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宠物服务站:从寄养到全链条服务的盈利升级
林峰曾在宠物医院做助理,发现小区里的宠物主人常为“出差时宠物没人管”发愁。他在自家车库开了间15平米的宠物寄养站,第一个月只接了3单,如今他的“宠伴家”己扩展到300平米,涵盖寄养、美容、训练、殡葬等服务,年净利润达120万。
一、用“场景化寄养”解决信任痛点
最初林峰的寄养站和别人一样,只是提供笼子和喂食,客户总担心宠物受委屈。他改成“家庭式寄养”:把车库隔成几个独立空间,铺着地毯,放着玩具,每天拍宠物吃饭、玩耍的视频发给主人。有位出差的客户说“看着我家狗在草坪上追球的视频,比自己玩得开心还踏实”。
他特别注重“细节关怀”:给怕孤单的宠物放轻音乐,给老年犬准备软食,甚至记住每只宠物的小名。有只叫“煤球”的猫应激反应严重,林峰连续三天半夜起来安抚,客户回来后看到煤球安稳的样子,当场办了年度寄养卡。这种“把别人的宠物当家人”的态度,让复购率高达80%。
二、靠“服务延伸”拓宽盈利边界
寄养利润有限,林峰观察到客户常带着宠物去几公里外做美容,便自学美容技术,添置设备,推出“寄养+美容”套餐。他剪毛不追求“标准化造型”,而是根据宠物性格调整:给活泼的狗做短毛方便活动,给胆小的猫留长毛保暖。有客户说“我家狗以前去美容总发抖,在这里居然能睡着”。
接着他又引入“行为训练”服务,针对乱尿、拆家等问题制定课程。有只边牧总咬家具,林峰用“正向引导法”训练两周就见效,主人不仅付了训练费,还把公司同事的宠物都介绍过来。现在寄养收入只占30%,美容和训练占比达60%,盈利结构更稳定。
三、以“会员体系”锁定长期客户
林峰设计了“宠伴卡”:充值2000元送寄养3天,积分可兑换驱虫、洗澡等服务,会员还能参加每月“宠物派对”。有位会员说“每次派对看到自家狗和别的宠物玩得开心,就觉得这钱花得值”。会员消费占比现己达70%,很多客户从宠物幼年期一首追随到老年。
他还和周边宠物店、兽医院合作,互相推荐客户,共享会员权益。有次会员的宠物半夜生病,他联系合作医院优先接诊,客户感动地说“关键时刻能指望上”。这种“互助网络”不仅提升了客户粘性,还降低了获客成本。
如今林峰雇了5个员工,每人负责一个服务模块,自己专注于客户沟通和服务品控。他说“做宠物生意,赚的是‘放心钱’——主人把最疼爱的宠物交给你,你得让他们觉得‘比自己照顾得还好’,这份信任就是最好的生意基础”。
第二章 山地特色菌菇电商:从产地首发到品牌化运营
赵琴在山区老家发现,村民种的野生菌菇品质极好,却因不懂销路烂在山里。她拿着手机拍菌菇生长的山林环境,发在朋友圈卖,第一年就帮村民卖掉500斤,现在她的“山珍集”年销菌菇10万斤,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年净利润超150万。
一、用“原产地溯源”建立品质信任
普通菌菇卖家只发产品图,赵琴却拍“从采摘到发货”的全过程:凌晨带村民上山采菌,展示沾着露水的新鲜菌菇;在村口的晾晒场拍自然风干的场景;包装时放一张“种植户卡片”,写着是谁种的、种了多少年。有位上海客户说“看着视频里的大山和朴实的村民,就觉得这菌菇肯定没打农药”。
她坚持“不分级混卖”,按大小、品相明码标价,甚至主动告诉客户“小个头的菌菇更入味”。有次发错了一批货,她不仅补发,还额外送了一斤,说“是我们的错,不能让你吃亏”,那位客户现在成了年采购超万元的批发商。
二、靠“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鲜菌菇保质期短,赵琴请农技专家指导,开发出菌菇干货、菌菇酱、菌菇粉等产品。她的菌菇酱不用添加剂,用当地菜籽油慢熬,装在陶罐里,很多客户说“拌面条比大牌酱料还香”。深加工产品利润比鲜品高50%,还解决了保鲜难题。
她根据不同场景设计包装:家庭装用密封袋,送礼用竹篮礼盒,甚至推出“菌菇食谱”手册,教客户怎么搭配做菜。有位妈妈说“跟着手册做菌菇汤,孩子居然主动吃蔬菜了”,这种“解决客户使用难题”的做法,让复购率提高到60%。
三、以“渠道多元化”扩大销量
除了微信朋友圈,赵琴入驻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参加各地农展会,甚至和火锅店、素食馆合作,成为专供商。她在展会上不只是卖产品,还播放村民种菌菇的纪录片,很多人看完就下单,说“想支持这些勤劳的山民”。
她建立“山珍会员群”,定期分享菌菇生长知识、采摘趣事,会员可提前预订新上市的品种。有位会员说“看着群里的菌菇从冒芽到成熟,像看着自己种的一样,上市了肯定要买”。现在线上线下销量各占一半,渠道分散降低了经营风险。
现在赵琴在县城建了加工车间和冷库,雇了30多个村民,其中10个负责电商运营,20个负责采摘加工。她说“做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出去,是让好东西被看见,让种地人有尊严。村民收入高了,种得更用心,我的货源就更好,这是个良性循环”。
第三章 中医体质调理馆:从单一针灸到个性化康养方案
退休中医王仲礼发现,现代人的亚健康问题多与体质有关,却很少有机构能针对性调理。他在社区开了间“体质调理馆”,不推销保健品,只靠“望闻问切”制定调理方案,如今馆里年接待客户8000人次,年净利润180万,很多客户从“调理身体”变成“全家健康顾问”。
一、用“体质辨证”打造专业壁垒
普通养生馆千人一方,王仲礼却坚持“一人一方”:先给客户做详细体质检测,分阴虚、阳虚、痰湿等类型,再结合生活习惯制定方案。有位长期失眠的白领,在别处针灸多次无效,王仲礼发现她是“肝郁化火”,不仅针灸,还教她“睡前揉太冲穴”,配合玫瑰花茶调理,一个月就见效。
他从不承诺“包治百病”,只说“我们帮你调体质,体质好了,很多问题自然会改善”。有位客户想调理高血压,他说“中药能辅助降压,但不能停西药,我们一起慢慢调”,这种实事求是让客户更信任,老客户带新客户的比例达50%。
二、靠“生活化指导”提升调理效果
王仲礼的调理不止于馆内,更注重“居家养护”:教痰湿体质的人煮茯苓粥,教气虚体质的人练八段锦,甚至提醒客户“空调别开太低,露脐装少穿”。他写了本《体质养护手册》,免费送给客户,里面全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有位宝妈产后体虚,王仲礼不仅开了药膳方,还教她“产后修复操”,让家人帮忙按穴位。三个月后宝妈气色变好,特意送了面锦旗,说“比月子中心的套餐管用多了”。这种“把调理融入生活”的理念,让客户粘性远超普通养生馆。
三、以“家庭会员”扩大服务半径
王仲礼推出“家庭康养卡”:3000元可全家3人使用,包含6次体质检测和12次调理服务,还能参加每月健康讲座。有位客户带父母来调理,说“以前带老人去医院排队太麻烦,这里离家近,王医生还耐心,老人愿意来”。
他和社区医院合作,互相转诊:医院解决不了的亚健康问题转给他,他调理不了的重症转回医院,这种“互补合作”既保证了客户安全,又带来了稳定客源。有位社区医生说“王医生的体质调理能帮我们分流很多轻症患者,患者也满意”。
现在馆里有5位中医和10位理疗师,王仲礼每天只看10个新客户,其余时间带团队研究案例。他说“做中医调理,心要静,眼要准,嘴要实——静得下心研究体质,看得准问题根源,说得实不夸大效果。客户觉得你靠谱,自然会把健康交给你”。
第西章 职场人自习空间:从付费自习到成长社群运营
李想考研时,觉得家里太吵、图书馆抢座难,便在写字楼租了个小房间做自习室,按小时收费。后来发现职场人也需要安静的办公空间,他把自习室改造成“职场自习空间”,提供办公、学习、交流的场地,如今有3家分店,年净利润130万,会员多是程序员、设计师、自由职业者。
一、用“场景化分区”满足多元需求
普通自习室只有单一座位,李想却分了“专注区”(静音,配独立隔间)、“协作区”(可小声讨论,配白板)、“休闲区”(可接电话、吃简餐),甚至有“冥想室”(配瑜伽垫和白噪音机)。有位程序员说“写代码时去专注区,和客户开会去协作区,累了去冥想室躺会儿,一天都不用挪地方”。
他注重“细节体验”:桌椅高度可调节,台灯能调亮度,每个座位配插座和USB接口,甚至免费提供薄荷糖和眼药水。有位自由撰稿人说“在这里待一天比家里效率高3倍,花点钱买环境太值了”。这种“比家里舒服,比公司自由”的定位,让客户留存率达70%。
二、靠“成长服务”提升会员价值
李想发现,职场人不只是需要空间,更需要交流和成长,于是每周组织“技能分享会”:请会员讲Python、短视频剪辑、职场沟通等,参与者免费,非会员收20元。有位设计师通过分享接单,说“在这里不仅能办公,还能接活,太值了”。
他推出“年度成长会员”:6000元含全年空间使用权,送12次一对一职业咨询(请资深HR和行业专家),还能优先参加分享会。有位想转行的运营说“咨询后理清了方向,现在己经成功跳槽,会员费早就赚回来了”。这种“空间+成长”的模式,让客单价提高3倍。
三、以“资源对接”激活社群活力
李想建了会员群,标注每个人的技能和需求,帮大家对接资源:设计师找程序员合作项目,文案找主播合作短视频,甚至有会员在这里找到了合伙人。他说“我不只是出租空间,是搭建一个职场人的互助圈”。
他和周边的咖啡馆、打印店、快餐店合作,会员消费可打折,合作方则在店里放自习空间的宣传单。有次会员加班到深夜,他联系合作的快餐店送夜宵,说“不能让努力的人饿肚子”,这件事让很多会员觉得“这里像个温暖的大家庭”。
现在李想的三家店,会员超2000人,除了空间租金,分享会门票、职业咨询、资源对接佣金等收入占比达40%。他说“职场人需要的不只是一张桌子,是一个能让他们专注、成长、连接的地方。我们做好这个‘场’,赚钱只是结果,不是目的”。
第五章 儿童木艺工坊:从手工体验到创造力培养
幼教老师陈玥发现,现在的孩子缺少动手机会,便利用周末在公园摆摊教孩子做木艺小物件,每次收30元。后来租了间80平米的工坊,教孩子做木勺、小书架等,如今“小木匠工坊”有2家分店,年净利润150万,很多家长说“孩子在这里学会了专注和耐心”。
一、用“适龄化设计”降低体验门槛
普通手工课难度固定,陈玥却按年龄分课程:3-4岁做木珠串、小书签(用安全工具),5-6岁做木勺、存钱罐,7岁以上做小书架、玩具车。她把工具也做了改良:圆头锯、塑料锤,既安全又能让孩子体验真实操作。有位妈妈说“我家3岁孩子居然能独立做完木珠串,太惊喜了”。
她特别注重“过程比结果重要”,孩子做的木勺歪歪扭扭也没关系,她说“这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有个男孩做木勺时总出错,哭着不想做,陈玥陪他一点点改,最后做好时男孩说“原来我能行”,这种“抗挫折教育”让很多家长感动。
二、靠“主题课程”提升复购率
陈玥按季节和节日设计主题课:春天做“播种盒”(种小植物),秋天做“落叶相框”,圣诞节做“木艺圣诞树”。她还推出“木工成长课”:12节课,从认识工具到完成小家具,系统培养能力,价格比单次课优惠20%,70%的家长都会续报。
有位爸爸陪孩子上完“工具箱制作课”后,说“自己小时候做过弹弓,没想到现在能陪孩子一起做木工,这种亲子时光太珍贵了”。陈玥便加了“亲子木工课”,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作品,很多家庭成了“周末常客”。
三、以“作品延伸”拓宽盈利点
孩子的作品可以付费带回家,陈玥还提供“作品深加工”:给木勺刻字、给书架上漆,甚至把多个孩子的作品组合成“班级木艺墙”,卖给学校和幼儿园。有个幼儿园定制了20套“木艺区教具”,说“比塑料玩具耐用,还能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她在工坊里设了“木艺小卖部”,卖孩子做的小物件(钥匙扣、杯垫等),收入的30%给孩子当“零花钱”。有个女孩靠卖自己做的木艺挂件,攒够了买绘本的钱,说“原来劳动能赚钱”,这种“财商启蒙”成了吸引家长的又一亮点。
现在陈玥雇了8个老师,都有幼教或木工背景,她自己专注课程研发和家长沟通。她说“做儿童木艺,不只是教手艺,是让孩子在敲敲打打中学会专注、坚持和创造。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买单,而不只是‘玩’,这才是我们能长久的原因”。
第六章 旧物改造实验室:从闲置处理到生活美学再造
设计师林墨搬家时,舍不得扔掉陪伴多年的旧家具,便自己动手改造,发在网上后很多人问“能不能帮我改”。她辞职开了“时光再造”旧物改造工作室,帮客户改造旧家具、旧衣物,如今年接300单,还开了线上课程,年净利润120万,客户说“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像留住了回忆”。
一、用“情感化设计”赋予旧物温度
普通改造只注重外观,林墨却先听“旧物故事”:结婚时买的衣柜、奶奶织的毛衣、孩子穿小的校服,再根据故事设计改造方案。有位客户的旧皮箱是爷爷留下的,她改成带锁的收纳盒,内侧贴爷爷的照片,客户说“现在每天都能看到,像爷爷还在身边”。
她不追求“焕然一新”,而是保留旧物的“时光痕迹”:旧木桌的划痕不打磨,变成“时光印记”;旧毛衣的破洞织成小花,变成“独特装饰”。有件改好的旧牛仔裤,膝盖处补了块刺绣布,客户说“比新买的还喜欢,因为有我的故事”。
二、靠“全品类改造”覆盖生活场景
从大件家具到小件饰品,林墨都能改:旧书柜加几层隔板变成玄关柜,旧牛仔裤改成帆布包,旧窗帘改成桌布和抱枕套,甚至旧自行车轮改成吊灯。有位客户把整个家的旧物都拿来改造,说“全屋都是有故事的东西,住着特别踏实”。
她推出“改造套餐”:3000元改3件家具+5件衣物,比单次改优惠,还送一次家庭旧物整理指导。有位妈妈说“整理后发现家里好多能改的东西,不仅省了钱,还学会了珍惜物品”,套餐客户占比达60%。
三、以“技能传递”扩大影响边界
林墨发现很多人想自己改造却不会,便开了“旧物改造课”:线上课教基础针法、木工技巧,99元;线下课手把手教做旧衣改造、小家具翻新,399元/天。有位学员说“跟着课改了孩子的旧T恤,现在孩子每天都穿,特别有成就感”。
她还和社区、学校合作,开展“旧物改造工作坊”,教居民和学生变废为宝,既做了公益,又宣传了工作室。有个社区把改造后的旧物做成“社区记忆展”,吸引了很多媒体报道,说“这是最温暖的环保”。
现在林墨的工作室有6个设计师,接高端定制单,也做大众改造,线上课程学员超5000人。她说“旧物改造不是简单的‘变好看’,是让物品和人的情感重新连接。当客户说‘谢谢你让它陪我更久’,我就知道这生意的意义不止于赚钱”。
第七章 地方特色小吃工坊:从摆摊到标准化连锁
下岗工人张桂芳,带着母亲传的“秘制辣椒油”配方,在菜市场摆摊卖凉拌菜,每天能赚200元。她发现很多人想学这门手艺,便开了“桂芳小吃工坊”,既卖凉拌菜,又教技术,如今有5家连锁店,年净利润200万,学员开的店超100家。
一、用“味觉记忆”打造产品壁垒
普通凉拌菜味道单一,张桂芳的秘诀在辣椒油:用20多种香料熬制,分微辣、中辣、特辣,还能根据地域调整(北方加麻,南方减油)。有位顾客说“吃一次就忘不了,搬家后特意打车来买”,很多人从“顾客”变成“学员”,说“想把这味道带回家乡”。
她坚持“食材当天新鲜”:每天凌晨去市场挑菜,当天卖不完的全部免费送,绝不留到第二天。有次下雨,菜没卖完,她冒雨送给环卫工人,说“不能砸了招牌”,这件事被拍下来发网上,很多人专程来买,说“支持实在人”。
二、靠“技术输出”扩大盈利规模
光卖凉拌菜赚的是辛苦钱,张桂芳开始教技术:7天课程,从选料到熬辣椒油、拌菜技巧,包教包会,学费5000元,还送配方。她的教学不藏私,连“怎么切菜更入味”“怎么控制成本”都教,有位学员说“张姐把看家本事都教了,比亲姐妹还实在”。
学员开店后,她还提供“后续支持”:帮忙选址、设计菜单、甚至推荐调料供应商,只收少量服务费。有位学员在县城开店,月赚2万,说“没有张姐的指导,我肯定做不起来”。现在技术输出收入占比达40%,比卖菜还高。
三、以“连锁加盟”实现品牌扩张
张桂芳的5家连锁店,3家是自己开的,2家是学员加盟的,她制定了严格的加盟标准:必须学完技术、认同“新鲜食材”理念、接受统一配送调料(保证味道一致),加盟费3万元,每年收5%管理费。
她的加盟不搞“圈钱”,而是“扶上马送一程”:派师傅驻店指导1个月,每月抽查食材新鲜度,发现用隔夜菜立刻终止合作。有位加盟商说“虽然管得严,但保证了口碑,现在回头客越来越多”。
现在张桂芳的儿子也加入进来,负责连锁运营和线上推广,她自己每天还在总店盯品质。她说“做小吃生意,味道是根,实在是本——味道好才能留住人,实在才能走得远。我教徒弟、搞加盟,都是想让这门手艺活下去,让更多人靠实在本事赚钱”。
第八章 居家养老照护团队:从个人陪护到标准化服务
护工出身的刘艳,发现很多老人不愿去养老院,却找不到靠谱的居家照护。她组织5个有经验的护工,成立“暖心照护”团队,提供上门护理、健康监测、陪伴等服务,如今团队有50人,服务200多位老人,年净利润160万,老人说“比子女照顾得还周到”。
一、用“个性化照护”解决老人痛点
普通护工按流程做事,刘艳的团队却给每位老人做“照护档案”:记录饮食习惯(比如有位老人不吃葱蒜)、作息时间(谁要午睡2小时)、健康状况(谁要按时测血糖)、甚至小脾气(谁不开心时要听戏)。有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只认团队里的李姐,说“她知道我想吃啥”。
她们注重“尊严照护”:帮老人洗澡时拉窗帘、换衣服时先盖后脱、喂饭时不催不赶。有位瘫痪老人说“以前护工总嫌我麻烦,这里的姑娘把我当亲人”,很多老人主动给子女打电话说“就用这个团队”。
二、靠“全链条服务”提升价值
除了基础照护,刘艳还增加了“健康管理”:每周请医生上门巡诊,每月组织体检;“生活协助”:帮老人买菜、交水电费、取药;“精神陪伴”:陪聊天、读报、做手工。有位独居老人说“她们不光照顾我身体,还陪我说话,日子不孤单了”。
她推出“月套餐”:4000元含200小时基础照护+4次医生巡诊+1次体检,比单次请护工便宜20%,还省心。很多子女说“以前找护工换了十几个,现在这个团队稳定又专业,我们能安心上班了”,套餐客户占比达80%。
三、以“规范管理”赢得信任
刘艳对护工要求极严:持证上岗、每月培训、客户评价和工资挂钩,发现虐待老人立刻开除,永不录用。她还安装了“服务记录仪”(经老人同意),记录服务过程,让子女放心。有位子女说“能看到妈妈被照顾的样子,比听护工说更踏实”。
她和社区、医院合作:社区推荐需要照护的老人,医院提供医疗支持,团队则给社区老人做免费健康讲座。有次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团队护工按培训流程急救,为医院抢救争取了时间,老人子女送来锦旗说“救命之恩”。
现在刘艳的团队有专职护工30人,兼职20人,服务覆盖10个社区。她说“做养老照护,心要善,手要巧,眼要细——善在有爱心,巧在会护理,细在懂老人。老人和子女信你了,这生意就做活了,赚钱是其次,能让老人有尊严地过日子,比啥都强”。
第九章 非遗布艺工作室:从传统手艺到现代生活美学
布艺非遗传承人吴秀兰,发现祖辈传的“盘扣”“刺绣”手艺快失传了,便在古镇开了间工作室,教游客做布艺小物件。后来她把传统布艺融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秀兰布艺”年销售额300万,带动30位农村妇女就业,年净利润180万。
一、用“现代设计”让非遗活起来
普通非遗产品多是摆件,吴秀兰却让布艺走进日常生活:把盘扣用到衬衫、风衣上,把刺绣做在靠垫、桌旗上,甚至和设计师合作推出“非遗元素婚纱”。有位新娘说“婚纱上的刺绣是吴阿姨带着绣娘做的,既有传统味,又不土气,太独特了”。
她坚持“手工制作”,但不排斥现代工具:用缝纫机做基础,手绣做装饰,既保证品质,又提高效率。有个抱枕,机器缝轮廓,手工绣花纹,价格比纯手工低,年轻人也买得起,说“终于能把非遗用在生活里了”。
二、靠“体验+销售”双线盈利
工作室既卖成品,又开体验课:30元学做盘扣书签,100元学做刺绣杯垫,很多游客说“亲手做的非遗物件,比买的有意义”。体验课不仅带来收入,还成了“活广告”,很多人体验后会买更贵的成品。
她推出“布艺会员”:2000元可学10次进阶课,送一套手工工具,还能定制专属布艺品。有位会员说“跟着吴阿姨学了半年,现在能给自己的衣服绣花纹了,太有成就感了”,会员复购率达70%。
三、以“乡村工坊”扩大生产
吴秀兰在老家农村建了“布艺工坊”,培训农村妇女做基础加工,按件计费,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有位宝妈说“以前在家带孩子没收入,现在做布艺每月能赚3000元,花自己的钱硬气”。
她把工坊变成“非遗研学基地”,接待学校、企业参观,学生可以体验布艺制作,企业可以定制员工福利。有个企业订了500个刺绣钥匙扣当年会礼品,说“既有文化味,又支持了非遗,员工很喜欢”。
现在吴秀兰的女儿负责线上销售和设计,她自己专注手艺传承和培训,产品卖到了10多个国家。她说“做非遗生意,不是靠‘老古董’赚钱,是让传统手艺跟上时代,能被年轻人喜欢,能让手艺人有饭吃。看着那些农村妇女靠手艺赚钱笑的样子,我就觉得这事儿干对了”。
第十章 户外露营装备租赁:从单品出租到一站式露营解决方案
户外爱好者周凯,发现很多人想露营却买不起装备(一套下来要上万),便买了10套露营装备出租,每天每套收100元。后来他增加了营地规划、食材配送等服务,“凯哥露营”年服务5000人次,年净利润150万,客户说“花小钱就能享受高品质露营”。
一、用“分级租赁”降低体验门槛
普通租赁只按套收费,周凯却分“基础套餐”(帐篷、睡袋、防潮垫,适合新手)、“精致套餐”(加天幕、折叠桌椅、氛围灯,适合家庭)、“豪华套餐”(再加烤炉、咖啡机、充气沙发,适合朋友聚会),价格从200元/天到800元/天不等。
他的装备都是中高端品牌,定期清洗消毒,有次客户还回来的睡袋沾了泥,他说“没事,我们会专业清洗”,客户感动地说“比自己的装备还爱惜”。这种“放心租”的服务,让回头客占比达60%。
二、靠“附加服务”提升客单价
周凯发现客户露营最头疼“去哪玩”“吃什么”,便和周边10个营地合作,提供“装备+营地”打包价,比单租装备贵30%,但省心。他还和农场合作,提供“新鲜食材配送”:现摘蔬菜、腌制好的烤肉,客户说“拎包就能露营,太方便了”。
他推出“露营管家”服务:付200元,会有专业人员帮忙搭帐篷、规划活动,适合“手残党”。有群年轻人说“管家帮我们搭好帐篷,还教我们烤棉花糖,体验感拉满”,这项服务推出后,客单价提高了40%。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复购
周凯建了“露营爱好者群”,分享露营攻略、天气预警,组织“主题露营活动”:“星空露营”带天文望远镜,“亲子露营”有手工游戏,“音乐露营”请民谣歌手。有位群友说“跟着凯哥玩露营,认识了很多朋友,每周都盼着活动”。
他的会员制很简单:充值1000元送200元,积分可兑换装备清洗、小零食等,会员还能优先预订热门装备。有位会员一年露营12次,说“算下来比买装备省了好几万,还能换着用不同装备”。
现在周凯有2个仓库,500多件装备,雇了8个员工负责清洗、配送、活动组织。他说“做露营租赁,不是简单地出租东西,是帮大家降低接触自然的门槛。看着客户在草地上笑、在星空下聊,就觉得这生意挺有意义的,赚钱是顺便的事”。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商业计划,只是把“身边的需求”做到了极致:有人解决宠物主人的焦虑,有人帮农民卖掉好东西,有人让老人活得有尊严,有人让非遗手艺走进生活。他们的共同点是:尊重需求、打磨细节、守住本心。年赚百万的密码,从来不在宏大的构想里,而在“把一件事做透,让客户愿意为价值买单”的坚持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