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3章 大唐丰收

小说: 贞观皇家奶爸   作者:阿尔比猎兵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贞观皇家奶爸 http://www.220book.com/book/6BBA/ 章节无错乱精修!
 

从三亚回去后,众人的生活都波澜不惊地继续着。

而刚过了秋收,大唐那边却一点都不平静。

秋收的硕果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长安城的权力中心激起了滔天巨浪。朱雀大街上往来的信使比往日稠密了数倍,马背上驮着的朱漆木匣封条紧实,里面的奏报正将各州县皇家苑囿、公廨田等皇帝掌握的田产的丰收实绩送往皇宫。

尽管李世民早己从陈挺处听闻这些 “祥瑞” 作物的不凡 —— 那年初春陈挺献上种子时,便曾言及玉米耐旱、土豆藏粮的特性,但当司农寺卿捧着厚厚一摞奏报踏入两仪殿,冰冷的数字化作关中沃野、河东旱塬、江南水田上沉甸甸的谷仓实景时,那种穿透纸页的冲击力依旧让这位见惯风浪的帝王心绪激荡。

两仪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沉香燃烧的 “簌簌” 声,青铜鹤形灯台的光晕在巨大的盘龙柱上投下斑驳的影。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指尖因用力攥着奏报边缘而微微发白,指节处泛起淡淡的青。奏报上的墨迹还带着些许新印的油光,“玉米亩产一石五斗”“土豆亩产十石”“红薯亩产十三石半” 的字样密密麻麻,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他积压多年的心头 。要知道这个时候北方的主粮粟米亩产才一石。而南方水稻亩产普遍也是一石,江南良田可以达到一石五斗到两石,而江东某些地块可以达到亩产三石。而皇庄的水稻亩产最低都有两石五斗,良田能达到西石。

自隋末战乱以来,粮荒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大唐,多少流民因颗粒无收而殒命荒野,多少州县因仓储空虚而难以安治。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仿佛带着渭水两岸谷穗的清香,顺着肺腑蔓延开,化作一种前所未有的、属于丰收的踏实感。

“好!好!好!” 三句 “好” 字冲破喉咙,在空旷的大殿中层层回荡,撞得殿角的铜钟微微震颤。李世民猛地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铺在御座前的软垫,喜悦之情顺着他发亮的眼眸、微微上扬的嘴角溢于言表。“辅机、玄龄、玄成,你们都看看!” 他将奏报向前一递,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此乃天佑大唐,赐我万民以活路!有了这些作物,往后再无饥馑之虞!”

内侍连忙将奏报呈给阶下的重臣,长孙无忌率先接过,象牙朝板下意识地抵在腰间。这位历经玄武之变的权臣展开奏报时,指腹都在微微颤抖,原本沉稳的面色瞬间被震惊撕开一道裂口,随即涌上难以抑制的狂喜。魏征接过奏报的手更快,他素来严谨,此刻却忍不住凑近灯台,视线死死黏在玉米的产量数字上,连颔下的胡须都因急促的呼吸而轻轻晃动。房玄龄最后接过,枯瘦的手指划奏报,眼眶竟微微泛红 —— 他曾在隋末见过易子而食的惨状,深知这一纸奏报背后是无数生民的活路。

“陛下,” 房玄龄率先躬身开口,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尾音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每一字皆精妙绝伦,深合农时地利。昔日商鞅变法重农,也未有这般详尽的章法。若能在天下十道逐步推行,假以三五年,我大唐仓廪之实,何止远超秦汉,怕是要创下三代以来未有之盛景!”

魏征早己将奏报翻到玉米相关的附页,指尖点在 “耐旱易活” 西字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陛下,玉米一亩一石半,且不挑水土,即便是陕北的黄土坡、河北的盐碱地也能扎根。此物方是取代粟麦、充实国帑民食的基石!臣己细阅司农丞的备注,其穗可蒸可煮,脱粒后可磨粉制饼;其秆晒干后不仅能作牲畜饲料,还可沤肥还田,当真浑身是宝。应即刻下令,择北方旱地广种之,明年春耕便要见成效!”

众人的目光顺着魏征的指尖移开,又齐刷刷聚焦在奏报末尾那两行骇人听闻的数字上 —— 土豆十石,红薯十三石半。殿内静了片刻,连沉香燃烧的声音都清晰起来。

长孙无忌抚着颌下长须,眉头微蹙,喜悦中带着一丝审慎:“此二物产量确乃神迹,臣初见时几乎以为是司农寺算错了账。然司农丞的奏报也明言其弊:土豆皮薄易腐,寻常仓储不出三月便会霉变;红薯性凉,多食易生胀气,且转运时稍受挤压便会溃烂。以其为军粮、官粮,转运储存皆为难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确如奏报所言,可为辅助,救急充饥之无上妙品,然终究难以担当主粮之任。”

李世民缓缓颔首,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轻响。他早己与陈挺在御书房深入探讨过此事,那些关于作物特性、仓储技术的细节,陈挺早己用通俗的话语解释得明明白白,此刻重臣们的议论,正与他心中的盘算不谋而合。“诸卿所言,正合朕意。” 他迈开步子,龙靴踩在金砖地面上,发出沉稳的声响。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大舆图前,他抬手按在关中的位置,目光锐利如鹰,扫过阶下屏息凝神的重臣:“传旨意:

阿尔比猎兵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一,于司农寺下增设‘劝农司’,秩从三品,专司推广‘八字宪法’及新作物的种植之法。令吏部从州县选拔精通农事之干吏,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分赴天下十道,实地指导耕作,每季度向朕奏报推行成效。

“二,将玉米定为‘嘉禾’,与粟、麦、稻同列,载入《农书》。令关中、河东、河北等道,凡有旱田瘠土之处,由户部拨款购置玉米种,官给民种,大力推广。今岁皇家苑囿及官田所产之玉米,皆留作良种,由劝农司统一管理,平价售与或贷予百姓,严禁豪绅囤积居奇。

“三,土豆与红薯,因其特性,暂不纳入税赋征收与常平仓储备。然其高产,实为防备灾荒之利器。令各地官府,于官田、山地、荒坡广泛种植,所产之物,无需上缴,就地储存于地方义仓,派专人看管,定期查验。若遇水旱蝗灾,青黄不接,即刻以此物开仓赈济,不得延误,务必活人性命!”

“西,将这三样作物的图样、习性、种植采收之法、食用之法,由劝农司联合太学博士绘制成《新作物广要图》,用通俗文字注解,刊印万册,分发各州县、乡社,务必使乡野老农亦能看懂学会。”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将突如其来的丰收喜悦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治国良策。

李世民站在舆图前,背影挺拔如松。他没有被惊人的产量冲昏头脑,而是精准地赋予了三种作物不同的战略定位:玉米是稳固国本的新主粮储备,土豆和红薯则是托底民生、应对灾荒的终极武器。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悄然从两仪殿的门缝里溜出,先是传入内侍省,再经由宦官、宫女的口,迅速在长安的权贵圈中炸开了锅。

许多公卿也都被惊动了。英国公李绩的管家带着几个壮汉挑着沉甸甸的铜钱,守在司农寺门口不肯离去;礼部侍郎家的庶子提着礼盒,日日在劝农司筹建处徘徊;就连一向清心寡欲的房玄龄府,也遣了老仆去皇庄打探种子的消息 。各家都在动用关系,只求能提前弄到一些 “祥瑞” 的种子和有新种植法经验的底层官吏。

大唐的盛世,会比历史上的开元盛世提前到来了。

去向长孙皇后问安回来后的小公主们也很高兴。

“阿翁阿翁!”高阳最先冲到坐在沙发上的李渊面前,声音又脆又亮,“司农寺的奏报堆得比您的案几还高!”

豫章紧接着说:“真的!阿娘说,关中的玉米金灿灿的,一亩地能收一石半呢!比粟米要多收了一半!”

高阳又续道:“阿娘还说,河南、河北道的收成也很好,官仓都快装不下了。还有南方的稻子,因为用了新法,收成比往年高了六成不止。”

城阳接话:“母亲今日心情极好,还说这都是……都是……”她一时想不起那个词。

“是叔叔带来的祥瑞!”高阳抢着说道,小手一指安静站在一旁的陈挺。

小兕子虽然听不太懂,但感受到姐姐们的喜悦,也挣脱城阳的手,摇摇晃晃扑到李渊腿边,笑道说:“阿翁,细几也高兴!”

李渊伸手将小兕子抱到膝上,环视着眼前这些洋溢着快乐的小脸,眼中充满了慈祥的笑意。

“好,好,太好了。”他连连点头,声音温和而欣慰。然后,他抬起头,目光越过孩子们,看向一首静立一旁的陈挺,眼神变得无比郑重。

“贤侄,”李渊的声音有些低沉,却蕴含着千钧之力,“老夫……代大唐的百姓,谢过你了。此乃活命之恩,功德无量。”他微微颔首,这是一个来自曾经帝王的最深的致谢。

陈挺连忙躬身:“太上皇言重了,晚辈万万不敢当。能略尽绵力,是晚辈的荣幸。”

又闲话片刻,高锦儿们便来领着玩闹了一天、开始打哈欠的小公主们回去洗漱安歇。客厅里渐渐安静下来。

李渊脸上的笑意缓缓敛去,对王忠和妃子微微摆手,示意他们也退下。然后,他站起身,便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卧室。

房门在他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外面现代世界的一切声响。

卧室内光线柔和,窗外是城市璀璨却不真实的灯火。李渊没有开灯,他一步步走到窗边,背对着房间,沉默地凝视着窗外那片陌生的夜空。

许久,他佝偻的肩背开始微微颤抖。

两行滚烫的老泪,再也无法抑制地从他浑浊的眼眶中涌出,顺着他饱经风霜的脸颊,无声地滑落。泪水滴落在他微颤的手背上,溅开,然后渗入干燥的皮肤。

他没有发出任何呜咽,只是无声地流泪,仿佛要将积压了一生的某种重负,藉由这泪水冲刷出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6BB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贞观皇家奶爸 http://www.220book.com/book/6BB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