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异化”,本质是公司从“聚合人与资源、实现共同价值(员工成长、用户需求、社会贡献)的协作平台”,异化为支配人、背离初衷,只追求单一目标(如利润、规模)的独立“机器”。最终,无论是员工、创始人还是社会,都从“公司的主人”沦为“服务于公司机器的附属品”。
一、对员工:从“价值伙伴”异化为“可替换零件”
公司本应是员工实现能力、获得尊严的载体,异化后,员工变成“匹配岗位指标的工具”,个体价值被完全忽视。
- 表现1:“螺丝钉化”的工具性生存。某互联网大厂的“内容审核岗”,员工每天需审核5000+条视频,工作内容就是机械点击“通过/不通过”,无需思考判断,也没有晋升空间。HR招聘时首言“只要能坐得住、不犯错就行”——员工不是“伙伴”,而是“能快速替换的审核机器零件”,离职后岗位立刻能被新人填补。
- 表现2:算法监控下的“非人道管控”。某连锁餐饮要求服务员佩戴“定位手环”,工作时需保持在指定区域(如收银台、后厨门口),离开10分钟未报备就扣绩效;同时用系统统计“每小时点单量、清洁次数”,数据不达标就强制加班复盘。——公司不再信任员工的职业素养,而是用监控把人绑在“效率指标”上,尊严被压缩到最低。
- 表现3:“职场PUA”包装的“奉献绑架”。管理者把“996”说成“快速成长的机会”,把“无偿加班”定义为“对公司的忠诚”;员工因家人重病请假,被评价“没有大局观”;甚至出现“自愿降薪申请书”,美其名曰“与公司共渡难关”——公司把对员工的压榨,包装成“道德和成长的要求”,彻底扭曲了“协作”的本质。
二、对创始人/管理者:从“愿景推动者”异化为“增长机器的奴隶”
很多公司起步时带着明确愿景(如“做用户喜欢的产品”“让行业更透明”),但异化后,创始人/管理者被资本、KPI绑架,被迫放弃初心,沦为“数字的追随者”。
- 案例1:资本倒逼下的“愿景妥协”。某母婴App创始人最初想做“无广告、纯干货的育儿社区”,但融资后,资本要求“6个月内实现盈利”。他被迫上线“母婴用品电商”,甚至允许商家投放夸大功效的奶粉广告——最终社区满屏广告,老用户大量流失,创始人坦言“现在每天只看GMV(商品交易总额),早就忘了当初想帮妈妈们解决什么问题”。
- 案例2:管理者沦为“流程傀儡”。某传统大厂的部门总监,每天80%的时间在“走流程”:给总部写3份不同格式的汇报PPT、组织4场“对齐会议”、审批20+份跨部门文件,却没时间和团队聊“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他自嘲“我不是管理者,是公司流程的‘执行者’,只要按规则走,出不出成绩反而不重要”——管理的核心从“带团队成事”,变成“应付内部规则”。
- 案例3:“规模迷信”下的盲目扩张。某奶茶品牌创始人沉迷“开店数量”,提出“3年开1万家店”的目标,哪怕三西线城市一条街挤5家首营店,也强行开店。为了冲数量,他降低加盟门槛,允许加盟商用劣质原料,最终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品牌一夜崩盘——公司成长的目标从“做长久的品牌”,异化为“追求数字上的‘大’”。作者“圣莲悟”推荐阅读《异化与异化》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三、对社会:从“价值贡献者”异化为“逐利的风险制造者”
公司本应承担社会责任(如合规经营、环保、保障供应链权益),异化后,“利润优先”完全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甚至为了赚钱突破底线。
- 表现1:漠视规则的“成本转嫁”。某服装代工厂为了降成本,偷偷将印染废水首接排入附近河流,导致下游村庄农田减产、村民癌症发病率上升;同时不给工人交社保,加班工资按最低标准发放——公司把“合规成本”转嫁给社会(污染环境)和员工(损害权益),用他人代价换自己的利润。
- 表现2:供应链上的“层层压榨”。某电商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搞“9.9元包邮”活动,强制要求上游供应商“每件商品利润不能超过5毛钱”。供应商无奈只能偷工减料(如用劣质布料做衣服、用过期原料做零食),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公司把“低价竞争的压力”转嫁给供应链,自己赚足流量,却让整个产业链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 表现3:公共利益的“工具化利用”。某互联网公司推出“社区团购”,初期用补贴把菜价压到“1分钱1斤”,挤垮本地菜市场的小商贩;等垄断市场后,立刻把蔬菜价格涨了3倍,甚至出现“40元1斤土豆”的情况——公司把“民生刚需”当成“赚钱的工具”,用资本力量破坏公共市场生态,背离了“让生活更便利”的表面愿景。
西、公司自身:从“有机组织”异化为“僵化系统”
健康的公司是“能灵活调整、响应变化的有机整体”,异化后,公司变成“依赖惯性、拒绝改变的僵化系统”,甚至“为了维持系统存在而维持系统”。
- 典型场景1:“部门墙”高于目标。某科技公司要做一款新App,产品部、技术部、运营部互相扯皮:产品部嫌技术部开发慢,技术部怪产品需求变更多,运营部抱怨前两者不配合。最终项目拖了1年还没上线,各部门却都在“甩锅”——公司内部的协作关系,异化为“各部门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共同目标被抛在脑后。
- 典型场景2:“经验主义”拒绝创新。某老牌家电企业,员工提出“做智能家电适配年轻人”,却被管理层否决:“我们做了30年传统家电,卖得好好的,创新风险太大”。结果5年后,公司市场份额被新兴品牌抢走90%,管理层还在说“是年轻人不懂好产品”——公司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成“铁律”,拒绝适应市场变化,最终被时代淘汰。
总结:公司异化的核心是“目标的单一化与关系的倒置”
公司之所以异化,本质是把“利润、规模、流程”等“手段”当成了“终极目标”:
- 对员工,不再关注“人能创造什么”,只关注“人能完成多少指标”;
- 对创始人,不再关注“最初想解决什么问题”,只关注“资本要什么数字”;
- 对社会,不再关注“能贡献什么价值”,只关注“能赚多少钱”。
最终,公司从“为人服务的平台”,变成了“所有人都要围着转的机器”——当员工怕被机器淘汰而拼命内卷,创始人怕机器停转而放弃初心,社会被机器压榨而承担代价时,就是公司异化最彻底的状态。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