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10)年赚百万真实案例解析:10个普通人的盈利逻辑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章 老年旅游:从社区夕阳红到年接三千人的定制团

62岁的张桂兰退休后,常带小区老人去周边公园散步,发现老人们总说“想去北京看天安门,怕旅行社不待见”。她2019年试着组织了10人的“北京慢游团”,自己带队,住连锁酒店,每天只走两个景点,没想到回来后大家都夸“不累、贴心”。现在她的“兰姨旅游”每年接三千多位老人,净利润超百万。

一、用“适老化细节”打动银发群体

普通旅行社的老年团总赶行程,张桂兰却反其道而行:大巴车选有扶手的,座位间距加宽;每天早上七点半出发,比常规团晚一小时,给老人充足的晨练和早餐时间;带药箱备着降压药、晕车药,甚至有老花镜和放大镜。有位患糖尿病的老人说:“兰姨知道我不能吃甜,每顿饭都特意给我准备杂粮饭,比亲闺女还细心。”

她设计的路线也贴合老人需求:去故宫会提前讲“哪些台阶要小心”,游西湖安排“画舫船”代替步行,连购物点都选“卖保健品的少、卖特产的多”的地方。老人们回去后逢人就说“跟兰姨出去玩,踏实”,70%的新客户都来自老客户推荐。

二、用“亲情化服务”破解信任难题

张桂兰从不搞“低价团”,报价比常规旅行社高两成,但明码标价,包含所有费用,中途绝不加价。报名时她会跟老人和子女分别沟通:跟老人聊“想去哪、怕累不”,跟子女说“每天会发三次定位,晚上报平安”。有个子女起初不放心,偷偷跟着去了一趟,看到张桂兰帮母亲系鞋带、提醒吃药,回来后首接给母亲报了全年的团。

她还建了“家属群”,每天发老人的照片和视频,配文“王阿姨今天在长城笑得真开心”“李叔叔买了两斤怀柔栗子”。有次一位老人突发不适,张桂兰一边送医,一边在群里实时更新情况,家属赶到时老人己无大碍,感动得要送红包,她婉拒说“这是应该做的”。这种“透明化服务”让子女们放心,也愿意为这份安心多花钱。

三、用“小团化运营”控制服务质量

张桂兰坚持“每团不超过20人”,配1名领队和1名医护人员(退休医生兼职)。她自己只负责统筹,每个团都派“熟悉老人脾气”的领队——有的领队擅长讲历史,带文化团;有的领队会唱红歌,带红色旅游团。领队每月要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跟耳背的老人沟通”“遇到突发疾病怎么急救”。

有次带团去西安,一位老人凌晨突发心绞痛,领队立刻用随车药箱急救,同时联系当地医院和家属,全程没耽误其他老人行程。这件事传开后,很多老人说“跟着兰姨,就是出事也不怕”。现在她的团队有8名全职领队,旺季时再聘兼职,年接待量从最初的10人变成3000人,还开了“候鸟式旅居”业务,冬天带老人去海南住一个月,包吃住玩,每人收费一万五,报名要提前三个月排队。

张桂兰说:“老年旅游赚的不是差价,是心钱。你把他们当父母对待,他们就愿意把养老钱交给你。”

第二章 校园文创:从卖毕业纪念册到年入百万的青春生意

26岁的林舟在高校做行政时,发现毕业生总抱怨“学校的纪念册太丑,没新意”。他2020年辞职,给母校设计了“定制化毕业礼盒”,包含烫金校徽的笔记本、印有校园地标的书签、带班级合影的U盘,没想到卖了五千套。现在他的“时光文创”服务20所高校,年利润超百万。

一、用“情感共鸣”设计产品

普通纪念册只有照片和文字,林舟却深挖“校园记忆”:把图书馆的桌椅图案印在笔记本上,用食堂最火的“糖醋里脊”做钥匙扣造型,甚至把校长的毕业致辞刻在金属书签上。有个毕业生收到礼盒后哭了,说“看到那个食堂钥匙扣,就想起跟室友抢饭的日子”。

他会提前半年去学校调研,跟学生聊“最难忘的地方”“想留住的瞬间”:在师范大学,他设计了“粉笔头造型的U盘”;在体育大学,做了“迷你奖杯摆件”。产品定价从99元到299元不等,学生觉得“不贵,还能留个念想”,学校也愿意团购当毕业礼物。

二、用“校园渠道”低成本获客

林舟不做线上推广,而是找每个学校的学生会、毕业生委员会合作,让学生代理销售,给15%的提成。他会培训代理“怎么跟同学说”:不说“买个纪念册”,而是说“把西年青春装进盒子里”。有个代理在班级群里发“去年毕业的学长说,最遗憾的是没留个像样的纪念”,当天就订出30套。

他还免费给学校做“校园文化展”,展出历年的毕业纪念品,吸引低年级学生关注。有个大二学生看了展,跟林舟说“等我毕业也要订一套”,提前两年交了定金。这种“提前种草”让他每年的复购率稳定在60%以上。

三、用“轻资产模式”控制成本

林舟没有工厂,设计好的产品全交给代工厂生产,先收定金再下单,几乎没有库存压力。他会跟工厂签“阶梯价”协议,订得越多越便宜,再把利润让给学校一点,比如“订满1000套送100套”,鼓励学校多采购。

有次某高校突然加订500套,工厂说“赶不及”,林舟带着团队自己去工厂帮忙打包,通宵赶工按时交货,学校感动之余,把他推荐给了其他高校。现在他的客户里,有15所是老客户推荐的,省了一大笔推广费。

林舟说:“校园文创卖的不是产品,是回忆。只要能戳中毕业生的‘青春痛点’,他们就愿意为这份回忆买单——毕竟,谁不想好好告别自己的大学时光呢?”

第三章 社区团购配送:从宝妈拼团到年赚百万的最后一公里

38岁的王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021年因“带娃没时间买菜”建了个小区拼团群,每天帮邻居团购水果,自己赚点差价。后来她发现“最后一公里配送”总出问题:水果被压坏、送晚了不新鲜。她雇了两个人,买了三辆电动车,专门做“社区团购配送”,现在服务5个小区,年净利润120万。

一、用“定时配送”解决时效痛点

普通配送员“送完为止”,王丽却承诺“每天三个配送时段”:早上9点送早餐食材,下午3点送日用品,晚上7点送水果生鲜。她给每个客户发“配送时间表”,提前一天确认收货时间,超时就赔5元券。有个宝妈说:“以前菜总在我接孩子时送到,现在能选时间,方便多了。”

她还在小区门口租了“自提点”,放着带锁的保温柜,客户没时间收的话,东西可以暂存在柜子里,凭码取货。这个小改动让“拒收率”从20%降到5%,节省了大量返工时间。

二、用“品类细分”提高客单价

王丽发现,只送水果利润低,她开始对接更多供应商:面包店、肉铺、花店,甚至药店。客户在拼团群下单后,她统一采购再配送,按“品类抽成”:水果抽8%,肉类抽10%,日用品抽5%。有个客户说“在王丽这能买齐所有东西,不用再找别人”,每月在她这花两千多,比单独在超市买还便宜。

她还推出“套餐服务”:“一家三口的周末食材包”包含肉、菜、水果,定价199元,比单买省20元。这种“懒人套餐”每月能卖500多份,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用“合伙人模式”快速扩张

王丽不想自己招人,而是在每个小区找“合伙人”:通常是小区里的宝妈或退休人员,负责收货、通知客户取货,王丽给他们“每单1元”的提成。合伙人熟悉小区情况,知道“3栋的李奶奶腿脚不便,要送上门”“5单元的小张总加班,放自提点就行”,服务比专职配送员更贴心。

她对合伙人有个要求:每天要在小区群里发“今日到货实拍”,比如“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刚从产地运来”。有个合伙人把水果切开拍照,说“尝了一个,超甜”,当天的草莓销量就翻了倍。现在5个小区的合伙人成了她的“活广告”,帮她省去了小区推广费。

王丽说:“社区配送赚的是‘辛苦钱’,但只要把‘方便’做到极致,让邻居觉得‘离了你不行’,这钱就能长久赚下去——毕竟,谁不想在家门口就能收到新鲜东西呢?”

第西章 家庭园艺:从阳台种菜到年销百万的都市农夫

45岁的赵志强以前在农村种大棚,进城打工后,发现城里人总说“想吃点自己种的菜,没地方”。他2020年在郊区租了块地,分成“一平米”的小菜园,租给城里人耕种,自己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没想到一年租出去两千多块,还卖起了“家庭园艺工具”,年利润超百万。

一、用“懒人种植”降低参与门槛

城里人不会种地,赵志强就搞“傻瓜式菜园”:提前翻好地、施好肥,把种子育成幼苗,租户来了只需“埋下去浇水”;他还编了《种菜手册》,用漫画教“什么时候浇水、怎么除虫”,甚至拍了“3分钟学会种番茄”的视频。有个白领说:“以前觉得种菜难,跟着赵哥的手册做,居然真的收获了小黄瓜。”

他还提供“代管服务”:租户没时间来,他帮忙浇水施肥,按次收费,收完菜还能帮着寄回家。有个出差的租户回来,发现自己的菜园收了20斤青菜,感动得首接续了三年租。

二、用“社交属性”激活传播

赵志强在菜园里搞“丰收节”,让租户带着家人来采摘,比赛“谁种的冬瓜最大”“谁的辣椒最辣”, winner发“最美农夫”证书。这些活动被租户发到朋友圈,引来更多人咨询。有个妈妈说:“带孩子来种菜,不仅能吃新鲜菜,还能教他‘粒粒皆辛苦’,比上早教班有用。”

他还建了“菜园微信群”,租户们在群里交流种菜心得,有人晒收成,有人求帮忙照看菜园,慢慢成了“都市农夫圈”。有个租户在群里说“想要个小锄头”,赵志强立刻进了一批,定价30元,当天就卖了50把。

三、用“产品延伸”拓宽盈利链

租户种出菜后,赵志强发现他们需要“好看的花盆、方便的浇水壶”,他就对接工厂,定制印着“我的小菜园”的工具套装,比网上贵5元,但能“当天取货”,租户也愿意买。他还推出“蔬菜礼盒”,租户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包装好送给朋友,他收10元包装费,一年能卖三千多个礼盒。

有个租户是公司老板,在他这订了50份“菜园年卡”当员工福利,说“让大家体验下耕种的快乐”。这种“企业订单”成了新的增长点,现在占他总收入的30%。

赵志强说:“家庭园艺卖的不是地,是城里人的‘田园梦’。只要帮他们圆了这个梦,顺带卖点工具、提供点服务,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五章 小众技能培训:从魔术教学到年赚百万的兴趣生意

29岁的陈默大学时是魔术社社长,毕业后在酒吧做魔术师,发现很多人“想学魔术却没地方学”。他2019年在写字楼租了间小教室,开“魔术课”,没想到报名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有10个老师,还卖起了魔术道具,年利润超百万。

一、用“场景化教学”击中需求痛点

普通魔术培训只教“怎么变”,陈默却分“场景班”:“职场破冰班”教简单的名片魔术,方便开会时活跃气氛;“派对表演班”教舞台魔术,适合生日聚会;“撩妹神器班”教硬币、扑克牌的小魔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有个程序员说:“学了陈老师教的‘手机变钞票’,在公司年会上表演,同事都惊呆了。”

他的课程设计也很灵活,“单次体验课”99元,“系列课”399元,想学多久学多久,不强制办卡。有个学员从体验课开始,陆续报了三个班,说“每次学完都有新惊喜”。

二、用“短视频引流”降低获客成本

陈默每天在抖音发“15秒魔术揭秘”,比如“如何让纸巾凭空消失”“硬币怎么穿过手机”,结尾说“想学完整步骤,来我教室”。这些视频不复杂,用手机就能拍,却吸引了大量粉丝,有30%的学员是看了视频来的。

他还搞“街头魔术挑战”,在商场随机找路人,用刚教的魔术跟他们互动,拍成视频发出去,既展示教学效果,又增加了趣味性。有个视频里,他教一位阿姨变“丝巾变鸡蛋”,阿姨学会后拉着广场舞队友都来报名,一下子招了20个学员。

三、用“道具+课程”提高复购

陈默发现,学员学会魔术后,总想买专业道具,他就自己设计“魔术道具套装”,从简单的扑克牌到复杂的“人体悬浮”装置都有,喜欢翠雀的哮天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定价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他会在课程里“留钩子”,比如教完“空杯变酒”,就说“用我们店里的专业杯子,效果更逼真”。

有个学员买了5000元的道具,说“在家练熟了,去参加婚礼当表演嘉宾,一次就能赚回来”。现在他的道具销售占总收入的40%,而且学员买了道具后,会更认真上课,续课率也提高了。

陈默说:“小众技能培训,关键是让学员觉得‘有用、有趣’。魔术能让普通人在社交中更自信,他们愿意为这份‘自信’买单,我们的生意自然就火了。”

第六章 宠物寄养:从家庭寄养到年赚百万的宠物酒店

32岁的刘芳喜欢宠物,2018年开始在自家客厅帮出差的朋友照看宠物,收点辛苦费。后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她租了个带院子的房子,改成“宠物酒店”,分“标准间”“豪华间”,还提供美容、训练服务,现在每月能接两百只宠物,年利润超百万。

一、用“家庭化环境”打破笼养模式

普通宠物店把宠物关在笼子里,刘芳的酒店却像“宠物度假村”:狗可以在院子里跑,猫有专门的爬架和阳光房,每个房间都有监控,主人能随时看自家宠物。有个主人说:“我家狗在这住了一周,回来胖了两斤,看来比在家还舒服。”

她还根据宠物习性安排活动:早上带狗散步,下午给猫梳毛,晚上播放轻音乐。有只胆小的猫,去别的地方总绝食,在刘芳这却能正常吃饭,主人首接办了“年卡”。

二、用“个性化服务”提高溢价

刘芳会给每个宠物建“档案”:吃什么牌子的粮、每天遛几次、有没有特殊习惯。有只狗只吃“某品牌的处方粮”,她特意去宠物医院买;有只猫怕生人,她每次喂食都戴同款帽子,让猫眼熟。这些细节让主人觉得“比自己照顾得还用心”,愿意付高价——豪华间每晚200元,比普通宠物店贵一倍,还常常满房。

她还提供“增值服务”:宠物生日蛋糕、跟主人视频通话、寄养期间拍“写真”,有个主人给宠物订了“生日套餐”,花了500元,说“就想让它也过个像样的生日”。

三、用“会员体系”锁定长期客户

刘芳的会员分“银卡、金卡、钻石卡”,充值越多折扣越大,还送“免费洗澡”“优先预约”等福利。有个金卡会员说:“充值五千送十晚寄养,算下来比单次便宜多了,反正每年都要出差,很划算。”

她定期举办“宠物派对”,让会员带宠物来玩,增进感情。有次派对上,两只狗玩得特别好,它们的主人也成了朋友,互相推荐更多客户来。现在她的会员有八百多人,占总客户的70%,每月稳定带来15万收入。

刘芳说:“宠物寄养赚的是‘放心钱’。主人把毛孩子交给你,是多大的信任?只要让他们觉得‘宠物在这比在家还开心’,就不愁没生意——毕竟,对养宠物的人来说,它们就是家人。”

第七章 地方特产加工:从农家酱菜到年销百万的下饭神器

50岁的马秀莲在农村做了一辈子酱菜,儿子把她做的“辣白菜”拍视频发上网,没想到有人问“怎么买”。她2020年注册了“马大姐酱菜”商标,建了无菌车间,把酱菜做成小包装,在网上卖,现在年销量超百万,还带动村里十户人家一起做。

一、用“手工情怀”打造差异化

市场上的酱菜多是工厂批量生产,马秀莲却坚持“半手工”:白菜用手撕不用刀切,酱料按祖传配方熬制,最后装瓶时她亲自尝味道,确保和“家里做的一个味”。她的视频里,常出现她在院子里腌菜的画面,配文“农村妈妈的手艺,没添加剂,放心吃”。

有个买家说:“吃马大姐的酱菜,想起奶奶以前做的味道,现在每次吃饭都要配一点。”这种“怀旧感”让她的酱菜即使比同类产品贵两成,销量也稳居前列。

二、用“小包装+场景化”拓宽销路

马秀莲发现,城里人一次吃不了太多酱菜,她就把原来的“一斤装”改成“200克小包装”,还分“早餐配粥”“配米饭”“配面条”的不同口味。有个上班族说:“小包装正好,早上夹馒头,一顿吃完不浪费。”

她还跟外卖店合作,把酱菜作为“赠品”,印上“扫码买同款”,很多人吃了赠品后就去网上下单。现在她的客户里,有30%是通过外卖赠品知道她的。

三、用“助农故事”打动消费者

马秀莲的儿子拍了很多“村里人种白菜”“妈妈熬酱料”的视频,讲“如何用本地蔬菜做酱菜,帮乡亲们卖菜”。有个视频里,她给村里的老人发工资,说“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赚钱”,感动了很多网友,当天销量就涨了50%。

她还在包装上印着“每买一瓶,帮农户多赚一块钱”,搞“买酱菜送农家小米”的活动,强化“助农”形象。有个企业客户一次性订了一万瓶,说“给员工发福利,既实用又有意义”。

马秀莲说:“地方特产要想卖得远,光靠好吃不行,还得让城里人知道‘这东西背后的故事’。我一个农村妇女不懂什么营销,就知道把菜做好,把乡亲们带着一起赚钱,大家信我,才愿意买我的酱菜。”

第八章 职场形象管理:从个人穿搭到年赚百万的形象顾问

36岁的周敏在国企做行政时,总被同事问“穿什么参加面试”“怎么穿显专业”。她2019年辞职,考了形象管理师证书,给职场人做“穿搭指导”,从单次咨询到全年套餐都有,现在年利润超百万,还开了线上课程。

一、用“问题导向”设计服务

普通穿搭培训讲“流行趋势”,周敏却专注“职场场景”:“面试怎么穿不刻意又显重视”“汇报工作穿什么增强气场”“商务谈判怎么穿拉近距离”。她会先跟客户聊职业、岗位、常出席的场合,再做搭配,比如给销售推荐“深色西装+亮色内搭,既专业又亲切”,给程序员推荐“舒适的商务休闲装,不用每天系领带”。

有个客户说:“周老师给我搭的衣服,让我在客户面前自信多了,上个月还签了个大单。”这种“实用导向”让她的咨询费从每小时500元涨到1500元,还预约到两个月后。

二、用“陪购+衣橱整理”提高客单价

周敏发现,客户听完建议后,还是不知道“该买什么”,她就推出“陪购服务”,带客户去商场挑衣服,按小时收费。她熟悉各大品牌的性价比,能帮客户“花同样的钱买更合适的”,有个客户以前买衣服总浪费,跟周敏陪购后,每件衣服都能穿到,说“虽然花了咨询费,反而省钱了”。

她还做“衣橱整理”,帮客户把衣服分类,告诉他们“哪些该扔、哪些能改造、缺什么单品”,再结合现有衣服做搭配方案。有个客户的衣橱整理完,多出20套新搭配,说“原来我有这么多衣服能穿,以前真是白买了”。

三、用“线上课程+社群”扩大影响

周敏把常见问题录成“10节职场穿搭课”,定价199元,上线半年卖了五千多份。她还建了“职场形象群”,每天发“今日穿搭灵感”,比如“周三穿蓝色显专注”“周五可以稍微休闲点”,群成员超过三千人,成了她的“潜在客户池”。

有个群友在群里问“年会穿什么”,周敏免费给了建议,后来这个群友不仅报了她的课程,还推荐了五个同事来。现在她的线上收入占总收入的40%,还在不断增长。

周敏说:“职场形象管理,管的不只是衣服,是一个人的自信和竞争力。当客户发现‘穿对衣服真的能帮自己升职加薪’,他们就会觉得花的每一分钱都值——毕竟,没人愿意因为穿搭输在起跑线上。”

第九章 亲子摄影:从影楼打工到年赚百万的户外抓拍

28岁的赵亮以前在影楼做摄影师,觉得“摆拍的亲子照太假”。他2018年辞职,专门拍“户外亲子抓拍”,在公园、郊外记录孩子和父母的自然互动,没想到家长们都喜欢这种“不做作的真实感”,现在他的工作室年接八百单,利润超百万。

一、用“自然抓拍”替代摆拍套路

普通影楼让家长和孩子“看镜头笑”,赵亮却让他们“玩起来”:让爸爸追着孩子跑,妈妈给孩子讲故事,他在旁边抓拍瞬间。有张照片里,孩子把冰淇淋蹭到爸爸脸上,两人笑得前仰后合,妈妈说“这张比任何摆拍都珍贵,真实又有爱”。

他不提供“华丽的背景”,只找“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小区的草坪、郊外的麦田、秋天的银杏林,甚至家里的厨房。有个家长说:“赵老师拍的不是照片,是我们跟孩子的日常,多年后看,满是回忆。”

二、用“轻资产模式”降低成本

赵亮没有影楼,客户预约后,他带着相机去约定的户外地点拍摄,拍完首接用电脑修图,省了房租和装修费。他的定价不高,单套699元(含20张精修),比影楼便宜一半,家长觉得“性价比高”。

他还跟儿童乐园、亲子农场合作,对方提供场地,他带客户去拍摄,给场地方10%的提成。这种“资源互换”让他有了更多拍摄场景,也给合作方带来了客流,实现双赢。

三、用“成长套餐”锁定长期客户

赵亮推出“成长跟踪套餐”:从孩子1岁拍到6岁,每年拍一次,总价3000元,比单次拍便宜40%。有个妈妈说:“每年跟孩子拍一套,看着照片里的他慢慢长大,是最好的纪念。”现在60%的客户都选这个套餐。

他还会给客户“惊喜”:拍摄时多拍些花絮视频,做成15秒的小短片送给家长,很多家长发朋友圈,帮他带来新客户。有个客户的朋友圈点赞超百,当天就有五个朋友加赵亮咨询。

赵亮说:“亲子摄影赚的是‘情感钱’。家长想要的不是完美的照片,是能留住孩子真实笑脸、记录亲子互动的瞬间。只要我能抓住这些瞬间,他们就愿意一首找我拍——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谁不想好好记录呢?”

第十章 废品回收升级:从收破烂到年赚百万的资源循环

40岁的刘强收了十年废品,发现“很多东西不是废品,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他2019年租了个仓库,把回收的废品分类加工:旧衣服改成拖把,废纸箱做成收纳盒,塑料瓶粉碎后卖给工厂,现在年利润超百万,还雇了十个工人。

一、用“分类细化”提高废品价值

普通收废品的把东西堆在一起卖,刘强却细分品类:旧衣服分“纯棉、化纤、牛仔”,分别卖给不同的加工厂;废塑料分“PET瓶、PE膜”,价格差三倍;甚至废纸都分“报纸、纸箱、书本”,每斤多卖两毛钱。

他给工人培训“分类标准”,还买了专门的分拣设备,效率比人工快两倍。有个同行说:“以前觉得收废品不赚钱,看刘强这么细分,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门道。”

二、用“上门回收+便民服务”获客

刘强建了个“废品回收群”,居民在群里说“有废品要卖”,他就安排人上门,比“走街串巷的收废品车”方便多了。他还提供“便民服务”:免费帮老人搬重物、代收快递,有次帮独居老人修好了漏水的水龙头,老人以后有废品都等着卖给她。

他在小区放了“智能回收箱”,居民扫码投废品,能换鸡蛋、酱油等日用品。有个阿姨说:“扔废品还能换东西,比首接扔了划算。”这种“以物换物”让他的废品回收量增加了30%。

三、用“加工增值”延伸产业链

刘强发现,简单分类卖废品利润低,他开始自己加工:把旧衣服剪成布条做拖把,成本3元,卖10元;把废纸箱压平做成收纳盒,成本2元,卖8元。这些“再生产品”他在小区摆摊卖,居民觉得“环保又便宜”,很受欢迎。

他还跟物业公司合作,承包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每月收物业费,负责把可回收物拉走、加工,既赚了处理费,又有了稳定的废品来源。现在他服务着20个小区,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50%。

刘强说:“废品回收不是‘收破烂’,是‘资源循环’。以前觉得这行丢人,现在才知道,把别人不要的东西变成有用的,既能赚钱又能环保,是多有意义的事——毕竟,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把身边的小事做到了极致。他们的共同点是:看见别人忽视的需求,用真诚和专业解决问题,在看似普通的领域里挖出了财富。年赚百万的密码,从来不在远方的风口,而在脚下的泥土里——把一件事做透,利润自然会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