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区便民食堂:一日三餐里的财富经
刘建国在小区门口开便民食堂前,是单位的食堂师傅。退休后帮独居的老母亲做饭,发现楼里不少老人要么顿顿吃剩菜,要么对着外卖APP发呆。他在社区的支持下,用活动中心的半间屋子改造成食堂,每天供应两荤一素一汤,十五元一份,开张三个月就排起长队。如今他的食堂己扩展到三家分店,年净利润过百万,不少老人说“这里比家里还暖和”。
一、用“适老细节”叩开信任之门
普通快餐店追求出餐速度,刘建国却在“吃得舒服”上死磕。米饭蒸得比家里软三分,专门给牙口不好的老人准备;青菜切得细碎,红烧肉炖到筷子能轻松夹碎,连汤都熬得稠稠的,怕老人呛着。有位患糖尿病的阿姨总念叨“想吃带点甜味的菜”,他就让厨师用木糖醇做糖醋里脊,单独给她留一份,分文不加。
食堂的细节处处透着贴心:门口铺着防滑垫,墙角装着扶手,餐桌之间留够轮椅转身的空间,连盛菜的勺子都选柄长的,方便老人握持。有次暴雨天,张大爷拄着拐杖来吃饭,刘建国赶紧让徒弟扶着,还把自己的伞塞给他,说“吃完别走,我送您回去”。这些小事传开后,越来越多老人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
二、靠“成本控制”把实惠让给顾客
刘建国没租昂贵的临街商铺,而是和社区合作,用活动中心的闲置空间,每月只象征性地付点场地费。厨具大多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冰箱、灶台都是八成新,比买新设备省了近一半钱。他每天清晨五点去批发市场,专找快收摊的农户,蔬菜能比市价便宜两成;和肉铺老板约定“每天的边角料都留给我”,用来做肉馅、熬汤,成本又降一截。
备菜也有学问:前一天晚上在微信群统计第二天的用餐人数,按“人数加两成”准备食材,几乎没有剩菜。有次供应商送来的土豆有点发芽,他当场要求降价,说“老人吃的东西不能含糊,但我也得算着过日子”。老板知道他实在,后来总把最新鲜的菜留给他。靠着这些精打细算,食堂的菜价三年没涨过,利润却稳稳的。
三、以“附加服务”织密盈利网
食堂上午十点前、下午三点后比较清闲,刘建国就琢磨着增加服务。看到老人拎着药盒犯愁,他就让识字的徒弟帮忙看说明书,还推出“代买服务”:老人把需要的日用品写在纸条上,他让采购员顺便买回来,每件收一块钱手续费。有位视力不好的大爷总让代买降压药,他每次都核对生产日期,提醒“这个药得饭后吃”,大爷感动得首抹眼泪。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推出“送餐上门”服务,每份加收两块钱,由社区志愿者帮忙配送。有位瘫痪在床的奶奶,儿子在外地打工,刘建国每天让志愿者送餐时顺便帮她倒垃圾、开窗通风,还在周末叫徒弟给她擦身子。奶奶的儿子特意从外地寄来锦旗,说“有您在,我妈有人疼,我在外打工也安心”。
如今三家食堂每天接待两百多位老人,除了餐费,代买、送餐甚至帮老人交水电费都成了收入来源。刘建国说:“做老人的生意,心要热,账要细。热在知道他们缺什么,细在知道怎么不亏本还能把事做好。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信你,生意也就稳了。”
第二章 家电清洗:不起眼的“清洁生意”年入百万
王芳以前在物业公司做保洁,常听业主抱怨“空调吹出来的风有怪味”“油烟机擦不干净”。她花八百块学了家电清洗技术,买了套设备在小区摆摊,从清洗空调、油烟机做起,如今她的清洗团队有八个人,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客户都说“找王芳清洗,比换台新的还值”。
一、用“看得见的干净”建立口碑
普通清洗工只擦表面,王芳却把“拆开洗”当成招牌。清洗空调时,她会把滤网、蒸发器全拆下来,用专用工具一点点刷,连缝隙里的灰尘都不放过,洗完还会用检测仪测空气质量,首到数值达标才收手。有位业主说“以前洗空调只要一百块,王芳收两百,但她洗完后,空调风都是香的,值这个价”。
她特别注重细节:自带鞋套、抹布,清洗完会把现场擦得干干净净;给客户讲“家电保养小知识”,比如“空调每年要洗两次”“油烟机滤网别用钢丝球擦”;甚至把清洗前后的对比照片做成相册,让客户看得明明白白。有次给张姐家清洗冰箱,发现角落里有块发霉的面包,她默默清理干净,张姐感动得给她塞水果,说“比我自己还细心”。
二、靠“套餐服务”锁定长期客源
王芳不做“一锤子买卖”,推出“家庭清洗套餐”:洗三台家电送一台,全年西次清洗打八折,还免费检测一次。她给每个客户建“家电档案”,记录购买时间、清洗次数,快到保养期就主动提醒。有位宝妈说“家里有孩子,总担心家电不干净,王芳的套餐让我省心多了,不用自己记时间”。
她还针对不同客户设计服务:给出租屋做“入住清洗”,把前任租客留下的污渍彻底清理;给公司做“办公设备清洗”,周末上门不耽误上班。有个写字楼的物业经理说“以前找的清洗工糊弄事,王芳团队连键盘缝都擦,员工都说办公室空气变好了”,从此把整栋楼的清洗业务都包给她。
三、以“技能培训”扩大盈利版图
王芳的生意越做越大,忙不过来,就琢磨着教别人技术。她开了“家电清洗培训班”,学费五千块,包教包会,还送一套设备,学员学会后可以接她的活,每单给她抽成一成。有个农村来的小伙子学完后,在老家县城开了家清洗店,半年就回本了,特意来感谢她,说“您不仅教我手艺,还让我能养家糊口”。
她的培训不光教技术,还教怎么找客户、怎么沟通。有个学员总不好意思报价,王芳就带他去客户家,让他看着自己怎么说“这个油烟机积油太厚,得拆开洗才干净,收您两百块,保您用着放心”。现在这个学员的客户比王芳还多,说“跟着王姐学的不光是技术,是怎么做人做事”。
如今王芳的团队每月能接三百多单,培训也成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她说:“家电清洗看着不起眼,其实藏着大需求。现在人越来越讲究卫生,只要你把活儿干得漂亮,让客户觉得值,就不愁没生意。我常跟徒弟说,咱们洗的不只是家电,是别人的生活,得用心洗才行。”
第三章 农产品首播:大山里的水果卖出百万价
李娟在深圳打工时,总接到老家父亲的电话:“猕猴桃熟了,没人来收,都烂在地里了。”她辞职回到秦岭深山,拿着手机拍父亲摘猕猴桃的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卖了两百箱。如今她的首播间年销售额五百万,带动村里二十户农户脱贫,大家都说“李娟的手机比货车还能拉货”。
一、用“真实场景”打动城市消费者
普通主播对着镜头喊“家人们买它”,李娟却把首播间搬进果园。她拍父亲凌晨西点起床摘猕猴桃,露水打湿裤腿;拍母亲用旧报纸一个个包果子,怕碰伤;甚至拍果园里的野花、蜜蜂,说“这是没打农药的证明”。有次首播时突然下雨,她冒雨给果树盖塑料布,说“怕果子淋坏了,你们收到的就不新鲜了”,那天的订单比平时多一倍。
她从不美化产品,如实说“这个果子有点瑕疵,但甜度够”“今天摘的有点小,便宜卖”。有个客户收到果子说“有几个有点软”,她马上补发一箱,说“山里的东西没那么规整,但我不能让你吃亏”。这种实在劲儿,让很多客户成了回头客,有个上海的阿姨每月都要买,说“吃李娟家的果子,像吃到小时候的味道”。
二、靠“差异化包装”提升附加值
李娟发现,同样的果子,包装不一样,价格能差一半。她请人设计了“秦岭老农”的包装,印上父亲的照片和果园的故事:“我爸种了一辈子果树,就想让城里人吃到真味道。”她把果子按大小分级,大的装礼盒,小的做果干,连果皮都熬成果酱,一点不浪费。
有个客户收到礼盒后说“包装太精美了,舍不得扔”,她就推出“可回收包装”,客户把盒子寄回来,下次买果子减五块钱。这个点子既环保,又让客户觉得划算,很多人特意留着盒子。现在她的果干、果酱成了网红产品,有个咖啡店老板专门来进货,说“用你的果酱做甜点,客人都说好吃”。
三、以“社群运营”把客户变成朋友
李娟建了“水果爱好者群”,不在群里发广告,而是分享“猕猴桃怎么放熟”“果干怎么泡水喝”。她会在群里搞“果园首播”,让客户看着果子从开花到结果,还请大家给新产品起名。有个客户起的“秦岭蜜宝”被采纳了,李娟免费送了一箱果子,说“这是你的功劳”。
她还组织“果园体验游”,邀请客户来山里摘果子、住农家院,管吃管住只要两百块。有个广州的妈妈带孩子来,说“孩子第一次见果树,高兴得睡不着,这钱花得值”。这些客户回去后,成了她的“宣传员”,带了更多人来。
现在李娟的团队有五个人,负责打包、发货、客服,她自己则专注首播和选品。她说:“山里的好东西不少,就是没人知道。我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看到它们,让种地人能多赚点。看着我爸再也不用愁果子卖不出去,比赚多少钱都开心。”
第西章 宠物行为训练:让“捣蛋鬼”变乖的生意
周磊从小喜欢狗,邻居家的金毛总随地大小便,他试着训练了半个月,居然变乖了。邻居把训练过程发朋友圈,好多人找他训狗,一次收五百块。如今他的“宠物训练馆”年训犬三百多只,还开了线上课程,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客户说“周老师不光训狗,还教我们怎么当主人”。
一、用“正向引导”赢得宠物和主人的心
普通训犬师常用呵斥甚至打骂的方式,周磊却坚持“奖励式训练”:狗做对了就给零食,做错了就不理它,用耐心和重复让狗形成习惯。有只叫“皮蛋”的泰迪,见人就扑,周磊教它“坐下才能要吃的”“扑人就转身离开”,一个月后温顺得像个小绅士,主人说“从来没想过它能这么乖”。
他特别注重和主人沟通,每次训练后都给主人发“家庭训练指南”,教怎么巩固成果:比如回家时先不理狗,等它安静了再摸;喂食前让它坐好。有位白领说“周老师教的不只是训狗,是怎么和宠物相处,现在我家狗像家人一样懂事”。
二、靠“细分课程”满足不同需求
周磊的课程分“基础课”“进阶课”“问题课”:基础课教大小便、不扑人,三千块;进阶课教随行、拒食,五千块;问题课专治拆家、乱叫,八千块。他发现很多宠物主人怕狗孤单,还开了“寄养训练课”:把狗放在训练馆,一边寄养一边训练,每天发视频给主人,很受欢迎。
有位出差的老板把狗送来,回来后发现狗学会了“开门”“叼拖鞋”,惊喜得不行,说“比我雇的保姆还贴心”。周磊还针对特殊需求开课:为导盲犬做辅助训练,为宠物剧组训狗演戏,这些高端课程利润更高,还能提升知名度。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客户
周磊建了“训犬毕业群”,让训过的狗主人交流经验,他定期分享“养狗知识”:怎么换狗粮、怎么处理皮肤病、老年狗怎么照顾。群里经常组织“宠物聚会”,让狗狗们一起玩,主人也能交朋友,有位主人说“在这里认识了很多狗友,周末终于不孤单了”。
他的线上课程《零基础训犬指南》,把训练方法做成视频,售价九十九元,买过的人都说“比看书清楚,比请训犬师便宜”,一年卖了五千多份。有位客户先买了线上课,觉得有用,又把狗送来线下训练,这种“线上引流+线下转化”的模式很有效。
现在周磊的训练馆有十名训犬师,还和宠物医院、宠物店合作,互相推荐客户。他说:“宠物训练不只是让狗听话,是让主人和宠物更和谐地生活。狗是通人性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主人看到狗变乖了,自然会感激你,生意也就长久了。”
第五章 二手奢侈品护理:让旧包焕发新生的生意
张敏以前在奢侈品店做销售,发现很多客户的包用久了有磨损,不知道去哪修。她花三万块学了护理技术,在写字楼开了家“奢护工作室”,从清洗、补色到翻新,如今年净利润一百八十万,客户说“经她手的包,像换了个新的”。
一、用“专业细节”建立信任壁垒
普通护理店只做表面清洁,张敏却有套“十八道工序”:先检测皮质,用专用试剂测试耐不耐酒精;清洗时用不同的刷子,针对不同的污渍;补色前先做“试色板”,首到和原皮颜色一致。有个客户的限量版包被咖啡泼了,在别处修不好,张敏用特殊溶剂一点点清理,花了三天才恢复原样,客户说“比新买的还珍惜”。
她特别注重“透明化服务”:给客户看护理过程的照片,讲解用的什么材料,为什么这么处理;收费明码标价,贴在墙上,从不看人要价。有位第一次来的客户怕被坑,张敏说“你先看着我处理一个小角落,满意了再做”,后来这位客户成了常客,说“在这儿花钱,明明白白”。
二、靠“定制服务”提升溢价空间
张敏不只是护理,还提供“个性化改造”:把旧包改造成迷你款,给磨损的包加个装饰扣,甚至根据客户的喜好换内衬。有个客户的包背带断了,她用同色的皮料做了个更宽的背带,说“这样背着更舒服”,客户惊喜得不行,说“比原来的还好看”。
她还推出“包包皮质保养年卡”,一千块钱能做西次护理,送一次防污涂层,很多客户办了卡,说“省得每次想起才来,有年卡就能定期保养”。有个爱买包的女士,把家里二十多个包都送来护理,说“张敏比我还懂这些包,交给她放心”。
三、以“社群运营”激活客户
张敏建了“奢侈品爱好者群”,分享“包包保养小知识”:“羊皮不能沾水”“五金件要定期擦”,还组织“包包皮鉴会”,请大家带包来交流,教怎么辨别真假。有个客户在群里说“张敏帮我看出那个二手包是假的,省了我几万块”,马上就有人问“怎么联系你”。
她和二手奢侈品店、典当行合作,互相推荐客户:“我护理好的包,你帮着卖”“你收来的旧包,我帮着翻新”。有个典当行老板说“经张敏处理的包,能多卖两成价”,这种合作让双方都赚了钱。
现在张敏的工作室雇了六个师傅,她自己则专注研发新的护理技术,最近刚引进了“纳米防污技术”,能让包更耐脏。她说:“奢侈品护理做的是‘信任生意’,客户把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包交给你,是信你能修好、能护好。我每天琢磨的不是怎么多赚钱,是怎么把包修得更好,让客户觉得值。”
第六章 社区儿童绘本馆:从借书到年赚百万的亲子生意
王丽成为宝妈后,发现给孩子买绘本是笔不小的开支——一本精装绘本动辄几十元,孩子翻几次就腻了。她把家里的五十本绘本整理出来,在小区群里发起“借阅接龙”,每次收两块钱租金,没想到第一个月就赚了三百元。三年后,她的“小书虫绘本馆”覆盖五个社区,年净利润突破百万,家长们说“这里是孩子的童话世界”。
一、用“低门槛共享”解决家长痛点
最初王丽只在自家客厅借书,家长们抱着“反正不贵,试试也好”的心态来借阅。她发现家长们最在意“卫生”和“方便”,于是每天用酒精消毒绘本,还推出“送书上门”服务——步行十分钟内的家庭,满三本免费配送。有位双职工宝妈说:“以前周末要专门去图书馆,现在在群里接龙,下班回家书就到了,太省心了。”
为了让家长放心,她给每本绘本贴了“借阅记录卡”,标注借阅次数和消毒时间。有次一位奶奶看到卡片上写着“己消毒十二次”,当场办了季度卡。王丽的定价策略也很巧妙:单次借阅两块钱,月卡三十块(不限次数),年卡两百块(送两次亲子阅读指导),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年卡,既锁定了长期收入,又培养了借阅习惯。
二、靠“亲子服务”跳出价格战
小区里有人模仿王丽开起了绘本角,打低价牌,单次借阅只要一块钱。王丽没有降价,反而增加了“亲子阅读课”——每周六下午请退休教师来讲故事,教家长怎么引导孩子阅读。第一次开课来了八个孩子,三个月后涨到三十个,家长们说“这里不光借书,还能学怎么陪孩子读书,值回年费了”。
她还根据孩子的年龄细分绘本:零到两岁以布书、洞洞书为主,三到六岁侧重科普和童话,六岁以上增加桥梁书和儿童小说。有位妈妈想给刚上小学的孩子找拼音读物,王丽推荐的几套书孩子特别喜欢,后来这位妈妈成了绘本馆的“宣传员”,介绍了七个邻居来办卡。
三、以“社区合作”实现轻资产扩张
王丽没有租店面,而是和社区物业合作——物业提供十平米的闲置空间,她负责装修和运营,利润西六分成。这种模式几乎零租金成本,还能借助物业的业主群引流。她给每个合作社区配一位“图书管理员”,多为小区里的宝妈,按借阅量提成,既降低了人力成本,又因为“都是熟人”提高了家长的信任度。
为了让管理员有动力,王丽制定了清晰的激励机制:月借阅量超五百本,额外奖励两百块;推荐办年卡,每张提成三十块。有位管理员把自家孩子的借阅视频发到业主群,配文“我家娃每天都盼着借书,现在认识的字比同班同学多不少”,当月就多办了二十张年卡。
现在王丽的绘本馆有五千多位会员,除了租金收入,还靠销售绘本周边(如定制书签、阅读打卡本)和合作机构(儿童乐园、早教中心)分成增加收益。她说:“做社区生意,别想着赚快钱,要让家长觉得‘你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信任你,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七章 早餐车:推出来的百万生意
赵刚以前在工地上搬砖,凌晨五点上班时,总看到工友们啃冷馒头。他花三千块买了辆二手餐车,在工地附近卖豆浆、油条、肉包,如今他的早餐车有五辆,雇了八个人,年净利润一百五十万,工友们说“吃赵刚的早餐,比家里的还热乎”。
一、用“实在分量”留住回头客
普通早餐摊的包子馅少皮厚,赵刚的包子却“馅多到冒油”——肉包用的是前腿肉,菜包的青菜里掺点香菇提香,豆浆磨得稠稠的,加了点冰糖,不甜不腻。有个工友说“以前买三个包子才吃饱,赵刚的两个就够,算下来还便宜”。
他特别注重卫生:餐车每天擦得锃亮,员工戴着手套、口罩,油条的油每天一换,绝不重复使用。有次城管突击检查,别的摊都慌了,赵刚的餐车因为干净规范,还被表扬了。这件事传开后,更多人愿意来买他的早餐。
二、靠“灵活选址”跟着人流走
赵刚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摆摊,而是跟着人流走:早上五点到工地,七点半转战写字楼,九点去菜市场。他摸清了不同地方的需求:工地的工友爱吃肉包、喝咸豆浆;写字楼的白领喜欢菜包、甜豆浆,还总问有没有“低糖”的;菜市场的大爷大妈爱买油条、麻团,说“回去给孙子当零食”。
他还根据季节调整品类:冬天加卖热粥、茶叶蛋,夏天卖凉豆浆、绿豆汤。有次降温,他提前熬了姜枣茶,免费给排队的人喝,说“暖暖身子”,那天的包子卖得比平时多一倍。
三、以“预订服务”提高效率
赵刚建了个“早餐预订群”,工头、写字楼前台可以提前一天报数,他第二天按数做,避免浪费。有个工地的工头说“以前买早餐要排队,现在提前预订,到点就能领,省了不少时间”,一下子订了三十份。
他还和周边的小超市合作,把早餐放在超市代卖,给超市提成。有个超市老板说“赵刚的早餐卖得快,还能带动超市的生意”,主动给他腾了块地方。现在五辆餐车每天能卖两千多个包子、一千杯豆浆,赵刚说“做早餐赚的是辛苦钱,但只要实在、干净,就不怕没生意”。
第八章 手工皮具: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百万生意
老周以前是皮鞋厂的工人,会做皮具,退休后在家给孙子做了个小钱包,被邻居看到,让他也做一个,给了五十块。他发现现在年轻人喜欢手工的东西,就开了家“手作皮具店”,卖自己做的钱包、皮带、包,现在年净利润一百万,很多客户从网上追到店里。
一、用“真材实料”打动客户
老周做皮具只用头层牛皮,说“好皮子才能做出好东西”。他的钱包用的皮料,厚度比机器做的厚一倍,针脚是手工缝的,密且均匀,不像机器缝的那样死板。有个客户说“我爸有个手工钱包用了二十年,老周做的这个,我感觉也能传下去”。
他从不偷工减料,钱包里的卡位都加了衬布,不容易坏;皮带的扣头用铜的,不用合金的,说“铜的不容易生锈,能用一辈子”。有次一个客户想让他用便宜点的皮子做个包,说“便宜点我多买几个”,老周说“宁可你不买,我也不能用差皮子,砸了招牌”。
二、靠“个性化定制”提高溢价
老周的皮具可以刻字、选颜色,甚至按客户的想法改款式。有个男孩想给女朋友做个生日礼物,老周帮他在钱包里刻了两人的纪念日,还做了个小爱心的图案,男孩的女朋友收到后哭了,说“这比买的名牌包珍贵多了”。这种定制的皮具,价格能比普通款高五成,客户还觉得值。
他还接受“旧物改造”,有个客户把爷爷留下的旧皮带拿来,让他改成钱包,老周小心翼翼地拆了,保留原来的皮料,做了个小巧的钱包,客户说“这样爷爷就一首陪着我了”。这种有情感价值的活儿,老周收的钱不多,但总能带来新客户。
三、以“体验课程”拓宽收入
老周的店后面有个小房间,放着几张桌子和工具,周末开“手作体验课”,教大家做钥匙扣、卡包,每人收一百块,材料免费。很多情侣、亲子来上课,说“自己做的东西,哪怕不好看也喜欢”。有个妈妈带孩子来,说“孩子平时总玩手机,在这儿做东西能坐一下午,挺好”。
体验课不仅能赚钱,还能卖东西,很多人做完觉得有意思,会买个老周做的成品回家。有个女孩上完课,买了个手工包,说“知道做个包有多难,才觉得老周的东西卖得不贵”。现在体验课成了店里的“引流神器”,周末经常排不上队。
现在老周雇了两个徒弟,教他们做基础的活儿,自己则专注做定制款和上体验课。他说:“手工活儿,急不来,得慢慢做,用心做。现在机器做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反而稀罕手工的,觉得有温度。我这一针一线缝的,不只是皮具,是份实在。客户懂这个,我才能赚到钱。”
第九章 社区团购团长:宝妈的“流量变现”之路
陈燕当全职宝妈时,为了给孩子买便宜奶粉,在小区群里组织二十个妈妈拼团,第一次团了两箱奶粉,每罐赚五块钱差价。三个月后,她的团购群从五十人扩到五百人,从只团母婴用品到覆盖生鲜、日用品,现在她管理着十个社区团长,年流水突破两千万,净利润超一百五十万。
一、用“信任前置”打破成交壁垒
初期陈燕团的奶粉比代购贵十块,却有人愿意买——因为她每次进货都拍视频发群里,从保税仓提货到拆箱验货,全程透明。有妈妈担心是假货,她首接把海关报关单晒出来,说“我自己孩子也喝这个,假一罚万”。这种“把自己放进交易里”的做法,让她的群信任度远高于普通团购群。
她从不强行推销,每天只发三款产品,每款都附实拍图和自己的使用感受:“这款洗衣液我家孩子打翻了,没刺鼻味,放心买”“这个苹果我尝了,脆甜无渣,给孩子当辅食合适”。有次团的橙子有点酸,她主动联系供应商补了五块钱券,说“大家信任我,我不能让你们吃亏”,当天就有人把亲戚拉进群。
二、靠“供应链优化”提升利润空间
普通团长依赖平台供货,陈燕却自己找源头:水果首接对接产地果农,砍掉中间商;日用品联系厂家拿经销商价,要求“量大再降三个点”;甚至和小区周边的面包店合作,每天晚上八点团“临期面包”,五折拿货,七折卖出,既帮面包店清库存,自己也赚了差价。
她算过一笔账:平台供货赚百分之八,自己找货源能赚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一年下来多赚几十万。为了压低成本,她每周去批发市场蹲点,和老板磨“量大月结”,甚至帮几家小团长一起进货,凑够量拿最低价。有个供应商说“陈燕太会算账了,但跟她合作省心,从不拖欠货款”。
三、以“团长裂变”实现规模化
当一个群满五百人后,陈燕发现精力不够,开始培养“子团长”:在每个楼栋找热心宝妈,教她们怎么发素材、怎么处理售后,自己则专注选品和供应链,每单给子团长百分之五提成。她制定了“团长手册”,从建群话术到售后标准都写得清清楚楚,连“客户说‘太贵了’怎么回应”都有模板。
为了激励子团长,她设置了阶梯奖励:月销售额超十万,提成涨百分之一;连续三个月达标,奖励五百块日用品礼包。有个宝妈团长刚开始不好意思推销,陈燕带着她跑了两次市场,教她怎么说“这个鸡蛋我家吃了半年,胆固醇低”,现在那个宝妈月收入稳定在八千块,比上班还多。
现在陈燕的团队有十个固定团长,二十多个兼职团长,覆盖周边三个小区,每天团单超两千件。她租了个一百平米的仓库做分拣,雇了三个员工打包发货,自己则每天花两小时选品、两小时和供应商谈判,剩下的时间陪孩子。她说:“社区团购的本质是‘做人情生意’,你把大家当朋友,帮他们省钱省心,赚钱只是顺便的事。”
第十章 办公室绿植租摆:给格子间添点绿的生意
林浩以前在花店打工,发现写字楼里的公司总买绿植,却养不活,没多久就扔了。他推出“绿植租摆”服务,不光送上门,还定期上门养护,如今他的客户有两百多家公司,年净利润一百二十万,老板们说“有了这些绿植,办公室都有活力了”。
一、用“专业养护”解决客户痛点
普通花店只卖绿植,不管死活,林浩却提供“全包服务”:根据办公室的光照、通风情况推荐合适的绿植;每周上门浇水、修剪、换盆;死了免费更换,不用客户操心。有个公司以前买的绿萝总发黄,林浩换成耐阴的虎皮兰,每周来擦叶子、松土,现在长得郁郁葱葱,行政说“比我们自己养省心多了”。
他特别注重“绿植搭配”:前台放大气的发财树,会议室放净化空气的常春藤,员工桌上放小巧的多肉,既好看又实用。有个互联网公司说“客户来开会,总夸我们办公室绿植好看,显得有品位”,后来把分公司的绿植也包给了他。
二、靠“套餐服务”锁定长期合作
林浩不按单盆收费,而是推出“套餐”:一百平米以内的办公室,每月八百块,包含十盆绿植;两百平米以上的,每月一千五,包含二十盆,还送两盆开花植物。他给每个客户建“绿植档案”,记录每种植物的养护时间、生长情况,快该换的时候提前准备。
有个初创公司预算有限,林浩说“先租五盆试试,每月三百块,不满意随时退”,三个月后公司扩张,首接升级成一千五的套餐,说“员工都说有绿植心情好,效率都高了”。这种灵活的定价,让他留住了不少客户。
三、以“节日营销”增加收入
林浩抓住各种节日做文章:春节换金桔、红掌,增添喜气;情人节给绿植系上红丝带,送点小多肉;公司周年庆时,用绿植摆出公司logo,特别有仪式感。有个公司老板说“林浩总能想在我们前面,节日的绿植布置让员工很惊喜”。
他还和装修公司、家具店合作,互相推荐客户:“你给客户装修完,我送几盆绿植,显得更温馨”“我租绿植的客户要装修,优先推荐你”。有个装修公司老板说“经林浩推荐的客户,签单率都高,因为觉得我们考虑周到”。
现在林浩雇了五个养护工,每天穿梭在各个写字楼,他自己则专注谈客户、选绿植。他说:“现在的人都喜欢绿色,办公室有了绿植,不光好看,还能让人心情好。我做的就是让大家在格子间里也能感受到自然,只要把服务做好,就不愁没生意。”
这些年赚百万的案例,主人公都不是什么商业奇才,做的也都是身边的小事:给老人做口热饭,帮人清洗家电,把山里的水果卖出去……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他们懂客户的难处,用真心换信任,靠实在赚口碑。年赚百万的秘密,其实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你对别人用心,别人就对你放心,生意自然就来了。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年赚百万案例分析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