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一:线索交织,西南迷雾
赢了棋局,又在公主那里得了“诡计多端”的“夸奖”,楚清歌心情大好,走路的脚步都轻快了几分。但轻松之余,她并未忘记正事。
回到书房,她立刻将从京兆尹带回的奇特灰布碎片,与三皇子提供的关于西南特殊耐磨布料的线索联系起来。
“惊蛰姐姐,”她唤来惊蛰,神色认真,“能否帮我调阅近五年所有西南方向小国、部族使团入京朝贡的详细记录?尤其是礼部存档的贡品清单和沿途见闻记录,重点查找是否有关于特殊布料、皮革,或是坚韧植物纤维织物的记载。”
“可。”惊蛰应下,效率极高。不过一个多时辰,几大摞相关的文书档案便被送到了偏殿。
楚清歌立刻埋首其中,仔细翻阅。贡品清单大多记录着珠宝、香料、药材、珍禽异兽,关于布料的记载相对较少,且多是“锦缎若干”、“斑布十匹”这类笼统描述。
但她看得极其仔细,不放过任何只言片语。终于,在一份三年前来自一个名为“黑水峒”的小部族的贡品清单附录里,她发现了一条简短的记录: 「附:峒人善织一种‘火浣布’,以山中某种无名树皮纤维混以特殊矿物浆液捶打浸染而成,色灰黑,质韧,极耐磨耐腐,不畏火燎,然产量极低,峒人亦视若珍宝,此次仅作奇物献上两匹。」
火浣布!色灰黑!质韧!耐磨耐腐! 几乎与京兆尹发现的碎片特征完全吻合!而且也不畏火燎,这与“灰鹊”行动缜密、善于销毁痕迹的特征似乎也能隐隐对应!
楚清歌的心跳骤然加速。她强压激动,继续翻阅与“黑水峒”使团相关的所有记录。在一份礼部小吏随手记录的、关于使团成员闲聊的趣闻中,她又发现了一条信息: 「黑水峒使言,其地山林险峻,多毒虫猛兽,部族间时有争斗。为便于山林隐匿与物资运输,其人多用一种韧性极强的灰藤编织背囊、箱笼,其榫卯结构特殊,不易散架……」
特殊榫卯的箱笼!这与京兆尹老吏的描述也对上了!
回合二:深夜孤灯,公主的“不经意”
线索逐渐清晰,楚清歌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窗外月色渐明,殿内烛火摇曳,只剩下她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她试图将“黑水峒”、“火浣布”、特殊箱笼、以及“灰鹊”可能执行的秘密任务串联起来,但中间还缺少关键的一环。她蹙眉沉思,指尖无意识地在书案上划动着,试图理清思绪。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极轻的脚步声打断了她的沉思。 她抬头,只见公主不知何时站在了偏殿门口,并未进来,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灯火在她深邃的眼眸中跳跃,看不清情绪。
“还没歇息?”公主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或许可以称之为“询问”的意味。 楚清歌这才惊觉时辰己晚,连忙起身:“回殿下,正看到关键处,有些忘形了。” 公主的目光扫过她案头堆积如山的卷宗和那几片显眼的灰布,淡淡道:“查到什么了?” 楚清歌立刻将自己的发现——关于“黑水峒”、“火浣布”和特殊箱笼的线索,以及自己的推测,清晰扼要地汇报了一遍。
公主听完,沉默片刻,道:“黑水峒…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复杂,部族关系盘根错节。若‘灰鹊’真与此地有关,倒也解释得通其行事为何如此隐秘难查。”她顿了顿,似乎无意地提点了一句,“既有方向,便沿着查下去。贡品入库皆有登记,去向亦有档可查。那两匹‘火浣布’,如今在谁手中,或许便是突破口。”
楚清歌眼睛一亮!(对啊!查那两匹布的流向!) “多谢殿下提点!”她由衷感谢。
公主微微颔首,却没立刻离开,反而状似随意地对身后跟随的惊蛰吩咐了一句:“去小厨房,看看还有什么吃的,给她送些过来。省得半夜饿晕在本王书房里,传出去不好听。” 说完,便转身迤然离去,仿佛只是来例行巡查一下。
楚清歌愣在原地,看着公主离去的背影,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泛起一丝暖意。(殿下…是特意过来看看,还惦记着我饿不饿?)
回合三:一碗甜羹,与无声的默契
不一会儿,惊蛰果然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羹,香甜软糯,还贴心地配了两碟小点心。 “殿下吩咐的。”惊蛰依旧是那副公事公办的表情,放下托盘便退到了一旁。
楚清歌看着那碗甜羹,嘴角忍不住向上翘。她捧起碗,小口小口地吃着,温热的甜意从喉咙一首暖到胃里,似乎连带着查阅卷宗的疲惫和遇到瓶颈的焦躁都被驱散了不少。
她一边吃,一边忍不住想:(殿下明明很关心人嘛,就是嘴上不肯承认…) 这种被默默关照的感觉,让她心里甜丝丝的,比碗里的酒酿更甜。
吃完夜宵,她感觉精力恢复了不少,重新投入卷宗之中,思路似乎也畅通了许多。她按照公主的提示,开始重点查找那两匹“火浣布”的入库记录和调拨去向。
夜更深了,偏殿的烛火却依旧亮着,与主殿那片早己沉寂的黑暗,形成了一种无声而默契的陪伴。
【第六十三章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6CL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