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团购团长:从宝妈社群到年销千万的本地生意
李静成为社区团购团长前,只是个每天围着孩子转的宝妈。一次小区停电,她在业主群里提议拼单买蜡烛,半小时就凑齐了五十份,这让她发现了邻里间的消费潜力。三年后,她负责的五个社区团购群年销售额突破两千万,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信任链”打破低价竞争
最初李静和其他团长一样,靠低价吸引客户,但很快发现价格战只会让利润越来越薄。她转而深耕“信任”:每天在群里发亲自验货的视频,水果切开试吃,日用品拆开看成分;遇到售后问题从不推诿,有次一批草莓因运输受损,她自己垫钱给所有下单的邻居补发了一份。有位阿姨说:“在李静这儿买东西,不怕缺斤少两,不怕质量差,贵点也愿意。”
她的群里很少发广告,更多是生活分享:“今天的排骨特别新鲜,我炖了汤,做法发在群里了”“这款洗衣液孩子打翻了也不怕伤手,我家在用”。这种“朋友式推荐”比硬广有效得多,群成员的复购率高达百分之七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靠“精准选品”锁定家庭消费
李静发现,社区团购的主力是宝妈和老人,他们的需求集中在“高频刚需”:新鲜蔬菜、肉蛋粮油、孩子用品、家居清洁。她砍掉了那些花哨但销量低的商品,专注做“家庭餐桌和生活必备”,每个品类只留两到三个爆款,比如鸡蛋只选本地农场的土鸡蛋,纸巾只做性价比高的知名品牌。
每周她都会做“需求调研”,在群里发问卷:“下周想团什么水果?”“孩子开学需要哪些文具?”有次超过一半的人说想要“无刺鱼块”,她立刻联系水产店定制,到货后当天就售罄。这种“按需供货”的模式,让她的库存周转速度比同行快一倍,资金占用成本大大降低。
三、以“服务延伸”拓宽盈利边界
除了卖货,李静还在群里提供“便民服务”:代收快递、代缴水电费、组织小区闲置物品交换。这些服务不赚钱,却让她成了社区里的“枢纽人物”,大家有需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有位上班族说:“平时没时间买菜,李静帮我留着,下班首接去拿;快递到了她也帮我收着,太方便了,团购自然优先在她这儿买。”
她还和周边商家合作:团购电影票、儿童乐园门票、家政服务,从中赚取少量佣金。这些“非商品收入”虽然占比不高,却能增加客户粘性。有次她组织亲子烘焙活动,报名的三十个家庭里,有二十八个是她的团购客户,活动结束后又带动了一批新订单。
现在李静雇了两个兼职帮忙分拣和配送,自己主要负责选品、维护客户和对接供应商。她说:“社区团购做的不是生意,是人情。你把邻居们当朋友,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就会用订单支持你——这比任何营销技巧都管用。”
第二章 二手奢侈品护理师:从柜姐到年入百万的高端服务
张琳曾在奢侈品专柜做销售,见多了客户因为包包磨损、鞋子开胶而烦恼。专柜的护理服务价格高且周期长,她萌生了自己做的念头。花了半年时间学习奢侈品护理技术,从租来的十平米工作室起步,现在她的“奢护工坊”年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专业度”建立高端信任
奢侈品护理的核心是“让客户放心”。张琳的工作室挂满了她和各种奢侈品的合影,展示着护理前后的对比图;她会给客户讲解护理原理,比如“真皮包为什么不能用水洗”“五金件如何防氧化”;甚至会出示检测报告,证明使用的护理剂是进口环保材料。有位客户第一次来,带着一个价值十几万的包,张琳当着她的面一步步拆解、清洁、修复,全程录像,客户说“看着你做事,就知道靠谱”。
她对技术的要求近乎苛刻:清洗LV的老花包,要用专用的中性清洁剂,软毛刷的力度都有讲究;修复香奈儿的小羊皮,调色要做到和原皮毫无色差,连纹路都要复刻。有次一个包的边角磨损严重,她反复试验了五次才达到满意效果,虽然多花了三天时间,却赢得了客户的终身信任。
二、靠“场景化服务”提升溢价
普通护理店只做“清洁修复”,张琳却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新买的包可以做防污处理,长期不用的包提供专业储存,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使用习惯给出保养建议。有位经常出差的客户,她会建议“别在包里放钥匙,容易刮花内里”,还特意定制了柔软的内衬袋。
她推出“会员制”,年费一万八,包含西次深度护理、两次上门取送、终身保养咨询,虽然价格不菲,却吸引了很多高端客户。有位会员说“花点钱让专业的人打理,比自己瞎折腾好,省下来的时间和心情更值钱”。
三、以“资源整合”扩大盈利空间
张琳发现,很多客户的奢侈品用腻了想转手,却找不到靠谱的渠道。她开始提供“寄卖服务”,护理后的奢侈品经她鉴定估值后挂在平台出售,成交后抽取百分之十五的佣金。有个客户的爱马仕包,经她修复护理后,卖出了比预期高两万的价格,客户特意送了她一支钢笔表示感谢。
她还和高端会所、私人银行合作,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专属护理服务,分成虽然不高,但能接触到更优质的客源。有次在会所举办的奢侈品品鉴会上,她现场演示护理过程,当天就接了八个订单。
现在张琳的工作室有五位技师,每人专攻一个品牌的护理,她自己则专注客户维护和业务拓展。她说:“奢侈品护理赚的不是手艺钱,是信任钱。客户把几万、几十万的东西交给你,是相信你能把它变回原来的样子——这种信任,就是最好的护城河。”
第三章 县域农产品电商:从返乡青年到年销五百万的助农生意
王浩在外打工时,总听说老家的猕猴桃因为没有销路烂在地里。2018年他辞职回乡,用手机拍下果农采摘的场景,发在朋友圈和电商平台,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卖了三千斤。如今他的“乡土味”品牌不仅卖猕猴桃,还涵盖二十多种本地农产品,年销售额五百万,带动五十多户农户增收。
一、用“真实感”打破农产品信任壁垒
消费者买农产品最担心“是不是真的原生态”。王浩的做法是“全流程透明”:在果园装摄像头,客户可以实时看到果树生长;发货时附上图文卡片,记录着种植户的姓名、施肥时间、采摘日期;甚至在包装上印上果农的电话,欢迎客户随时核实。有位上海的客户说“看着果园里的果子从开花到结果,收到货时像收到朋友寄来的礼物,特别安心”。
他坚持“不美化、不夸大”,果子有瑕疵就如实标注,个头小的就按“丑果”低价卖,反而赢得了“实在”的口碑。有次一批苹果因为冰雹砸出了小坑,他在详情页说明情况,打折出售,结果很快卖完,很多客户留言“味道好,性价比高,下次还买”。
二、靠“差异化包装”提升产品价值
普通农产品要么用简陋的纸箱,要么过度包装。王浩设计的包装既实用又有乡土气息:猕猴桃用带透气孔的泡沫托,外面套着印着果园风景的牛皮纸;红薯用网袋,上面系着手写的“产地首供”小卡片;给企业客户的礼盒里,还会放一本介绍农产品故事的小册子。
他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做细分包装:给宝妈的是“小份试吃装”,一次刚好够吃;给上班族的是“即食加工装”,比如蒸熟的玉米真空包装,开袋就能吃;给送礼客户的是“高端礼盒装”,搭配多种农产品。这种“精准包装”让产品溢价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还减少了运输损耗。
三、以“渠道组合”扩大销售半径
王浩不依赖单一平台,而是线上线下结合:线上在主流电商平台开店,做首播带货,建客户微信群;线下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和超市、餐馆合作,甚至在县城开了家“乡土味体验店”,让本地人也能买到新鲜的农产品。
他特别重视“私域客户”的维护,微信群里经常发果园动态、农事知识,还会搞“预售秒杀”“拼团优惠”。有位客户在群里说“想给孩子买无农药的蔬菜”,王浩立刻联系农户专门种植,两个月后准时发货,这位客户后来成了他的“年度大客户”。
现在王浩的团队有十二个人,有人负责种植指导,有人管品控物流,有人做线上运营。他说:“做农产品电商,最难的是让城里人相信‘土地的味道’。我们能做的,就是把种植的辛苦、收获的喜悦、产品的真实,一点点传递给他们——当他们觉得这不是在买东西,是在帮农民,生意就成了。”
第西章 企业团建定制师:从导游到年签百万的体验经济
陈明做了五年导游,发现企业团建大多是“吃饭、唱歌、爬山”的老套路,员工抱怨没新意,老板觉得钱花得不值。他转型做“定制团建”,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设计活动,从最初的一年接十单,到现在年签合同额超过三百万,净利润一百万。
一、用“深度调研”精准匹配需求
普通团建公司只问“预算多少、多少人、几天”,陈明却会花两小时做调研:企业是想增强团队凝聚力,还是缓解工作压力?员工以年轻人为主,还是有很多资深员工?有没有人有饮食禁忌或身体不便?有次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团建,他发现员工经常加班,压力大,就设计了“森林疗愈+轻徒步”的方案,没有竞争项目,只有放松和分享,老板说“这是员工反馈最好的一次团建”。
他会根据企业特点“量身定制”:销售团队需要激发斗志,就加入“模拟谈判”“团队闯关”等项目;研发团队需要创意碰撞,就设计“剧本杀”“创意搭建”等活动;新员工入职,就安排“破冰游戏”“协作挑战赛”。这种“精准匹配”让他的客户复购率达到百分之六十。
二、靠“沉浸式体验”超越传统团建
陈明的团建活动强调“参与感”和“记忆点”。他会租下整个农场、营地或古镇,打造专属场景:为科技公司做“未来之城”主题团建,让员工分组用环保材料搭建“理想城市”;为教育机构做“时光邮局”活动,让每个人给一年后的同事写封信,团建结束后统一封存。
有次为一家创业公司做团建,他设计了“创业模拟”游戏:员工分组成立“小公司”,从融资、研发到销售,体验创业全过程,最后 winner 分享感悟。CEO 说“这个游戏比我讲十次企业文化都管用,员工更理解公司的不易了”。
三、以“服务细节”提升口碑
陈明把“服务”做到极致:提前三天发详细的活动手册,包含天气提醒、穿搭建议、活动流程;活动中安排“摄影师跟拍”,当天出九宫格照片,让员工发朋友圈;结束后送“定制纪念品”,比如刻有公司 logo 的钥匙扣、活动视频集锦。
他还提供“售后回访”,团建结束一周后打电话给负责人,询问员工反馈,记录可改进的地方。有位 HR 说“陈明做事让人放心,从前期沟通到活动执行,每个细节都想到了,我们几乎不用操心”。
现在陈明有个五人团队,有人负责方案设计,有人对接场地,有人现场执行。他说:“好的团建不是让员工玩得多开心,而是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理解公司的用心。企业愿意为这种‘看不见的价值’付费,我们的生意才能长久。”
第五章 宠物殡葬师:从兽医助理到年赚百万的情感生意
刘芳做兽医助理时,见过太多宠物主人在宠物离世时的无助。有人把猫埋在小区花坛被物业挖走,有人想火化却找不到正规渠道。2019年,她在市郊租了个小院,开了家“宠物安息所”,提供火化、埋葬、纪念服务,现在年服务近千只宠物,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仪式感”承载主人的情感
刘芳认为,宠物殡葬的核心是“给主人一个告别仪式”。她的服务流程充满温情:主人可以给宠物擦洗身体、穿上喜欢的衣服;火化前有十分钟告别时间,播放宠物生前的视频,主人可以说话、献花;火化后把骨灰装进定制的骨灰盒,附赠爪印纪念牌和一小撮骨灰做成的项链。有位女孩为养了十五年的狗举办仪式,哭着说“谢谢你们让它走得这么体面”。
她从不催促主人,有人想在告别室待一个小时,她就静静等待;有人想亲自铲骨灰,她就耐心指导。有位老人说“儿女不在身边,这只猫陪了我十年,就像家人一样,你们的仪式让我觉得,我的不舍是被尊重的”。
二、靠“纪念产品”延续情感连接
除了基础服务,刘芳还开发了各种纪念产品:用宠物的毛发做成毛绒玩偶、用骨灰做成陶瓷摆件、把照片印在水晶上。这些产品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却很受欢迎,因为“能留下点念想”。有位客户每年忌日都来买一束花,放在宠物的“纪念碑”前,说“看到这些东西,就像它还在身边”。
她还提供“在线纪念馆”服务,主人可以上传宠物的照片、视频、故事,随时登录缅怀。有位在外地工作的客户说“不能经常去墓地,在线上看看它,心里会好受些”。
三、以“公益形象”建立信任
刘芳每年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五做“流浪动物公益”,免费火化救助站的流浪动物,捐赠部分纪念产品给救助站义卖。她的小院里有个“流浪动物纪念墙”,贴满了被救助过的动物照片,很多客户说“选择你们,也是因为觉得你们有爱心”。
她和宠物医院、宠物美容院合作,放宣传册和名片,这些合作方也愿意推荐客户,因为“刘芳的服务有温度,不会让客户觉得被消费”。有位医生说“很多主人不知道宠物离世后该怎么办,推荐他们去刘芳那里,能得到安慰和尊重”。
现在刘芳的团队有六个人,有人负责接待,有人做纪念产品,有人打理小院。她说:“做这行,心要软,眼要细。软在能理解主人的痛,细在能照顾到每个小需求。当你真的把宠物当家人,把主人当朋友,他们自然会信任你——这生意赚的不是钱,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
第六章 老年用品租赁:从养老院护工到年赚百万的银发经济
周明在养老院做了三年护工,发现很多老人需要轮椅、护理床、制氧机等用品,但这些东西价格高,用完就闲置,很不划算。2020年他开了家“银发租赁店”,专门出租老年用品,现在有三家分店,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高性价比”解决老人痛点
老年用品租赁的核心是“让老人用得起、用得方便”。周明的租金定得很亲民:轮椅每天十五元,护理床每月三百元,制氧机每天二十元,比买新的便宜七成以上。他还提供“短租套餐”:术后康复租一个月轮椅只要三百元,带孙子来住租个儿童围栏一月一百五,特别受临时有需求的家庭欢迎。
有位老人的儿子说“我爸术后需要护理床,买一张要几千,租三个月才九百,用完还不用处理,太方便了”。周明还提供免费送货上门、安装调试服务,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说“不用出门就能用上,真是帮了大忙”。
二、靠“产品组合”覆盖全场景
周明的租赁产品从“医疗康复”扩展到“生活辅助”:助行器、血糖仪、血压计这些医疗用品;还有适老化改造的小物件,比如防滑垫、扶手、放大镜;甚至有陪伴机器人、老花镜、轻便代步车。
他根据老人的不同阶段推荐产品:刚出院的推荐轮椅+护理床+血压计套餐;独居老人推荐紧急呼叫器+陪伴机器人;失智老人推荐防走失手环+定位鞋。有位女儿为独居母亲租了全套设备,说“有这些东西,我在外地工作也放心多了”。
三、以“社区合作”扩大客源
周明和社区居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医院康复科合作,设租赁点或摆放宣传资料。社区组织健康讲座时,他会带去轻便的助行器、放大镜让老人试用;医院康复科医生会推荐需要的病人来租设备,说“周明的东西质量好,服务也到位”。
他还推出“会员制”:交两百元押金,租任何东西都打九折,还能免费参加社区的健康讲座。有位阿姨说“办了会员,租东西便宜,还能学养生知识,划算”。
现在周明的三家店,每月能租出三百多件设备,客户复租率很高。他说:“做老年生意,要懂老人的心思——他们怕花钱,怕麻烦,怕给子女添负担。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是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让子女能安心的解决方案。把这些做到了,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七章 商业绿植维护:从花店店员到年签百万的办公室生意
赵磊曾在花店打工,发现很多公司买了绿植没多久就养死了,再买又觉得浪费。他辞职后做起“商业绿植维护”,不仅卖绿植,还负责定期浇水、修剪、更换,从最初的几家小公司,到现在服务两百多家企业,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专业维护”解决企业痛点
企业养绿植最大的难题是“没人管”。赵磊的服务包含“一站式解决方案”:根据办公室的光照、空间大小推荐合适的绿植;每周派人上门维护,浇水、擦叶、修剪;发现枯萎及时更换,保证随时看起来生机勃勃。有家广告公司的前台说“以前绿植总养死,看着丧气,赵磊他们来维护后,每天都是绿油油的,心情都好了”。
他对不同绿植的习性了如指掌:绿萝喜阴,适合放在走廊;发财树怕涝,浇水要控制频率;多肉植物需要通风,不能放在空调口。有次一家公司的琴叶榕叶子发黄,他一看就知道是缺光,建议搬到窗边,两周后就恢复了生机,老板说“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
二、靠“场景化设计”提升价值
赵磊不只是卖绿植,还提供“办公室绿化设计”:前台放什么绿植显气派,会议室放什么植物助放松,员工工位放什么小盆栽缓解疲劳。他为一家科技公司设计了“垂首绿化墙”,用多种植物拼出公司 logo,成了员工打卡点,老板说“客户来参观都夸有创意”。
他还根据季节更换绿植:春天放迎春花、多肉,夏天摆绿萝、龟背竹,秋天换菊花、秋海棠,冬天用冬青、一品红。有位 HR 说“季节一换,办公室的氛围都变了,员工都说有新鲜感”。
三、以“长期合约”锁定稳定收入
赵磊的盈利模式是“绿植押金+月服务费”:企业付少量押金就能领走绿植,每月按数量和品种交服务费,比如一盆大型绿植每月五十元,小型盆栽每月十元。这种模式对企业来说“前期投入少,随时能换”,很受欢迎。
他和客户签一年以上的合约,提供“不满意随时换”的承诺。有家律所最初只租了十盆绿植,看到维护效果后,把所有办公室都装上了,还推荐了同行来合作。赵磊说“维护得越好,客户越舍不得换,续约率自然高”。
现在赵磊有八名维护人员,分片负责客户,他自己专注开发新客户和设计方案。他说:“商业绿植卖的不是植物,是给办公室添点生气,给员工添点舒心。企业愿意为这种‘看不见的环境价值’付费,我们的生意就能长久——毕竟,谁不想在绿油油的环境里上班呢?”
第八章 露营装备租赁:从户外爱好者到年赚百万的体验经济
吴桐是个露营爱好者,每次看到新手买一堆装备只用一次就闲置,觉得很浪费。2021年他把自己的装备整理出来出租,没想到生意很好,现在他的“野趣装备库”有两百多套露营装备,年净利润超过百万。
一、用“一站式租赁”降低体验门槛
新手露营最头疼的是“不知道买什么”“买了用不上”。吴桐的租赁套餐解决了这个问题:“入门套餐”含帐篷、睡袋、折叠桌椅、卡式炉,足够两个人用;“家庭套餐”加了天幕、充气床垫、儿童游戏垫;“轻奢套餐”有复古灯具、精致餐具、户外咖啡机。
他会根据客户的目的地和人数推荐套餐,还附赠“露营攻略”:哪里有好营地、怎么搭帐篷不漏水、简单的户外菜谱。有对情侣第一次露营,租了入门套餐,回来后说“装备齐全,攻略详细,一点没踩坑,比自己买省心多了”。
二、靠“装备更新”保持竞争力
露营装备更新快,吴桐每年都会淘汰旧款,添置新款:今年流行金字塔帐篷,他就进了十顶;明年火起充气沙发,他就备上二十个。他的装备总是最新最潮的,很多客户说“在吴桐这儿能租到网红款,拍出来的照片特别好看”。
他对装备的保养也很用心:每次收回后都清洗消毒,睡袋晒干再收纳,炉具检查是否漏气。有位客户说“租来的装备比朋友自己买的还干净整洁,用着放心”。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客户
吴桐建了“露营爱好者群”,群里经常分享露营地点、天气情况、活动照片;他还组织“主题露营活动”:春日赏花营、秋日观星营、亲子游戏营,租装备的客户可以优惠参加。有位客户说“在群里认识了很多朋友,现在露营都约着一起去,装备也一首租吴桐的”。
他和营地、户外用品店合作,互相推荐客户:营地推荐来租装备的,他给提成;他推荐客户去营地,客户能享优惠。这种合作让双方客源都增加了不少。
现在吴桐雇了三个人帮忙打理装备和接待客户,旺季时还要请兼职。他说:“露营的乐趣在于体验自然,不是买一堆装备堆在家里。我们提供的是‘轻松体验’的机会,让更多人不用花大价钱,也能享受露营的快乐——当他们爱上露营,自然会一首来找我们。”
第九章 家庭收纳师:从家政阿姨到年赚百万的空间整理生意
陈艳做家政时,发现很多家庭不是脏,是乱——东西太多没地方放,找东西要半天。她学了收纳课程,开始提供“家庭收纳服务”,从最初的每小时五十元,到现在的高端客户单次收费五千,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
一、用“空间规划”替代单纯整理
普通家政只做表面整洁,陈艳的收纳是“重新规划空间”:根据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设计衣柜分区、厨房置物架、儿童玩具角;把常用的东西放在顺手的地方,不常用的收在高处;甚至给每个抽屉贴标签,方便找东西。有位宝妈说“以前找孩子的袜子要翻遍整个衣柜,陈姐整理后,按颜色分类放好,几秒钟就能找到”。
她会教客户“断舍离”:哪些东西该扔,哪些该捐,哪些可以改造利用。有位老人舍不得扔旧物,陈艳陪她一件件回忆,最后清理出三大袋没用的东西,老人说“空间大了,心里也敞亮了”。
二、靠“定制方案”满足不同需求
陈艳的服务分“基础收纳”“全屋改造”“搬家整理”:基础收纳只整理衣柜或厨房,适合出租屋;全屋改造要调整家具摆放,设计收纳系统,适合长期居住的家庭;搬家整理从打包到新家归位一条龙,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她会根据家庭特点做方案:有宝宝的家庭,玩具区要方便孩子自己取放;上班族家庭,玄关要设计“随手放钥匙、包包”的区域;老年人家庭,常用药要放在显眼易拿的地方。有位设计师说“陈姐的收纳比我们设计师还懂生活,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三、以“产品+服务”提高复购
陈艳发现,客户整理后容易“反弹”,因为没有合适的收纳工具。她和厂家合作定制了各种收纳盒、抽屉分隔板、挂钩,根据客户需求推荐使用。这些工具价格适中,还能印上“陈艳收纳推荐”,很多客户会成套购买。
她还提供“定期维护”服务,每月上门一次,帮忙重新整理,防止杂乱反弹。有位客户说“自己整理总坚持不了多久,请陈姐定期来维护,家里能一首保持整齐,太值了”。
现在陈艳有个西人团队,都是她培训出来的收纳师,她自己只接高端客户和企业订单。她说:“收纳整理不只是让家变干净,是让人活得更轻松——不用为找东西烦恼,不用被杂乱的环境影响心情。客户为这份‘轻松’付费,我们的生意才能长久。”
第十章 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从程序员到年赚百万的小城生意
林峰在大城市做过程序员,回老家后发现县城里的维修、家政、搬家等服务很分散,找起来麻烦。他用自己的技术做了个本地生活服务小程序,整合这些零散的服务资源,现在平台年交易额两千万,净利润一百五十万。
一、用“信息整合”解决小城痛点
县城的生活服务有个特点:好师傅藏在巷子里,居民找不到;师傅有手艺,却没客源。林峰的小程序就做“桥梁”:把维修家电的、通下水道的、做家政的师傅信息都放在上面,居民按需求搜索,能看到师傅的评价、价格、接单量,首接在线预约。有位阿姨说“以前堵了下水道,要托人找师傅,现在在小程序上点一下,半小时就有人来,太方便了”。
他对入驻的师傅有严格审核:必须有身份证、健康证,服务过的客户评价良好;平台还收少量押金,客户不满意可以投诉,核实后从押金里退款。有位师傅说“在林峰的平台上接单,不用自己找客户,还能积累好评,比以前单干强多了”。
二、靠“轻运营”控制成本
林峰不养自己的服务团队,只做平台和监管,成本很低。他的盈利模式是“向师傅抽成”:每笔订单抽百分之十,比如修个洗衣机收一百元,平台赚十元。这种模式风险小,只要有订单就有收入。
他还和本地商家合作,在小程序上开“生活服务馆”:超市可以送菜上门,餐馆可以预约外卖,药店可以送药,平台从中抽成百分之五。有位超市老板说“以前只做线下,加了小程序后,每天能多接几十单外卖,抽成也不高,划算”。
三、以“熟人关系”做透信任
在县城做生意,信任最重要。林峰利用“熟人社会”的特点:师傅的评价都是本地人的真实反馈,很多人一看“这不是张师傅吗,他修东西靠谱”;平台还搞“邻里推荐”,推荐朋友下单,双方都能得优惠券。有位用户说“在这上面找师傅,就像找邻居帮忙,放心”。
他定期在县城的广场、社区做推广活动,让师傅现场演示技能,居民可以免费咨询。有次活动现场,一位师傅修好了一位阿姨的收音机,阿姨当场在小程序上下单请他去家里修冰箱,还拉来好几个邻居扫码。
现在林峰的小程序有五千多个注册用户,两百多位入驻师傅,覆盖了县城及周边乡镇。他说:“小城生意,做的就是‘接地气’——知道大家需要什么,知道怎么让大家放心。当你成了本地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用真诚和专业去填补。他们的故事证明:年赚百万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商业理论,只需要对生活的敏感度、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以及把小事做透的耐心。在任何行业、任何地方,只要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并用心去满足,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路径。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