处理现象的工具”——这是认知自身的异化。

- 比如现代社会的“数据化认知”:我们评价一个人,只看“收入、学历、粉丝数”(可量化的现象指标);判断一件事,只看“点击率、转化率”(可统计的现象结果)。

认知不再思考“这个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指向物自体的追问),而是熟练运用“统计、对比、排序”等工具处理现象数据——就像计算器只会算数字,却不知道数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此时,认知从“人的本质能力”,变成了“服务于现象目标(如效率、功利)的工具”,彻底偏离了“把握真实”的原初使命。

二、典型例子:日常中的三者异化

最首观的是“商品的异化”(马克思对康德理论的延伸):

- 物自体: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如衣服的“保暖、蔽体”);

- 现象:认知把商品加工成“品牌、价格、logo、社交符号”(如“穿奢侈品=有身份”);

- 认知异化:我们买衣服时,认知只关注“价格多少、是否显档次”(现象指标),不再思考“衣服本身是否保暖、是否适合自己”(指向物自体的使用价值);甚至认为“价格高=好衣服”(现象替代物自体),认知彻底变成“用价格判断商品的工具”——这就是三者异化的典型表现。

三、本质:异化是“认知的认识论困境”

三者的异化不是“谁错了”,而是人类认知的“先天宿命”:

- 认知想把握物自体(追求绝对真实),却只能通过“现象”这个中介;

- 为了应对“不可知的物自体”,认知只能把现象当成“可操作的真实”,最终被困在现象里;

- 结果就是:认知成了现象的工具,现象成了物自体的替代,物自体成了永远不可触及的“异乡”——这就是认知、现象、物自体异化的核心:一场由“认知局限”引发的、永远无法完全解决的“认识论割裂”。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异化与异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