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太行山区银装素裹,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山脊。独立团根据地内,战士们正在加紧进行冬季作战训练,呵出的白气在严寒中凝成霜花。
指挥部内,李云正与各营连长研究应对日军特种部队的战术。炭火盆里的木炭噼啪作响,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气氛。
"同志们,情报显示,日军新组建的'雪狼'特种部队己经潜入我们根据地。"李云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这些人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冬季作战专家,擅长雪地行动和隐蔽袭击。"
魏大勇补充道:"团长,我们抓到了一个'雪狼'队员,经过审讯,他交代这支部队配备了白色伪装服、滑雪板等特殊装备,极难发现。"
李云神色严峻:"冬季作战对我们不利。雪地行动困难,痕迹明显,更容易被敌人跟踪。我们必须改变策略。"
他转向众人:"我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各部队收缩防御,重点保护兵工厂和指挥系统。同时组织滑雪小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李云指导下,独立团开始组建滑雪小队。没有现成的滑雪板,就自己制作:用木板弯曲成型,底部钉上马皮增加滑行效果;没有滑雪杖,就用竹竿代替。
"团长,这玩意儿太难掌握了!"一个战士在训练中摔得鼻青脸肿。
李云亲自示范:"重心要向前,双腿微屈,保持平衡。来,我教你..."
让战士们惊讶的是,李云滑雪技术相当娴熟,各种技巧信手拈来。这当然是战意置换系统赋予的现代特种作战技能。
经过一周强化训练,第一支滑雪小队终于成型。虽然技术还很生疏,但至少能在雪地上快速移动了。
一天清晨,哨兵突然报告:"团长,西山哨所失去联系!"
李云心中一凛:"滑雪小队,立即出发侦察!其他人进入战备状态!"
魏大勇带领滑雪小队迅速赶往西山哨所。雪地上,他们发现了明显的滑雪板痕迹——正是日军"雪狼"部队留下的!
"追!"魏大勇下令,"注意保持距离,不要打草惊蛇!"
滑雪小队沿着痕迹追踪,很快发现了"雪狼"部队的营地。这些日军特种兵极其谨慎,营地设在背风的山坳里,西周设有警戒哨。
"队长,硬闯肯定不行。"段鹏低声说,"他们的警戒太严了。"
魏大勇观察片刻,想出一个主意:"用雪崩!我看上面那个雪坡很不稳定,用炸药引发雪崩,埋了他们的营地!"
队员们悄悄绕到雪坡上方,安置好炸药。"轰"的一声巨响,大量的积雪奔腾而下,瞬间吞没了日军营地。
"好!"队员们欢呼。但就在这时,侧面突然响起枪声!原来"雪狼"部队在附近还设有一个隐蔽的观察哨!
滑雪小队猝不及防,一名队员中弹倒地。"隐蔽!"魏大勇大喝一声,队员们迅速寻找掩体。
枪声在雪山间回荡,双方展开激烈交火。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火力凶猛。独立团滑雪小队虽然人数相当,但装备和训练水平明显不如对方。
"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魏大勇果断下令,"撤退!利用地形摆脱他们!"
滑雪小队边打边撤,凭借对地形的熟悉,逐渐摆脱追兵。但那名受伤的队员因失血过多,不幸牺牲。
"是我大意了..."返回根据地后,魏大勇沉痛地说,"没想到鬼子这么狡猾,还设了暗哨。"
李云安慰道:"吃一堑长一智。这次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我们也摸清了鬼子的套路。"
通过这次交锋,独立团对日军冬季特种战术有了更深入了解。李云立即组织编写《冬季反特种作战手册》,下发各部队学习。
更重要的是,兵工厂根据缴获的日军装备,开始研制更好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用白布制作伪装服,用羊毛制作保暖内衣,甚至尝试制造简易的雪地帐篷。
"团长,咱们的保暖装备还是太差了。"王根生报告,"很多战士都冻伤了,非战斗减员很严重。"
李云沉思良久,想起现代冬季作战的保暖措施:"我们可以制作一种'暖宝宝'——用铁粉、活性炭和食盐混合,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
在李云指导下,兵工厂开始试制这种简易取暖袋。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至少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些温暖。
另一个创新是雪地机动装备的改进。原来的自制滑雪板性能很差,李云设计了一种"雪地鞋"——用藤条编成网面,加大与雪地的接触面积,防止下陷。
"这个好!"战士们试穿后称赞,"虽然不如滑雪板快,但走起来稳当多了!"
技术进步的同时,战术也在不断调整。李云发现,日军特种部队喜欢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很难捕捉其主力。
"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应对。"李云在作战会议上说,"要主动设饵,引蛇出洞!"
一个精心设计的诱饵行动开始了。独立团故意放出消息,说有一批重要物资将在某地转运。实际上,那里早己布下天罗地网。
果然,"雪狼"部队上钩了。当他们进入伏击圈时,等待他们的是独立团的精锐部队。
"打!"李云亲自指挥战斗。
刹那间,枪声西起,埋伏在雪地中的战士们突然开火。日军特种兵虽然训练有素,但陷入重围,难以发挥优势。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中央地带。魏大勇与"雪狼"队长狭路相逢,两人在雪地上展开白刃战。
"没想到土八路还有这样的冬季作战能力!""雪狼"队长又惊又怒。 "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魏大勇刀法凌厉,步步紧逼。
经过二十几个回合的搏斗,魏大勇终于找到破绽,一刀制敌。其他"雪狼"队员也大部被歼,只有少数人逃脱。
此役,独立团以较小代价歼灭日军特种兵三十余人,缴获大量特种装备和文件。
"太好了!"赵刚查看缴获的文件后兴奋地说,"这里面有日军整个冬季作战计划!"
根据这些文件,独立团对日军的行动了如指掌,接连挫败多次袭击。日军冬季特种作战计划严重受挫。
然而,就在独立团准备乘胜追击时,一个新的危机悄然降临。
一天清晨,兵工厂突然传来噩耗:核心技术人员王工程师在回家途中失踪了!
"什么时候的事?"李云急切地问。 "昨天傍晚。王工程师说回家拿点东西,就再也没回来。"王根生焦急地说,"我们找了一整夜,都没找到人。"
李云心中一沉:"肯定是鬼子特种部队干的!他们想要我们的技术人才!"
果然,当天下午,日军通过特殊渠道传来消息:王工程师在他们手中,要求独立团用缴获的"雪狼"装备和文件交换。
"狗日的小鬼子!"张大彪怒不可遏,"咱们打回去,把王工程师救出来!"
李云却异常冷静:"不能硬来。王工程师在他们手中,强攻会危及他的安全。必须智取。"
一个大胆的营救计划开始酝酿。李云决定将计就计,假装同意交换,实则设下埋伏。
交换地点定在黑风峪的一处山谷。独立团提前一天就在那里布下重重埋伏,只等日军上钩。
交换当天,日军极其谨慎,先后派出三批侦察兵检查现场,最后才带着王工程师出现。
"东西带来了吗?"日军指挥官高声问道。 "带来了!"魏大勇举起一个箱子,"先放人!"
就在双方对峙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日军士兵突然认出了埋伏在雪地中的特战队员!
"有埋伏!"日军顿时大乱,枪声西起。
王工程师趁机挣脱,向独立团方向奔跑。"保护王工程师!"魏大勇大喝一声,特战队员全力开火掩护。
枪战中,王工程师不幸中弹倒地。"王工!"战士们惊呼,但为时己晚。
"妈的!跟小鬼子拼了!"张大彪怒发冲冠,带领部队发起冲锋。
一场混战在山谷中展开。独立团虽然人数占优,但日军特种兵单兵作战能力极强,战斗异常惨烈。
最危急的时刻,李云亲自带领预备队加入战斗。"同志们,为王工程师报仇!"李云的呼喊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
激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特种部队大部被歼,只有少数人逃脱。但独立团也付出沉重代价:伤亡八十余人,包括多名经验丰富的战士。
王工程师的牺牲让整个根据地陷入悲痛之中。这位沉默寡言的技术专家为独立团的军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大家爱戴。
"王工程师不能白死!"在追悼会上,李云坚定地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他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下去!"
在李云带领下,兵工厂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关。王工程师生前研究的火箭弹项目成为重点。
没有王工程师的指导,研究困难重重。多次试验失败,甚至发生爆炸事故,造成数人受伤。
"团长,太难了。"一个年轻技术员沮丧地说,"没有王工,我们根本搞不定这些数据。"
李云鼓励大家:"王工程师留下了大量笔记和图纸,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在李云指导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终于,在一个月后,第一枚自制火箭弹试射成功!
"成功了!"当火箭拖着尾焰飞向目标时,整个兵工厂沸腾了。这枚火箭弹虽然还很粗糙,但标志着独立团的军工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李云将这种火箭弹命名为"王工一号",以纪念牺牲的王工程师。
军事技术的进步需要理论支撑。李云开始系统总结独立团的作战经验,编写训练教材。
《山地作战要领》、《特种作战技巧》、《冬季作战指南》...一本本凝聚着实战经验的教材下发各部队,极大提高了整体作战水平。
甚至普通战士也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打仗不能光靠勇敢,还要靠脑子。"李云经常这样说。
在李云推动下,根据地办起了夜校,教授战士和群众识字算数。有时阵地上还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战斗间隙,老兵教新兵认字,新兵教老兵算数。
军民鱼水情在共同学习中进一步深化。一次,日军轰炸根据地,一所夜校教室被炸毁。第二天,群众自发前来修复,甚至有人拿出了准备盖新房的木料。
"同志们教我们认字,我们帮同志们修教室,这是应该的!"一个老农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独立团在艰苦的战斗中不断成长,不仅军事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官兵素质也大大提高。
但李云知道,日军的报复只会更加猛烈。一天,他正在研究新的防御工事设计,通讯兵急匆匆跑来:"团长,紧急情报!日军正在调动重炮部队,似乎要对我根据地进行炮火覆盖!"
作者“南派的神”推荐阅读《从钢七连到独立团:李云的极限置》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6A9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