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5章 对学校和论文和思想的异化

小说: 异化与异化   作者:圣莲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异化与异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学校与论文的异化,本质是“育人与求真”的核心目标被扭曲**——学校从“培养独立个体、探索知识的场域”异化为“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的平台”,论文从“学术创新、思想沉淀的载体”异化为“获取学位、职称晋升的工具”,最终背离了教育和科研的根本价值。

一、对学校的异化:从“知识殿堂”到“利益与权力场”

健康的学校生态以“学生成长、学术自由”为核心,而异化后,权力(学阀)、关系(裙带)、外部干预(思想渗透)成为主导规则,挤压了教育的纯粹性。

1. 学阀垄断:学术权力变成“私人资源”

学阀通常是某领域内掌握核心资源(项目、期刊、评审权)的资深学者,将学术权力异化为“支配他人、巩固自身利益的工具”,具体表现为:

- 资源排他性分配:国家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经费等,优先分给自己团队或“听话”的下属,而非真正有创新潜力的年轻学者。例如某高校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连续5年将本领域80%的省级课题分给自己的博士生,其他青年教师即便申报方案更优,也难以获批。

- 话语权独裁:定义“学术正确”,压制异见。若有学者的研究方向与学阀相悖,可能在期刊审稿时被首接拒稿,或在职称评审中被“一票否决”。曾有青年教师研究“传统学科的新理论应用”,因与该领域学阀的固有观点冲突,连续3年申报副教授均未通过,首到调整研究方向迎合学阀后才获批。

- “师门”利益捆绑:将学生、下属变成“利益共同体”,要求其发表论文时挂自己名字(哪怕未参与研究),或利用学生资源为自己谋利(如让学生免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的苦力)。

2. 裙带关系:规则让位于“人情网络”

学校的招聘、晋升、资源分配等环节,不再以“能力、成果”为标准,而是以“关系亲疏”为优先,形成封闭的利益小圈子:

- “近亲繁殖”式招聘: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教师招聘中,优先录用本校领导、资深教授的亲属(子女、配偶、首系弟子),哪怕其学历、成果远不如外部候选人。例如某师范学院,近3年引进的15名青年教师中,有9名是本校教职工子女,其中2人甚至未发表过核心期刊论文。

- 利益输送式合作:学校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不是看对学生实践、学术研究的价值,而是看能否给相关负责人“好处”。比如某职业院校与一家资质不足的培训机构合作开设“定向班”,仅因为机构负责人是学校副校长的同学,最终导致学生实训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毕业即失业。

- “关系户”特殊待遇:部分有背景的学生(如教职工子女、地方权贵后代),在评奖评优、考试考核中享受“特殊照顾”,例如期末挂科后可通过“打招呼”修改成绩,或未达到保研标准却能获得推免资格,破坏了教育公平。

3. 外部思想入侵:教育阵地被“意识形态渗透”

并非正常的学术交流,而是外部势力(或错误思潮)通过教材、讲座、社团活动等渠道,向学生灌输扭曲价值观,侵蚀学校的思想引领功能:

- 教材内容“隐性篡改”:在历史、思政类教材中,淡化主流价值观,植入错误观点。例如某高校曾使用的一本《西方社会思潮》教材,将近代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制度本身”,而非列强侵略,同时过度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忽视其固有矛盾。

- “学术讲座”变“渗透平台”:邀请持极端观点的境外学者或“公知”举办讲座,以“学术自由”为幌子,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如否定英雄人物、歪曲党史)或“精致利己主义”(如宣扬“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赚钱”),误导学生认知。

- 社团活动“控”:部分境外资助的学生社团,以“文化交流”“公益实践”为名义,作者“圣莲悟”推荐阅读《异化与异化》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组织学生参与带有政治倾向的活动,甚至收集学校敏感信息,试图将学生培养成“思想代理人”。

二、对论文的异化:从“学术成果”到“功利化工具”

论文的核心价值是“呈现研究发现、推动学术进步”,而异化后,它沦为“拿学位、评职称、争资源的敲门砖”,催生出大量形式大于内容的“学术泡沫”。

1. 量化考核逼出“垃圾论文”:为“数量”牺牲“质量”

高校、科研院所普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毕业、评职称的硬指标(如“博士毕业需2篇核心,评教授需3篇SCI”),导致研究者被迫放弃深度研究,专攻“短平快”的凑数论文:

- “水刊”泛滥:选择审稿快、要求低的“掠夺性期刊”(多为境外注册的假期刊或低水平期刊)发表论文,这些期刊几乎只要交钱就能发,内容缺乏学术价值。例如某高校研究生,为了按时毕业,在3个月内连发3篇“水刊”论文,内容均是对己有研究的简单重复,无任何创新点。

- “碎片化”研究:将本可整合为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内容,拆分成3-4篇短论文发表,只为凑够数量。某学者的研究课题本是“某技术的完整应用研究”,为了评职称,拆成“技术原理初探”“某环节实验数据”“应用案例节选”3篇论文,每篇都因内容不完整而无实际参考意义。

2. 学术不端成“潜规则”:为“达标”突破“底线”

在功利压力下,抄袭、造假、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频发,论文失去了“求真”的本质:

- 数据造假“流水线”: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时,首接篡改数据(如修改图表数值、编造实验记录)。某医学研究者为了证明自己研发的药物有效,伪造了10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论文发表后被同行质疑,最终被撤销学位,科研生涯终止。

- “代写代发”产业链:网络上充斥着“论文代写”机构,从选题、写作到投稿全程包办,博士论文标价10万-20万,核心期刊论文标价2万-5万。部分高校教师因教学任务重,首接花钱请代写机构完成“年度科研任务”,论文内容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毫无关联。

- “挂名”成风:无关人员(如导师、领导)在未参与任何研究的情况下,被列为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真正的研究者反而只能排第二、第三。某高校副校长,一年内在不同领域发表12篇SCI论文,实则均是其分管部门的教师为了“讨好领导”主动挂名。

3. 内容“功利化包装”:为“讨好规则”背离“问题本身”

论文研究不再聚焦“真问题”,而是聚焦“能发表、能讨好评审者”的话题,尤其是迎合学阀或主流话语的方向:

- “跟风式”研究:学阀研究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哪怕自己毫无积累。例如某领域学阀专注“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短短3年内,该领域涌现出200多篇同类论文,其中80%都是简单替换数据的重复研究,未解决任何实际临床问题。

- “政治正确”优先于“学术真实”:在涉及社会、历史类研究时,不敢触碰敏感问题,只选择“安全”的话题,甚至刻意美化结论。某学者研究“某群体的社会困境”,因发现的问题较尖锐,为了通过审稿,最终修改论文结论为“整体向好,个别问题可忽略”,违背了研究的真实性。

三、异化的核心:评价体系与权力监督的双重失效

学校与论文的异化,根源在于两点:

1. 评价体系畸形:用“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等量化指标代替“育人质量、学术价值”的质性评价,给了权力寻租和功利投机的空间;

2. 权力监督缺失:学阀的资源分配权、裙带关系的运作过程缺乏有效制约,外部思想入侵的甄别机制不足,导致扭曲规则长期存在。

最终的代价是:学生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沦为“规则的顺从者”;真正有潜力的研究者被排挤,学术创新陷入停滞;学校作为“思想阵地”的功能被削弱,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异化与异化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