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去形而上学”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层面的“形而上学惯性”深度绑定。
这种惯性本质是“用固定标准定义价值、用线性逻辑规划路径”,教育只是这种惯性的“传递者”,若二者不形成辩证互动,单改教育很难打破闭环。我们可以从“社会形而上学的具体表现”“二者脱节的核心矛盾”“可能的辩证突破点”三个层面看:
一、社会的“形而上学惯性”:给教育套上的“隐形框架”
社会的形而上学,本质是“价值评价的单一化”和“发展路径的固化”,这些框架会反过来把教育拉回“机械轨道”,哪怕教育想改,也容易被现实拽回去:
- 比如“成功标准的形而上学”:社会默认“好人生=好大学+好工作+高收入”,这套固定公式会倒逼教育——哪怕学校搞“素质教育”,家长还是会偷偷给孩子报奥数班,因为“素质”不能首接兑换成“升学加分”“求职优势”;哪怕学生想探索兴趣,也会被问“这个能当饭吃吗”,因为偏离“标准路径”的选择会被视为“不稳定”。
- 再比如“资源分配的形而上学”:优质的工作机会、医疗资源、社会认可,往往和“学历标签”“分数排名”强绑定——国企招聘要“985/211”,公务员考试有“学历门槛”,甚至相亲市场都把“名校毕业”当加分项。这种资源分配逻辑不变,教育就很难真正摆脱“为分数服务”的工具属性,因为“分数”仍是普通人获取资源的最首接通行证。
- 还有“认知逻辑的形而上学”:社会习惯用“静态标签”定义人——“他是二本毕业的,能力肯定一般”“她三十岁没结婚,就是人生失败”,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和应试教育“标准答案至上”的逻辑如出一辙。当社会不接受“人的可能性是动态的、多元的”,教育培养出的“突破型人才”,也可能在社会中被磨平棱角。
二、二者脱节的核心:教育的“动态尝试”撞不过社会的“静态规则”
很多教育改革的困境,就在于“教育想往前走,社会规则还停在原地”,导致“辩证统一”无从谈起:
- 比如学校推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组队做“社区养老调研”,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合作、调研、解决问题(教育的动态突破);但高考时,这些能力没法首接转化为分数,最终还是要回归“刷题提分”(社会的静态规则)——学生和家长会觉得“搞这些没用,不如多做两道题”,改革很容易流于形式。
- 再比如大学开设“小众专业”(如古文字、非遗保护),想培养“有独特兴趣的人才”(教育的去形而上学);但毕业时,这些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要么转行做和专业无关的事,要么被迫考研“提升学历标签”(社会资源的静态分配)——慢慢的,学校也不敢轻易扩大小众专业,怕“耽误学生就业”。
- 还有“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想把“志愿服务、艺术特长”纳入中考加分(教育的多元尝试);但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变成“拼资源”——有钱的家庭能让孩子参加“国际志愿项目”“专业艺术培训”,普通家庭只能凑数完成任务,反而加剧了不公平(社会阶层的静态固化),背离了改革初衷。
三、可能的辩证突破点:从“小范围互动”开始,让教育和社会相互“倒逼”
改变不是“教育先改好,再影响社会”,而是二者形成“小范围的辩证循环”——教育先做出“动态样本”,倒逼社会规则调整;社会规则的调整,再给教育更多“去形而上学”的空间:
- 第一个突破点:用“职业教育的价值重构”打破“学历崇拜”。比如一些地方试点“职业本科”,让学技术的学生也能拿到本科学历,同时推动企业提高“技术岗”的薪资和社会地位——当“学汽修的学生能拿高薪、受尊重”,社会就会慢慢接受“成功不止一条路”,教育也不用再把“考大学”当唯一目标,这就是“教育尝试→社会价值调整→教育再突破”的辩证互动。
- 第二个突破点:用“小众领域的成功案例”冲击“标准路径”。比如95后非遗传承人用短视频推广传统手艺,年收入远超普通白领;00后自由撰稿人靠写科幻小说获得国际奖项——这些“非标准成功”的案例,会让社会意识到“人的价值不是靠标签定义的”,也会让更多学生敢去探索兴趣,教育的“多元尝试”就有了现实支撑。
- 第三个突破点:用“评价体系的联动改革”打通“教育和社会”。比如部分企业招聘时,不再只看学历,而是引入“能力测评”“项目经历评估”,这种“社会评价的去形而上学”,会首接倒逼学校改变“只教应试知识”的模式——当“会解决问题比会做题更重要”,教育自然会转向“培养能力”,形成正向循环。
其实本质上,教育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不是“一下子全盘改变”,而是无数个“小突破”积累起来的——一个学生靠兴趣实现了自我价值,一个企业打破了学历门槛,一个家庭接受了孩子的“非标准选择”,这些都是在松动“形而上学的惯性”,二者必须相互呼应。
教育提供“动态的人”,社会提供“容纳动态的土壤”,异化才能被暂时消解。
这个过程很慢,但每一个微小的互动,都是在往“辩证统一”的方向走。
(http://www.220book.com/book/69N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