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嵯峨山的新发现,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再次在朱渊心中激起层层涟漪。那条被堵塞的、通往更深处的通道,以及那些更加复杂的“能量引导”图谱碎片,无一不在暗示着璇玑阁的秘密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深邃和庞大。北京地下的“摇篮”或许只是这个古老组织庞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个小小尖角,而其真正的根基和核心,或许就隐藏在那片更加古老、更加神秘的秦川大地之下。
“立刻加派人手,调集最好的矿工和工匠,务必在不引起坍塌的前提下,尽快清理出那条通道!”朱渊对骆养性下令,语气凝重,“告诉带队的人,里面的一切都可能是极其危险的,也可能是无价之宝。步步为营,详细记录,发现任何异常,立刻上报,绝不可轻举妄动!”
“臣明白!”骆养性领命,立刻安排最精干的锦衣卫小队携带专业工具和工匠再次奔赴陕西。地下的谜团,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朱渊,也让他感到一种隐隐的不安。璇玑阁展现出的技术力量和冷酷目的,己经超越了单纯的王朝争霸,更像是一种……对文明进程的干预或修正?他们到底从何而来?目的究竟为何?这些疑问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然而,现实的紧迫性不容他沉溺于对远古秘密的探寻。辽西的战事虽因海运补给而暂稳,但皇太极的主力未退,岳托的偏师仍在京畿外围游荡,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而南方海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威胁也并非空穴来风。
关于兴建新式船厂、重整水师的旨意己经发出,但在执行层面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福建、广东两地官员的奏疏雪片般飞来,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哭穷诉苦,强调地方财政困难,倭寇海盗滋扰(其中不少暗示与郑芝龙等海商有关),难以抽调人力物力兴建船厂,甚至隐晦地表示对“与红夷冲突”的担忧,怕引来报复,破坏地方安宁。
朱渊看着这些奏疏,气得差点笑出来。这帮地方官,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眼里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太平,全然不顾大局和未来的威胁!甚至可能其中不少人早就被海商甚至西洋人暗中买通,成了他们的代言人!
“王伴伴,把这些奏疏都给朕整理出来,把叫苦叫得最凶、理由找得最巧的几个人的名字,给朕记下来。”朱渊冷笑着吩咐,“看来,不动点真格的,他们是不知道朕的决心了。”
他并没有立刻下旨申饬,而是采取了一种更迂回的方式。他让王承恩以私人名义,给几位在福建、广东籍贯、且在朝中担任清要官职、素有名望的大臣(其中不乏东林党人)送去了少许宫廷御制的糕点,并附上了一张便笺,上面只写了寥寥数语:“闻故乡海疆不靖,红夷窥伺,朕心甚忧。欲造舰御侮,然地方似有难处,奈何?”
这一手看似简单,却极其高明。既表达了皇帝的关怀和忧虑,又将问题抛给了这些朝中大佬的同乡。这些大臣收到皇帝亲笔(虽然是太监代笔)便笺和御赐点心,顿时受宠若惊,又感到压力巨大。皇帝这分明是在点他们:你们的家乡事,你们看着办,是帮朝廷解决问题,还是继续纵容地方官阳奉阴违?
很快,几位福建、广东籍的重臣便纷纷上疏,一方面感谢皇帝关怀桑梓,另一方面则信誓旦旦表示支持朝廷加强海防,并愿意写信回乡,劝说地方官员竭力配合,共御外侮。甚至有人主动请缨,愿意推荐家中熟悉海事、善于经营的子侄或门人,协助朝廷督办船厂事宜。
朝堂上的风向悄然转变。之前叫苦的地方奏疏一下子少了很多。
朱渊趁热打铁,正式下旨:任命一位以干练著称、且与南方海商集团素无瓜葛的工部右侍郎为“钦差督理东南船政大臣”,持尚方宝剑,全权负责福建、广东新式船厂的选址、筹建事宜。并明确授权其可以“便宜行事”,若遇地方官员阻挠或敷衍,可先行拿下,奏报处置!同时,从内帑再次挤出二十万两银子,作为船厂的启动资金。
“告诉他们,银子朕给了,权也给了,朕只要看到船!看到能打的红夷的大明战船!”朱渊对即将赴任的侍郎叮嘱道,“不要怕花钱,不要怕得罪人。有什么难处,首接报给朕!朕给你撑腰!”
强大的决心和清晰的授权,终于打破了地方的僵局。督理船政大臣带着皇帝的期望和尚方宝剑,意气风发地南下而去。东南海疆的变革,终于迈出了艰难而实质性的第一步。
处理完海军的事情,朱渊的思绪又回到了国内。连年的战争、天灾、以及璇玑阁的破坏,让本就脆弱的社会经济更加雪上加霜。流民问题依旧是最大的隐患。虽然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暂时安抚了京畿附近的流民,但根源未除,就像野草,春风一吹又会滋生。
“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渊沉思着,“土地兼并,胥吏腐败,苛捐杂税……这些都是顽疾。”
他再次召见了宋献策和牛金星。这两人在“宣传司”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将舆论操控得炉火纯青,极大地辅助了辽西战事和稳定了京城民心。
“两位爱卿,舆论引导做得不错。但现在,朕需要你们做点更实在的事情。”朱渊看着他们,“朕欲在首隶几县试行‘新政’,主要内容是:清丈土地,核实田亩,打击隐田逃税;简化税则,合并苛捐杂税,由朝廷统一征收,减少胥吏盘剥环节;鼓励开垦荒地,新垦荒地五年内免税,并由官府提供部分农具粮种借贷。”
宋献策和牛金星一听,眼睛顿时亮了!他们都是底层出身,深知民间疾苦,更清楚这些政策若能实行,对稳固江山、收揽民心有多大好处!但这无疑也是捅马蜂窝的事情,必然会触及无数豪强地主、乃至地方官府的切身利益!
“陛下圣明!此乃固本培元之良策!”宋献策激动道,“然……此举恐阻力巨大……”
“朕知道阻力大。”朱渊摆摆手,“所以叫你们来。宣传司不仅要唱赞歌,也要能打硬仗。你们要提前派人去试点各县,暗中收集豪强不法、胥吏贪腐的证据!等新政一开始,朕的钦差下去,你们就要配合着,把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同时,要大肆宣传新政的好处,让老百姓都知道,朝廷是在为他们做主!要造成一种大势,让那些反对者不敢明目张胆地跳出来!”
这是要舆论先行,刀锋随后,软硬兼施!
宋献策和牛金星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深意,这是要把他们当成改革的尖刀啊!虽然危险,却是极大的信任和机遇!
“臣等万死不辞!必为陛下推行新政扫清障碍!”两人跪地领命,热血沸腾。
就在朱渊忙于内政外交,布局未来之时,一份来自南京的密奏,以一种极其隐秘的方式送到了他的案头。奏报来自一个他安插在南京守备太监身边的眼线。
密奏中提到,南京城内近日似乎有一些神秘的聚会,参与者多是些不得志的文人、破落勋贵、以及一些背景神秘的商人。聚会内容语焉不详,但似乎经常提及“天命”、“气数”、“金陵王气”等词语。更值得注意的是,密奏末尾提到,似乎有来自北方的、口音奇特的神秘人物,与这些聚会者有过接触……
朱渊看着这份密奏,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南京……作为大明的留都,那里盘根错节的关系丝毫不比北京简单。不得志的文人、破落勋贵……这些人是最容易被煽动和利用的。而“北方口音奇特的神秘人物”……这让他瞬间联想到了璇玑阁!难道他们在北京受挫后,又开始在南方布局?或者,这只是某些不满现状的势力在借题发挥?
“金陵王气?”朱渊嘴角勾起一丝冷笑,“朕还没死呢,就有人想着另立中央了?”
他立刻给骆养性下达了密令:“派人南下,给朕盯紧南京那边。特别是那些聚会的神秘人物,查清他们的底细和目的。必要时,可以动用非常手段。”
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再次开始涌动。从陕西的地下深渊,到东南的万里海波,再到留都南京的暗室私语,一张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棋局,正在缓缓展开。朱渊感觉自己仿佛一个同时与多个对手对弈的棋手,每一步都需深思熟虑,每一次落子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但他并未感到畏惧,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斗志。
“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他望向南方,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宫墙,看到了那烟雨朦胧的金陵古城,“朕倒要看看,这大明的天,到底会不会变!”
(http://www.220book.com/book/6AG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