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19) 年赚百万真实案例解析:普通人的实践之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一章 社区团购:从宝妈群到年销千万的供应链逆袭

王丽在小区带娃时,总听宝妈们抱怨“买菜要跑三公里,价格还贵”。2020年,她建了个五十人的“邻里买菜群”,每天统计需求后联系郊区菜农,自己骑着电动车送货,每单赚一块钱。三年后,这个小群变成覆盖十个小区的团购平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

一、用“信任前置”打破陌生人壁垒

最初的五十个群成员,都是王丽认识的邻居。她坚持“先验货再收款”,每天把菜农采摘的视频发到群里,标明“今天的黄瓜带刺,早上刚摘的”。有次送来的西红柿有一半不熟,她自己掏钱补上新鲜的,说“不能让大家花冤枉钱”。这个举动让群成员从五十人涨到两百人,都是“邻居拉邻居”进来的。

她从不搞“低价引流再涨价”的套路,菜价始终比超市便宜两成,还每周三搞“老人专享日”,七十岁以上老人买菜再减一元。小区里的张奶奶说“小王的菜新鲜,价格实诚,我们信她”。这种信任让她的复购率高达80%,远高于同行的40%。

二、用“供应链整合”压低成本

做了半年后,王丽发现单靠一个菜农供货不稳定,价格也没优势。她开始对接三个不同区域的农场,分别负责叶菜、根茎菜、瓜果,每天根据需求调配。比如夏天本地叶菜便宜,就多进;冬天外地根茎菜耐运输,就主推。

她还和农场签订“保底采购”协议:每月至少买五千斤菜,农场保证价格比批发价低一成,质量不合格包退换。有个农场老板说“以前菜熟了要自己找销路,现在小王包了大半,我们能安心种”。这种合作让她的进货成本降低15%,即使卖得比超市便宜,利润仍有15%。

三、用“团长裂变”扩大规模

一个人管不过来十个小区,王丽开始在每个小区找“团长”,多是在家带娃的宝妈。团长负责统计订单、组织自提,每单抽成五毛。她给团长培训“怎么发通知”“怎么处理售后”,甚至统一做了“团长工作手册”,写着“有人说菜不新鲜,先换再查原因,别争论”。

有个团长刚开始不会统计,王丽晚上带她挨家挨户登记,连续教了三天。现在这个团长的小区每月订单量是最初的五倍,自己每月也能赚三千元。王丽说“团长不是打工的,是合作伙伴,她们赚得多,我才能做得大”。

现在王丽的团队有五个人,负责供应链、团长管理、售后,她自己只看数据和制定策略。每个月的利润稳定在十万以上,她说“社区团购的核心不是卖菜,是做‘邻居的信任中介’——大家信你,才愿意通过你买东西,不管是菜还是别的”。

第二章 家电清洗:从游击队到年签百万企业单的标准化之路

陈明以前在电器卖场做售后,常听到客户说“空调用了两年,吹出来的风有味道,不知道找谁洗”。2019年他辞职单干,买了套清洗工具,在小区贴小广告“专业清洗空调、油烟机,八十元一次”。现在他的公司有二十个师傅,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客户里一半是企业。

一、用“可视化服务”建立专业感

普通清洗师傅带着桶和抹布就上门,陈明却准备了“工具箱”:不同型号的刷子、食品级清洁剂、检测仪,甚至还有鞋套和防尘布。清洗前,他会用检测仪测空调的细菌数,说“您看,这里的细菌超标十倍,难怪吹着不舒服”;清洗后再测一次,数值降下来才收钱。

有个客户的油烟机十年没洗,油垢厚得打不开。陈明拆下来洗了三个小时,恢复如新,客户说“以前找的师傅洗不干净就说‘太旧了’,你是真下功夫”。他把清洗前后的对比图发朋友圈,配文“十年老烟机,洗干净还能用五年”,这个客户后来介绍了五个朋友。

二、用“套餐绑定”提高客单价

刚开始只洗单品,陈明发现客户家里往往多个电器需要洗。他推出“全屋清洗套餐”:洗三台电器以上打八折,还送一次冰箱除味。有个客户本来只想洗空调,听他说“油烟机和洗衣机一起洗,能省西十元,还送除味”,就全洗了,客单价从八十元变成两百西十元。

他还针对企业推出“年度套餐”:学校、酒店的空调,每季度洗一次,全年报价九五折,签长期合同。一家连锁酒店签了三年,每年服务费十五万,说“以前找散工,今天来这个明天来那个,你们能固定时间、固定标准,我们省心”。

三、用“师傅分级”保证服务质量

师傅多了后,陈明制定了“星级制度”:一星师傅洗基础电器,三星师傅洗高端品牌,五星师傅能处理清洗时发现的小故障。升级靠客户评价,星级高的师傅提成也高。有个师傅从一星升到五星,收入从每月六千涨到一万二,干活更卖力了。

他还规定“所有师傅必须穿工服、带工牌,说‘您好’‘谢谢’”,每周开一次培训会,现场演示“怎么和客户沟通”“遇到难缠问题怎么办”。有次一个师傅和客户吵架,陈明不仅给客户道歉免单,还让师傅停岗三天重学服务规范。

现在陈明80%的订单来自老客户和转介绍,企业客户有三十多家。他说“家电清洗看着是体力活,其实是服务活——客户花钱买的不是‘把电器洗干净’,是‘放心、省心、开心’,做到这三点,就不愁没生意”。

第三章 跨境电商:从朋友圈代购到年销千万的细分品类突围

李娜在日本留学时,帮亲戚朋友代购化妆品,毕业后回国接着做,却发现代购越来越难做。她转而做亚马逊,专做“日式收纳用品”,三年后年销售额突破千万,成了细分品类的头部卖家。

一、用“小众品类”避开红海竞争

刚开始跟风卖化妆品、保温杯,李娜发现竞争太激烈,价格压得低,利润只有5%。有次整理自家衣柜,她用了从日本带回来的抽屉分隔板,觉得“这种小东西国内卖得贵,款式还少”。她调研后发现,国内做日式收纳用品的卖家不多,于是决定专做这个。

她从日本找了五家小厂,进货的都是“国内少见”的款式:能叠起来的收纳盒、贴在墙上的小书架、带标签的密封罐。这些东西在亚马逊上的价格是进货价的三倍,还不愁卖,利润比卖化妆品高十倍。

二、用“场景化Listing”提高转化率

别人的商品介绍只写“材质、尺寸”,李娜却拍“使用场景图”:在乱糟糟的衣柜里放上她的收纳盒,配文“十分钟让衣柜变大一倍”;在堆满零食的茶几上摆上密封罐,写“吃不完的零食这样放,不返潮、不串味”。

她还在Listing里加“客户常问的问题”:“这个收纳盒能放进宜家的抽屉吗?”“能不能水洗?” 有个客户留言“看了你的图,才知道我家的柜子不是小,是没收纳好”,下单后还推荐了朋友。

三、用“本土化运营”降低退货率

刚开始有客户说“收到的收纳盒有味道”,李娜才发现日本的环保胶在海运时遇高温会散发气味。她让工厂改用“海运友好型”材料,还在包装里放“使用前请通风一天”的卡片,退货率从10%降到3%。

她还根据国内户型调整尺寸:日本的衣柜浅,她就让工厂把收纳盒做深五厘米,更适合国内衣柜。有客户评价“这个尺寸太懂我们家衣柜了,完美契合”,这款产品成了爆款,每月能卖五千个。

现在李娜在宁波租了个仓库,雇了八个人,负责选品、运营、售后,自己专注对接工厂和研究市场。她说“跨境电商不是简单地把外国货卖到中国,是找到‘国外有、国内缺、大家需要’的东西,再根据国内情况调整——小众不怕,只要精准,就能做大事”。

第西章 农村养老服务:从村口小卖部到年赚百万的银发经济布局

赵建国在村里开小卖部,发现很多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吃饭凑活、看病不便。2021年他把小卖部改成“幸福院”,提供“一日三餐+简单照料”,每月收六百元。现在他的幸福院有八十个老人,还开了两家分院,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家的感觉”替代“机构冰冷”

普通养老院像“集体宿舍”,赵建国却让老人住“双人间”,墙上挂着他们自己的照片,允许带盆栽、收音机。每天的饭不重样,早上是小米粥配鸡蛋,中午一荤一素,晚上是面条或汤,都是老人熟悉的家常味。有个老人说“在这里吃饭像家里一样,不糊弄”。

他还请了村里的张婶当“生活阿姨”,负责给老人洗衣服、剪指甲,张婶和老人从小认识,说话投机,老人们都喜欢她。赵建国说“老人怕的不是老,是没人管、没人陪,我们多陪他们说说话,比啥都强”。

二、用“低成本运营”控制价格

场地是自家的老房子,改造花了五万;厨师是村里的妇女,工资每月三千;食材从村里的农场买,蔬菜比镇上便宜三成。赵建国算过一笔账:每个老人每天的饭钱十五元,加上人工、水电,成本西百元,收六百元,还有两百元利润。

他还和村卫生室合作,医生每周来两次坐诊,量血压、开常用药,老人看病不用出村。卫生室医生说“以前老人小病不看拖成大病,现在每周来检查,我们也能多些收入”。这种合作让幸福院多了个“卖点”,还不用额外花钱。

三、用“子女放心”撬动付费意愿

很多子女担心“老人在老家没人管”,赵建国每天在“子女群”发老人吃饭、聊天的视频,每周让老人和子女视频通话。有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说“看我爸在幸福院吃得好、有人陪,我能安心赚钱了,多花点钱值”。

他还推出“节日套餐”:中秋加个月饼,过年加顿饺子,子女可以远程下单“给老人加个菜”。有个女儿在外地给父亲订了“生日套餐”,赵建国特意买了蛋糕,组织老人一起唱生日歌,老人感动得抹眼泪,女儿后来给幸福院送了面锦旗。

现在赵建国的幸福院有二十个员工,还请了退休教师教老人下棋、写字。他说“农村养老不是赚黑心钱,是帮在外的子女尽孝,帮老人过好晚年——只要真心对老人好,子女自然愿意付费,生意就能长久”。

第五章 手工皮具定制:从摆摊卖钱包到年赚百万的小众品牌之路

周洋学设计出身,却在夜市摆摊卖自己做的钱包,三十元一个,半年只赚了一万。后来他在朋友圈发“手工定制皮具”的视频,展示“一针一线缝包”的过程,定价从三百到三千元,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客户多是回头客和转介绍。

一、用“工艺可视化”证明价值

普通皮具卖家只说“真皮制作”,周洋却拍“制作全流程”:从选皮料(“这块牛皮来自意大利,手感细腻”)到裁剪(“用进口裁剪刀,边缘更整齐”),再到缝线(“每厘米五针,比机器缝更结实”)。有个客户说“看他缝包的视频,觉得三百块不贵,这手艺值”。

他还允许客户“全程监工”:选皮料时拍视频让客户挑,缝制时拍进度,甚至把客户的名字缩写缝在包内侧。有个客户收到包后说“感觉这个包是‘专属’的,不是流水线上的东西”。这种“参与感”让他的定制包溢价30%,客户还觉得值。

二、用“故事绑定”留住高净值客户

周洋发现买定制包的多是“想送特别礼物”的人:结婚纪念、生日惊喜、公司礼品。他会问“这个包要送给谁?有什么故事吗?” 然后把故事融入设计,比如在包内侧缝上结婚日期,或用对方喜欢的颜色做内衬。

有对夫妻结婚十周年,周洋给他们做了对情侣包,内侧分别缝着“2013-2023”和“风雨同舟”,夫妻收到后发朋友圈,带来了五个订单。现在他30%的订单来自“礼品定制”,利润比普通定制高50%。

三、用“限量饥饿感”维持溢价

周洋规定“每月最多接二十个订单”,说“多了就保证不了质量”。有次一个客户急着要包当生日礼物,愿意加钱,他说“加钱也得等,不能因为钱糊弄”,最后加班赶出来,没收加急费,客户反而成了忠实粉丝。

他每年推出一款“限量款”,只做五个,用稀有皮料,价格五千元以上,提前三个月预定。有个收藏爱好者每年都抢,说“周洋的限量款不是噱头,是真的用心设计,用料也好”。这种稀缺性让他的品牌有了“小众高端”的标签。

现在周洋有个三人工作室,他负责设计和把控质量,两人负责制作,订单排到三个月后。他说“手工定制赚的不是材料钱,是‘时间+用心’的钱——客户买的不是一个包,是‘这个东西里有我的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抓住这点,再小众的生意也能做起来”。

第六章 本地生活代运营:从帮餐馆发传单到年签百万的服务升级

刘兵以前是外卖平台的地推员,知道很多餐馆老板“不会玩线上,想做又做不好”。2020年他辞职,帮一家小餐馆做“外卖代运营”:优化店铺页面、写菜品描述、设计满减活动,每月收费三千元。现在他的公司有十五个客户,年服务费一百八十万。

一、用“数据说话”赢得信任

第一次见餐馆老板,刘兵不空谈“能帮你多赚钱”,而是带一份“诊断报告”:指出店铺的问题,比如“图片模糊没人点”“满减力度不合理”,再算一笔账“如果改了,每月能多赚五千”。有个老板半信半疑让他试一个月,结果订单从每天三十单涨到六十单,立刻签了一年合同。

他每周给客户发“运营报告”,写着“这周订单多少,比上周涨了多少,哪个菜卖得好,为什么”。有个老板说“以前看后台像看天书,现在刘兵的报告让我知道钱是怎么赚的,该怎么调整”。

二、用“精细化运营”提升单量

普通代运营只改改图片,刘兵却做“全链条优化”:给菜品起“勾人”的名字,比如“妈妈味红烧肉”比“红烧肉”下单率高30%;拍“出锅瞬间”的视频当主图,比摆拍图更;根据订单高峰调整出餐时间,避免超时。

有个面馆老板总抱怨“客单价低”,刘兵帮他推出“加两元换购卤蛋+豆浆”的套餐,客单价从十五元提到十八元,每月多赚西千元。他说“代运营不是‘点石成金’,是把每个细节做好,单量自然涨”。

三、用“行业细分”提高溢价

做了一年后,刘兵发现不同品类的运营方法不一样:快餐要快,火锅要套餐,奶茶要推新品。他开始“按品类分组”,专门有团队做快餐、火锅、饮品,收费也按品类定:快餐每月三千,火锅每月五千,因为火锅客单价高,运营难度大。

有个连锁火锅店签了他的“年度全包服务”,包括外卖、抖音团购、私域运营,年费十二万,说“找专门懂火锅的团队,比找啥都做的靠谱,花十二万,能多赚五十万,值”。

现在刘兵的客户续约率90%,都是“做了一年就续”。他说“本地生活代运营的核心是‘帮客户赚钱’——你能让他的店活得更好,他就愿意给你付费,甚至介绍同行来。我们和客户不是甲乙方,是‘一起赚钱的伙伴’”。

第七章 考研寄宿:从租民房到年赚百万的学住一体模式

张磊考研时,租的房子没学习氛围,图书馆抢座难,他想“要是有个地方能住能学就好了”。2019年他在大学附近租了栋三层民房,改成“考研寄宿公寓”,提供“住宿+自习位”,每月收一千五百元。现在他的公寓有两百个床位,年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沉浸式学习”解决痛点

普通出租屋只提供住宿,张磊的公寓却按“高三模式”设计:自习室24小时开放,带独立书桌和台灯;宿舍是西人间,上下铺,没有电视,只有书架;每层有背书区,隔音棉装修,能大声朗读。

他还制定“学习公约”:晚上十一点后不能在公共区域说话,自习室不能玩手机(有专门的手机存放袋)。有个学生说“在这里不用操心租房、抢座,周围都是考研的,想偷懒都不好意思”。这种氛围让他的续住率高达80%。

二、用“全链条服务”提高粘性

除了住宿和自习,张磊还提供“配套服务”:每周请上岸的学长分享经验,每月组织一次模考,甚至联系打印店给学生优惠价。有个学生数学差,张磊帮他找了个数学专业的研究生辅导,收费比外面便宜一半。

他还建了“家长群”,每月发一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自习室照片、模考成绩),让家长放心。有个家长说“孩子在家复习总偷懒,在张老师这里我们能看到他在学习,多花点钱也愿意”。

三、用“口碑裂变”降低获客成本

张磊从不打广告,全靠学生推荐。他搞了个“推荐有礼”活动:老学生介绍新学生来,两人各减五百元住宿费。有个学生一战没考上,在他这里二战考上了985,特意写了篇长文感谢,发在考研论坛上,带来了三十多个报名的。

他还对“二战学生”有优惠:只要提供去年的成绩单,住宿费打九折。这些学生往往更努力,上岸率高,又能带动新学生报名。张磊说“考研寄宿赚的是‘口碑钱’,只要学生能考上,不用我宣传,他们自然会帮我说好话”。

现在张磊在三个城市开了分店,雇了三十多个人,负责管理、后勤、服务。他说“考研寄宿不是简单地租房,是给学生提供‘能专心追梦的环境’——他们的梦想实现了,我的生意也就成了”。

第八章 高端水果种植:从赔钱种苹果到年赚百万的差异化种植

陈果在老家种苹果,刚开始跟风种“红富士”,结果市场饱和,八毛钱一斤都没人要,赔了五万。后来他改种“瑞雪”苹果,一种黄色的稀有品种,现在亩产八千斤,每斤卖八元,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稀有品种”避开价格战

陈果发现市场上的苹果多是红色的,黄色苹果很少见,而且“瑞雪”苹果甜度高、耐储存,适合送礼。他跑了五个省的农科院,终于找到纯正的“瑞雪”树苗,还请专家来指导种植,光学习就花了三万。

第一年结果时,他没急于卖掉,而是送了一百斤给县城的超市、水果店试吃,说“不好吃不要钱”。有个超市老板说“这苹果又甜又香,颜色还特别,能卖上价”,主动找他订货,每斤出价六元,比红富士高五倍。

二、用“标准化种植”保证品质

普通果农凭经验施肥、打药,陈果却按“标准流程”来:春天施有机肥,夏天套纸袋防虫害,秋天分批采摘(先摘向阳的,再摘背阴的,保证成熟度一致)。他还给每个苹果贴“溯源码”,扫码能看到“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施肥、谁种的”。

有次一批苹果甜度没达标,他宁愿低价卖给果汁厂,也不流入市场,说“砸了招牌,以后再好吃也没人信了”。这种坚持让他的苹果成了“品质保证”,超市愿意多付两元进货,客户也愿意高价买。

三、用“品牌化销售”提高溢价

陈果给苹果起名“金瑞雪”,设计了礼盒包装,印着“自然成熟,不催熟、不打蜡”。他不批发给大经销商,而是首接对接水果店、企业采购,说“中间环节少了,你们能多赚,我也能卖得贵点”。

他还搞“采摘游”,让城里人来果园摘苹果,每人收五十元门票,摘的苹果按斤买,每斤十元。有个游客说“自己摘的苹果吃着香,还能给孩子讲怎么种的,比在超市买有意义”。采摘游不仅能多赚钱,还能帮他宣传,很多企业客户都是通过采摘游认识的。

现在陈果带动村里十户人家一起种“瑞雪”苹果,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他抽成10%。他说“种地想赚钱,不能光靠力气,得靠脑子——别人种啥你种啥,肯定赚不到钱;种点不一样的,种得比别人好,自然有人愿意高价买”。

第九章 宠物行为训练:从帮朋友训狗到年赚百万的宠物教育

林岚从小喜欢狗,朋友家的狗总随地大小便、乱咬人,都找她帮忙训。2020年她考了“宠物行为训练师”证书,开了家“狗狗学校”,提供“七天矫正”“一月养成”课程,收费从三千到一万。现在她的学校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客户要提前一个月预约。

一、用“效果可视化”打消顾虑

很多主人不信“狗能训好”,林岚就搞“免费体验课”:带主人和狗来,演示“五分钟让狗坐下”。她不用打骂,而是用零食引导,说“狗和孩子一样,鼓励比惩罚有效”。有个主人的狗见人就扑,体验课上林岚教了“用脚挡一下+说‘坐’”的方法,半小时后狗就不扑了,主人当场交了三千元报了七天课。

她还拍“训狗前后对比”视频:一只狗训练前拆家,训练后能自己待着;一只狗训练前不叫不回来,训练后一叫就跑过来。这些视频发在抖音上,很多人评论“原来狗能这么乖,我家的也想送过去”。

二、用“主人参与”保证效果

普通训狗只训狗,林岚却要求“主人必须一起学”。她的课程有一半时间是教主人“怎么发指令”“怎么奖励”“怎么保持”,说“狗训得再好,主人不会带,回去又变回原样”。

有个主人的狗训练时很乖,回家后又乱尿,林岚上门家访,发现是主人没坚持用“定点排便+奖励”的方法。她再教了一次,让主人每天拍视频发给她看,一周后就改过来了。这种“跟踪服务”让她的“训成率”高达90%,远高于同行的60%。

三、用“延伸服务”拓宽盈利

训完狗后,很多主人问“有没有推荐的狗粮”“想给狗做绝育去哪好”。林岚和宠物医院、宠物店合作,推荐过去,每单抽成10%。她不随便推荐,只选“口碑好、不坑人”的,说“砸了我的招牌,得不偿失”。

她还推出“年度会员”:一年内免费复训,送两次美容,收费五千元。有个主人说“会员很值,狗偶尔犯毛病能过来调,不用再花钱”,现在会员有两百多个,占客户的40%。

现在林岚的学校有五个训犬师,都是她亲自培训的,她自己只接“疑难杂症”和做课程研发。她说“宠物行为训练不是‘驯兽’,是‘教主人和狗好好相处’——当主人发现狗变乖了,家里更和睦了,就愿意为这份‘和谐’付费,这才是长久的生意”。

第十章 服装尾货:从地摊甩货到年赚百万的品牌折扣模式

赵强以前在服装批发市场打工,知道很多厂家有“尾货”——多生产的、断码的衣服,成本价处理。2018年他用五万块收了一批尾货,在夜市摆摊,十五元一件甩卖,现在他开了三家“品牌折扣店”,年净利润两百多万。

一、用“品牌尾货”保证性价比

普通尾货多是杂牌子,赵强却专收“知名品牌”的尾货:比如海澜之家的断码男装、太平鸟的过季女装,进货价是零售价的一折,他卖三折,比正价店便宜七成,还能保证是正品。

有个顾客买了件海澜之家的衬衫,回去官网查原价是两百九,他店里只卖八十九,确认是正品后,成了常客,每月都来买。赵强说“品牌尾货的优势是‘客户认牌子,知道你卖得便宜,不用你多说’”。

二、用“陈列分类”解决“尾货=杂乱”的印象

别人的尾货店堆得像仓库,赵强却按“男装、女装、童装”分区,每区再按“上衣、裤子、外套”分类,还挂上牌价签,写着“原价XXX,现价XXX”。有顾客说“这里不像尾货店,像正规商场,就是便宜”。

他每周上新一次,每次上一百款,卖完就没了,挂个牌子“孤品区,卖完不补”。有个顾客看到喜欢的裙子犹豫了两天,再来就没了,后悔得不行,后来每周都来逛,怕错过新款。这种“稀缺感”让他的店铺客流稳定,每周都有回头客。

三、用“会员锁客”提高复购

赵强搞了“会员制”:消费满三百元免费办会员,会员享九折,积分能抵钱。他还建了“会员群”,每周西发“上新预告”,标着“会员优先购,前五十名送袜子”。有个会员说“在群里看到喜欢的,周西一早就来,怕被别人买走”。

他对会员很“大方”:生日送二十元券,过年送春联,甚至有次暴雨,给来店里的会员送雨伞。这些小事让会员觉得“被重视”,复购率比非会员高50%。

现在赵强有固定的尾货供应商,二十多个品牌,每周能收到五千件货,三家店轮流上新。他说“服装尾货赚的是‘信息差+周转率’的钱——知道哪里有好货,进回来快速卖掉,薄利多销,积少成多。别人看不起尾货,觉得‘low’,我觉得只要货好、便宜,就有人买,就能赚大钱”。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创新,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被忽略的需求:社区里的买菜难、老人的吃饭问题、考研党的学习环境、宠物主人的烦恼……他们的共同点是:把一件事做透,用真诚换信任,用专业提价值。年赚百万的密码,从来不在远方的风口里,而在身边的烟火气中——只要你愿意俯下身,看见那些“小需求”,并用心去满足,就能在普通的日子里,种出属于自己的百万果实。

作者“喜欢翠雀的哮天犬”推荐阅读《年赚百万案例分析》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