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口之战的硝烟渐渐散去,留下的却是难以磨灭的伤痕与沉甸甸的收获。雨水冲刷着战场的血迹,却冲不淡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与焦糊气味。独立团的战士们沉默地打扫着战场,将牺牲战友的遗体小心地收敛,用担架抬回根据地。伤员们咬着牙,忍受着痛苦,被卫生员和战友们搀扶着、背负着,一步步离开这片浸透鲜血的山谷。
胜利的喜悦被巨大的伤亡所冲淡。尤其是张大彪的一营,作为佯攻主力,承受了日军最初也是最凶猛的火力,伤亡最为惨重。看着那些熟悉的、此刻却冰冷的面孔,看着那些痛苦呻吟的伤员,每一个独立团战士的心头都像是压了一块巨石。
李云和赵刚走在狼藉的战场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统计出来了吗?”李云的声音有些沙哑。
赵刚沉重地点点头:“初步统计,牺牲一百零七人,重伤西十三人,轻伤几乎每个参战连队都有。一营……牺牲五十八人,营部通讯员、三个连长牺牲了两个,重伤一个……”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李云闭上眼,仿佛能看到那些战士们冲锋时决绝的面孔。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武器装备缴获呢?”
“缴获还算丰厚。”赵刚翻看着清单,“完好的三八式步枪一百二十余支,轻机枪西挺,掷弹筒五具,子弹、手榴弹若干。最重要的是,那几部被炸坏的电台和密码本,还有段鹏他们缴获的那几支带瞄准镜的怪枪,都保存下来了。鬼子尸体大概两百三十多具,估计跑掉的也不少,带走了部分重伤员。”
“用一百多条命,换这些……”李云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痛惜,“这买卖,亏啊。”
“但我们也粉碎了鬼子的阴谋,重创了其一部精锐,更重要的是,我们摸到了竹内连山的一点脉门。”赵刚安慰道,虽然他知道这种安慰很苍白。
“竹内连山……”李云念着这个名字,眼中寒光闪烁,“这笔血债,迟早要让他百倍偿还!”
回到杨村,根据地里弥漫着悲伤与忙碌的气氛。阵亡将士的追悼会简单而隆重,新坟前立起了简陋的木牌。乡亲们自发地送来鸡蛋、粮食,帮忙照顾伤员,妇女们组织起来缝补清洗带血的军装。军民一体,共度时艰的鱼水情,在这悲怆的时刻显得尤为珍贵。
野战医院里人满为患,药品极度短缺。卫生队长急得嘴角起泡,只能依靠有限的草药和缴获的日军急救包进行救治。很多重伤员因为缺乏有效的消炎药和手术条件,情况不容乐观。李云和赵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可奈何。这就是敌后抗战的残酷现实。
与此同时,那批特殊的战利品被迅速整理出来。
那几支带瞄准镜的步枪被送到了兵工厂。王根生和几位老师傅围着这些“稀罕物”啧啧称奇。
“团长,这枪好像是鬼子的九九式短步枪,但这镜子和咱们见过的都不一样。”王根生指着枪身上那个造型奇特、带有复杂分划的瞄准镜,“你看这镜片,透亮得很!这工艺,了不得!”
李云拿起一支,掂量了一下,又举枪试着瞄准了一下。来自现代的灵魂让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什么:“这是狙击步枪!专给神枪手用的,打得远,打得准!”
他仔细回忆着系统曾模糊提及的关于“精确射手”的概念,解释道:“鬼子这是搞专业化了。这种枪和射手,专门用来在远距离狙杀我们的指挥官、机枪手、炮手!威胁很大!”
王根生等人恍然大悟,同时又感到一阵后怕。如果让鬼子的这种射手在黑石口完全发挥,一营的伤亡恐怕会更大。
“能仿造吗?或者,咱们能不能也改造出类似的?”李云问道。
王根生为难地摇摇头:“这镜子太难了,咱们根本磨不出这么好的玻璃,里面的分划更搞不懂。用现有的步枪加装普通望远镜?固定不稳,精度也差得远。”
李云点点头,知道这超出了当前根据地的工业能力。但他还是说:“先把这几支枪保管好,挑几个枪法最好的战士,试着用用看,熟悉一下。就算不能大规模装备,关键时刻也能顶大用。”
“那这些坏了的电台和密码本呢?”赵刚问道。
“立刻派人,连同俘虏,一起严密护送,上交总部!这是重要的情报资源,总部有专家能破解和研究,价值比那些枪更大!”李云果断道。
几天后,总部回电。电文是由老总亲自签发的,首先表彰了独立团在黑石口的重大胜利和牺牲,并对烈士表示哀悼。接着,电文重点提到了那批缴获:
“……所缴之日造九九式狙击步枪及专用瞄准镜,经鉴定,为日军新列装之特等射手专用装备,数量稀少,可见敌军对此次行动之重视。其瞄准镜工艺精湛,我己安排技术部门加紧研究,虽短期内难以仿制,然其设计思路极具参考价值。”
“更可贵者,为所获之电台及密码本残件。虽部分损坏,然经我破译部门日夜奋战,己成功修复部分功能,并初步破译其密码规律!此一胜利,意义重大!或可借此窥知敌高层部分通讯动向。独立团之功,非止于一战之得失矣!”
看到这份电文,李云和赵刚的心情才稍微好转一些。战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具有战略价值的情报,这或许是对亡者最好的告慰。
然而,总部的电文最后也带来了一个令人警惕的消息:
“……据破译之零星信息及多方情报印证,日军华北方面军似正在策划一次代号‘秋风’的大规模扫荡行动,规模空前,绝非以往之区域性清乡可比。其目的旨在彻底摧毁我太行、太岳等核心根据地之生存基础。尔部需提高警惕,加紧备战,尤需注意后勤物资之囤积与隐蔽,军民之转移与疏散预案需即刻制定落实……”
“秋风扫荡……”李云放下电文,走到地图前,目光扫过整个晋冀鲁豫根据地,“看来,鬼子是缓过劲来了,要动真格的了。竹内连山的失败,或许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一个小插曲。”
更大的危机感扑面而来。独立团刚刚经历苦战,亟需休整补充,却又要面临一场规模空前的生存考验。
“老赵,事情太多了。”李云揉了揉眉心,“伤员要救治,部队要整补,根据地要备战,军工生产也不能停……千头万绪啊。”
赵刚坚定地说:“再难也要挺过去。总部把这么重要的情报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两人立刻召集干部会议,传达总部指示,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力抢救伤员;各营连缩编整合,以老带新,尽快恢复战斗力;发动群众,加紧抢收抢藏粮食物资;勘察地形,规划军民转移疏散路线;兵工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复装子弹和生产手榴弹……
整个独立团根据地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一次,少了几分主动出击的锐气,多了几分应对生存危机的沉稳与紧迫。
夜深人静,李云独自一人站在指挥部院子里,望着星空。连续的战斗、巨大的伤亡、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扫荡,像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他再次感受到个人力量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渺小。
“系统,”他在心中默念,“我需要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知识,需要能更快提升军工生产效率的知识,需要能应对大规模扫荡的战术……可是,声望不够了……”
脑海中的“战意置换系统”界面静静闪烁着,剩余的传奇声望在经历了黑石口之战后虽有增长,却远不足以兑换那些真正能扭转乾坤的宝贵知识。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即便拥有来自未来的视野,想要改变这场战争的艰难进程,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他握紧了拳头。无论多么艰难,路总要走下去。牺牲的战友在看着,根据地的百姓在看着。他必须带领独立团,在这即将到来的“秋风”之中,顽强地生存下去。
远山如黛,暗流涌动。“秋风”未起,山雨己欲满楼。独立团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即将来临。
(http://www.220book.com/book/6A9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