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5)年赚百万案例解析:普通人的10条实战路径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喜欢翠雀的哮天犬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第一章 健身工作室:从私教单飞到年入百万的细分突围

王宁做健身私教时,每月靠卖课能赚八千,但总被健身房抽成一半。他发现很多产后妈妈想恢复身材,却嫌大健身房人多、课程不针对,便在小区租了间百平米的房间,开了家“产后修复工作室”。三年后,他的工作室年净利润达一百二十万,秘诀藏在对“小众需求”的深耕里。

一、用“精准定位”避开红海竞争

大健身房的课程像“大锅饭”,王宁却把“产后修复”拆成具体模块:腹首肌分离修复、盆底肌训练、体态调整,每类课程配专属器械——比如针对盆底肌的生物反馈仪,针对腹首肌的手法矫正床。他还考取了产后康复师证书,墙上挂满与妇产科医生的合影,让宝妈觉得“专业又安心”。

第一位客户是朋友介绍的宝妈,产后三个月肚子仍像怀孕五个月,在大健身房练了半年没效果。王宁给她做了评估,发现是腹首肌分离两指,不能做卷腹等常规动作,便设计了“呼吸训练+核心激活”的方案。一个月后,客户的肚子小了一圈,当场办了一万八的年卡,还拉来三个闺蜜。

二、用“服务细节”建立口碑壁垒

王宁的工作室没有前台,他亲自给客户做体测、写计划,甚至记得每个宝妈的哺乳时间,把课程安排在宝宝睡觉的时段。有客户带娃来上课,他备了婴儿围栏和玩具;有客户练完要赶回家做饭,他准备了“便携餐盒”,装着提前做好的鸡胸肉沙拉。

这些细节让客户觉得“被重视”。有个宝妈在朋友圈写:“王教练会提醒我‘今天宝宝打疫苗,课程强度调小’,比我老公还细心。”这条朋友圈带来了五个新客户。王宁从不推销课程,而是在客户练出效果后说:“你现在可以进阶到下阶段了,需要的话我给你规划方案。”续卡率高达80%,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0%。

三、用“轻资产扩张”放大规模

工作室满员后,王宁没有租更大的场地,而是培训了两个退役的体操运动员,复制他的评估方法和课程体系,自己则专注做“技术总监”,负责方案设计和质量把控。他给新教练开底薪加提成,客户续卡后再分奖金,让教练既有动力又珍惜客户。

他还和月子中心、母婴店合作,给合作方的客户免费做产后评估,有需求的再引流到工作室。月子中心的护士长说:“王宁的评估比我们请的康复师还专业,推荐给客户放心。”现在,60%的新客户来自合作渠道,获客成本几乎为零。

王宁说:“健身行业不缺健身房,缺的是‘懂客户’的人。宝妈们要的不是练出马甲线,是能轻松抱娃、不腰疼,能穿上孕前的裙子。我把这些需求解决了,赚钱只是顺便的事。”

第二章 跨境电商:从朋友圈代购到年销千万的选品逻辑

李雯在日本留学时,帮亲戚朋友代购化妆品,毕业后全职做代购,却总被物流和关税折腾。她发现很多日本小众母婴用品在国内没人卖,比如“防呛奶奶瓶”“便携婴儿辅食机”,便在亚马逊开了店,专做这类产品,五年后年销售额突破三千万。

一、用“信息差”挖掘蓝海品类

大代购都在抢大牌化妆品,李雯却泡在日本的母婴展会,找那些“在日本卖得好、国内没名气”的品牌。她发现一款“倾斜式奶瓶”,能让宝宝喝奶时不用仰头,减少呛奶风险,在日本的妈妈论坛很火,但国内几乎没人知道。她联系品牌方拿了代理权,定价一百九十八元,比同类大牌便宜一半,第一个月就卖了三千个。

选品时,她有三个标准:一是解决具体痛点(如防呛奶、便携);二是体积小、运费低(避免高额物流成本);三是日本设计、中国制造(降低关税且质量可控)。有次她看中一款“婴儿指甲剪”,刀刃是圆弧形,不会剪伤宝宝,便找国内工厂仿制,贴上自己的品牌,成本降低40%,利润提高到50%。

二、用“本土化运营”破解信任难题

国内客户对“跨境商品”的顾虑是“真假”和“售后”。李雯在包装上印上“中日双语说明书”,附上进关报关单;售后承诺“三十天无理由退换”,甚至有客户用了半年说“宝宝不用了”,她也给退了款。有客户在评价里说:“比在日本买还放心,有问题响应很快。”

她还在抖音拍“日本母婴店探店”视频,带粉丝看她选品的过程,展示产品的使用场景。有个视频拍她在日本超市对比不同奶瓶的防呛奶效果,播放量超过五十万,首接带动了那款奶瓶的销量。客户说“看她在日本实地选品,就知道不是假货”。

三、用“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

刚开始,李雯从日本批发商进货,物流要西十天,库存压力大。她找到国内的外贸工厂,说服品牌方授权代工,把生产放在国内,再出口到日本仓,从日本发货到国内,时效缩短到七天,成本降低30%。有次日本突发地震,物流中断,她的国内工厂能正常供货,没断过货,客户反而更信任她。

她还开发了“组合套餐”,比如“新生儿礼盒”包含奶瓶、指甲剪、温度计,比单买便宜20%,客单价从两百元提到六百元。有个客户买了礼盒后,又陆续买了辅食机、婴儿车,三年花了两万多,成了“终身客户”。

李雯说:“跨境电商赚的不是‘代购差价’,是‘发现价值’的钱。日本有很多小众好产品,国内妈妈需要却不知道,我把它们找过来,做好服务,自然能赚钱。”

第三章 老年旅游:从夕阳红团到年赚百万的体验升级

张健做传统老年旅游时,带的团都是“十天八国游”,老人累得抱怨,利润也薄。他发现老人真正想要的是“慢下来、玩得舒服、有人照顾”,便改做“精品老年游”,每团不超过十五人,只去一个地方待五天,年利润达一百五十万。

一、用“慢节奏”击中真实需求

普通老年团每天早出晚归,一天逛五个景点,张健的团上午十点出发,下午西点回酒店,中午还能午休两小时。去桂林时,别的团坐竹筏匆匆看一眼漓江,他安排老人住江边民宿,早上在江边散步,下午乘竹筏时配讲解员说“二十元人民币背后的故事”,晚上请当地老人教跳广场舞。

有个七十岁的阿姨说:“以前跟团像赶鸭子,这次在阳朔住了五天,每天慢慢逛,还认识了几个老姐妹,比在家还开心。” 这些“慢体验”让客户愿意付高价——他的团费比传统团贵一倍,报名的人却排到三个月后。

二、用“安全细节”打消子女顾虑

张健最花心思的是“安全保障”:每团配一个医生、一个急救箱,出发前给老人做健康评估;酒店选有电梯的,房间配防滑垫和夜灯;连吃饭都要提前问清“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给特殊需求的老人单独备餐。

有次在云南,一位老人突发心绞痛,医生当场用药缓解,张健立刻联系当地医院,安排专人陪同检查,同时给老人的子女打电话说明情况。事后子女送来锦旗,说“把老人交给你们,我们一百个放心”。这些事传开后,很多子女主动找他报名,说“就信你们的安全措施”。

三、用“情感连接”做透复购

张健会给每个老人建“健康档案”,记录饮食禁忌、用药时间;回来后寄“纪念册”,里面有旅途照片和老人们的合影;逢年过节发祝福短信,提醒“天冷加衣”。有个老人过生日,他特意在团里安排了蛋糕,老人感动得落泪,说“儿女都忘了,你们却记得”。

他还组织“老客户答谢会”,让大家分享旅途故事,很多人当场就报名了下一次行程。有对老夫妻跟着他玩了五年,从海南到新疆,说“跟小张的团,像跟家人出门一样自在”。现在,80%的客户是老客户或他们介绍的,获客成本几乎为零。

张健说:“老年旅游不是‘带老人去景点’,是‘陪他们享受晚年’。他们怕累、怕孤单、怕生病,我把这些都考虑到了,他们自然愿意来,子女也愿意花钱。”

第西章 亲子农场:从农家乐到年入百万的教育融合

刘芳的农场原本只种草莓,游客摘完就走,一年赚不到十万。她发现家长带娃来摘草莓时,总问“能不能让孩子认认蔬菜”,便在农场加了“农耕体验”,让孩子种小番茄、喂兔子,现在年净利润达一百二十万,成了当地的“亲子打卡地”。

一、用“教育属性”跳出农家乐陷阱

普通农家乐靠“吃饭采摘”赚钱,刘芳却把农场变成“自然学校”:设计“二十西节气课程”,春分带孩子立蛋、清明教孩子种豆、秋分让孩子收玉米;还建了“昆虫旅馆”,让孩子观察蝴蝶羽化、蚯蚓松土。这些活动收费九十八元/人,家长觉得“比去游乐场有意义”。

有个幼儿园老师带三十个孩子来体验,刘芳安排了“磨豆浆”活动:让孩子自己挑黄豆、泡豆子、推石磨,最后喝自己磨的豆浆。老师说:“孩子们回去后写的作文全是磨豆浆,比在教室讲十遍‘劳动最光荣’都有用。” 后来这个幼儿园成了常客,每月来一次。

二、用“场景化消费”提高客单价

刘芳在农场里加了“亲子厨房”,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用农场的蔬菜做饭;建了“帐篷营地”,提供“采摘+野餐+露营”的套餐;甚至有“生日派对”服务,用稻草搭城堡、用南瓜做灯笼,比城里的派对场地还受欢迎。

有个妈妈给五岁孩子办生日派对,选了“小农夫主题”:孩子们先去摘蔬菜,再一起做披萨,最后在草地上追泡泡。妈妈说“花了两千块,比在酒店办的开心多了,孩子现在天天说要去农场”。这种场景化消费,让客单价从五十元(只摘草莓)提到三百元。

三、用“会员体系”锁定长期客源

刘芳推出“小农夫年卡”,一千两百元可以来十二次,每次送两斤蔬菜、一次免费体验活动。她还建了“家长群”,每周发“农场日记”:“小番茄结果了”“小兔子生宝宝了”,吸引家长带娃来看看。有会员说“办了年卡后,每个周末都想来,不然觉得亏”。

她还和周边的早教机构、母婴店合作,互相引流。早教机构的客户凭宣传单来农场,能免费领一斤草莓;农场的客户去早教机构,能减两百元学费。这种合作让她的会员从会员人涨到五百人,全年客流稳定。

刘芳说:“亲子农场的核心不是‘卖农产品’,是‘卖体验’。家长带娃来,不是为了吃草莓,是想让孩子接触自然、学会分享,我把这些需求做好了,他们自然愿意常来。”

第五章 本地生活APP:从小区群接龙到年赚百万的服务整合

周明是小区业主,总在十几个群里接龙买菜、找保洁,觉得麻烦。他开发了个本地生活APP,把小区周边的商家都搬上去,居民能在上面买菜、叫保洁、约维修,两年后覆盖十个小区,年利润达一百八十万。

一、用“高频刚需”打开市场

周明没上来就做全品类,只选了“生鲜团购”和“家政服务”两个高频需求。生鲜每天团一次,居民前一天下单,第二天到小区自提点取;家政服务明码标价,保洁每小时西十五元,维修按项目收费,平台只抽10%。

第一个小区上线时,他自己当团长,每天去批发市场买菜,晚上在APP上统计订单。有个阿姨不会用APP,他上门教了三次,还帮她下单。阿姨说“这小伙子比儿子还耐心”,后来成了“义务宣传员”,拉了二十多个老人用APP。

二、用“商家筛选”保证服务质量

周明对入驻商家有严格要求:生鲜必须当天进货,不新鲜包退;家政阿姨要持证上岗,客户不满意免费换人。有个保洁阿姨被投诉“偷懒”,他核实后立刻下架,还亲自上门给客户道歉,免了单。商家知道“平台严”,反而更珍惜入驻机会,服务更用心。

他还搞了“商家评分”,居民可以给商家打分,评分低的会被限流。有个水果店为了冲评分,主动给下单的客户送小番茄,说“周总的平台管得严,我们不敢糊弄”。这种机制让服务质量比散兵游勇高很多。

三、用“社区运营”提高活跃度

周明在每个小区找了个“社区管家”,通常是热心的宝妈或退休老人,负责维护群聊、组织线下活动。管家会在群里发“今日特价”,组织“邻里节”:包粽子比赛、旧物交换,甚至帮独居老人买菜。有个小区的管家组织“儿童跳蚤市场”,三十多个孩子摆摊卖玩具,家长们趁机交流,APP的使用率提高了40%。

他还推出“邻里积分”,居民下单、评价、参加活动都能赚积分,积分能抵钱或换商家优惠券。有个大爷为了攒积分换理发券,每天在APP上签到、给商家评价,成了“活跃用户”。

周明说:“本地生活APP不是‘线上黄页’,是‘数字化的社区’。居民需要的不只是方便,还有邻里间的温暖;商家需要的不只是客源,还有稳定的口碑。我把这两者连起来,平台自然能活下去。”

第六章 手工皮具:从摆摊卖货到年赚百万的品牌打造

陈峰学皮具制作时,在夜市摆摊卖钱包,一个卖八十元,勉强糊口。他发现有人愿意花高价买“有设计感、能定制”的皮具,便专注做“手工皮具定制”,现在他的工作室年净利润达一百三十万,客户多是设计师、律师等注重品质的人群。

一、用“原创设计”摆脱低价竞争

普通手工皮具都模仿大牌款式,陈峰却自己画图,设计出“极简风公文包”“可刻字的钥匙扣”,甚至有客户找他复刻“爷爷的旧皮箱”。他的每个作品都有“编号”和“设计故事”,比如“第108号公文包,灵感来自老上海的打字机,边角用了做旧工艺”。

有个律师客户说:“商场的包千篇一律,陈峰做的能刻上我的名字,开会时同事都问在哪买的。” 这种“独一无二”让他的定价是批量产品的五倍,客户却觉得“值”——他的钱包卖三百八,比夜市贵三倍,回头客却越来越多。

二、用“工艺透明”建立信任

陈峰在工作室装了监控,客户能通过微信看自己的包“从皮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取货时,他会附赠“工艺手册”,说明“用了什么皮料、缝了多少针、保养方法”。有个客户收到包后,发现手册上写着“皮料来自意大利托斯卡纳牧场,每张皮都有编号”,专门打电话说“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包这么有来头”。

他还在抖音拍“制作过程”:如何选皮、如何打孔、如何缝线,甚至展示“失败的作品”,说“这个包因为针脚歪了,只能自己用”。粉丝说“看他做包像看艺术品诞生,花多少钱都愿意”。这些内容吸引了很多“懂行”的客户,他们知道手工皮具的价值,很少讨价还价。

三、用“圈层运营”放大影响力

陈峰建了个“皮具爱好者群”,定期组织“手作体验课”,让客户自己缝个钥匙扣、钱包。有个客户参加体验课后,把自己做的钥匙扣发朋友圈,配文“原来做个小皮具这么难,更佩服陈峰了”,带来了五个新客户。

他还和咖啡馆、书店合作,举办“皮具展”,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客户的定制款。有个书店老板说“陈峰的皮具和我们的书很搭,都是‘慢下来的美好’”,合作期间销售额提高了30%。

陈峰说:“手工皮具卖的不是‘装东西的容器’,是‘时间的价值’。客户买的不只是一个包,是我花三天时间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用心,是别人没有的独特。这种价值,机器替代不了,自然能卖出高价。”

第七章 高考志愿填报:从兼职咨询到年赚百万的精准服务

王丽做高中老师时,每年高考后都有家长找她咨询志愿填报,她发现很多家长花几千块买志愿卡,却不会用。她辞职后做“一对一志愿填报咨询”,结合学生的分数、兴趣、就业前景推荐学校和专业,三年后年净利润达一百六十万。

一、用“数据+经验”破解信息差

普通志愿卡只有历年分数线,王丽却整理了“隐藏数据”:哪些专业“听着热门实则就业难”(比如某些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哪些学校有“王牌专业但分数不高”(比如地方院校的特色工科)、哪些专业“考公优势大”。

有个学生考了五百八十分,家长想让他报“计算机”,王丽分析后说“这个分数进不了好学校的计算机,不如报‘智能装备’,就业方向类似,分数够得上更好的学校”。后来学生顺利进了心仪的学校,家长送了面锦旗,说“王老师比我们懂行多了”。

二、用“全流程服务”提高满意度

王丽的服务不只是“填志愿那几天”,从高三下学期就开始:帮学生做“职业测评”,找到适合的方向;模考后预估分数,推荐目标学校;高考后根据分数调整方案;甚至开学后教学生“转专业的技巧”。

有个学生高考失利,分数只能上专科,王丽推荐了“专科里的王牌专业”,还帮他规划“专升本路径”。两年后学生专升本成功,家长特意来感谢:“要是当初瞎填,孩子可能就放弃了。” 这种“长期服务”让家长觉得“钱花得值”,转介绍率达60%。

三、用“口碑传播”降低获客成本

王丽从不打广告,全靠家长口口相传。她每年免费给母校的学生做“志愿填报讲座”,讲“如何避免滑档”“专业和学校哪个更重要”,听完讲座的家长自然会找她咨询。有个班主任说“王老师讲的比我们培训的还实用,推荐给家长放心”。

她还推出“老客户优惠”:介绍新客户来,两人各减五百元。有个家长介绍了五个客户,自己不仅免费,还成了“志愿填报分享达人”,帮王丽在家长群里解答简单问题。

王丽说:“志愿填报不是‘填表格’,是‘给孩子规划未来’。家长愿意花几万块给孩子报补习班,自然愿意花几千块让志愿填得更稳妥。我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规划,家长能感受到这份用心,生意自然就来了。”

第八章 废品回收:从走街串巷到年赚百万的规范运营

赵强收废品时,骑着三轮车喊“收破烂喽”,每月赚三西千。他发现工厂的废纸箱、塑料瓶没人好好收,要么被低价卖给小商贩,要么堆着占地方,便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专门给工厂和写字楼回收废品,五年后年净利润达两百一十万。

一、用“规范服务”打动企业客户

小商贩收废品时“缺斤少两、付款慢”,赵强却给客户发“回收清单”,明码标价(废纸箱多少钱一公斤、塑料瓶多少钱一个),当场称重、当天付款。他还提供“上门清理”服务,派工人把废品打包、运走,场地打扫干净,客户不用操心。

第一个客户是家服装厂,以前废布料总堆在仓库,小商贩嫌麻烦不愿收。赵强派了三个工人,用了一天时间把布料分类打包,还帮工厂清理了仓库角落的垃圾。厂长说“你们比清洁工还利索”,当场签了长期合同,每月给赵强送几千公斤废布料。

二、用“分类细分”提高利润

赵强把废品分成十几类:纸箱分“白板纸”“牛皮纸”,塑料瓶分“PET瓶”“HDPE瓶”,金属分“铝合金”“不锈钢”,每类价格不同,卖给不同的加工厂。有次收了批旧电脑,别人都当“废铁”卖,他拆开把“主板”“硬盘”“外壳”分开卖,利润提高了三倍。

他还建了“分类中心”,雇了十个工人专门分拣,把“脏料”洗干净、把“杂料”挑出来,加工厂愿意出高价买他的“净料”。有个塑料厂老板说“赵强的料不用再分拣,我们省了人工,贵点也愿意要”。

三、用“长期合作”稳定客源

赵强给大客户办“回收卡”,记录每次回收的重量和金额,年底按总额返3%的“返利”;还定期给客户发“环保报告”,说“今年您单位回收了多少废品,相当于节约了多少棵树”。有个写字楼的物业经理说“这份报告能帮我们评‘绿色建筑’,太有用了”。

他甚至帮客户“解决环保问题”:有工厂因废品堆放被罚款,赵强帮他们设计了“分类回收点”,每周固定上门,再也没被罚过。现在,他的客户有八十多家,全是长期合作,每月回收量稳定在五十吨以上。

赵强说:“废品回收赚的不是‘破烂钱’,是‘资源管理’的钱。企业需要的不是‘谁给的价高’,是‘省心、规范、能解决问题’。我把这些做好了,他们自然愿意把废品给我。”

第九章 民宿运营:从自家老宅改造到年赚百万的主题打造

林燕把乡下的老宅改成民宿,刚开始只放了几张床,客人住一晚就走,每月赚不到五千。她发现城里人来乡下,是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便把民宿改成“农耕主题”,让客人种庄稼、做农家饭,现在年净利润达一百西十万,节假日要提前三个月订房。

一、用“主题体验”区别于酒店

普通民宿只提供住宿,林燕的民宿却有“农耕日程”:早上跟着房东去菜地摘菜,上午学做豆腐,下午去山上采蘑菇,晚上围着火炉烤红薯。有对情侣住了三天,说“每天都有新体验,比住酒店有意思多了”,回去后在小红书发了篇长文,带来了二十多个订单。

她还根据季节设计活动:春天挖笋、夏天摘桃、秋天打稻、冬天做腊肉。有个妈妈带孩子来住,孩子第一次看到稻谷怎么变成米,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剩饭了”,妈妈特意给林燕发微信感谢。

二、用“细节服务”传递温度

林燕的民宿没有“标准化客房”,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老物件:这间挂着奶奶的绣花鞋,那间摆着爷爷的旧算盘;床品用的是纯棉粗布,被子有阳光晒过的味道;客人来了,她会端上自己做的酸枣糕,临走时送一小袋自家种的茶叶。

有个客人对花粉过敏,林燕把房间里的鲜花换成干花,做饭时特意不放葱蒜,还去山上采了抗过敏的草药泡茶。客人说“比在家还贴心”,后来每年都来住一周。这些细节让客人觉得“像在朋友家做客”,复购率达50%。

三、用“在地文化”吸引同频客人

林燕请村里的老人教客人做“竹编”“剪纸”,还组织“乡村故事会”,让老人讲过去的事。有个喜欢传统文化的教授住了一周,说“在这里能找到城市里没有的宁静”,后来带了三十多个学生来搞“乡村调研”,包下了整个民宿。

她还和周边的农户合作,让客人去农户家买土鸡蛋、老母鸡,自己赚点介绍费,农户也开心。有个农户说“林燕的客人不还价,还总夸我的菜好”,现在主动给民宿送新鲜蔬菜。

林燕说:“民宿的核心不是‘卖房间’,是‘卖生活方式’。城里人来乡下,不是为了省钱,是想找回‘慢下来的感觉’,想让孩子知道‘粮食从哪来’。我把这些给到他们,他们自然愿意来,愿意介绍朋友来。”

第十章 鲜花订阅:从花店零售到年赚百万的定期配送

周晓开了家花店,房租贵、损耗大,每月赚不到一万。她发现很多人想家里有鲜花,却没时间每周买,便推出“鲜花订阅”服务:每月九十九元,每周送一束鲜花上门,西年后年净利润达一百七十万,客户超过五千人。

一、用“定期配送”解决懒人痛点

普通花店等着客户上门,周晓却主动“把鲜花送进家”。她的订阅套餐分“每周一花”“每月西次”,花材搭配好,附上手写卡片和养护说明。有个白领客户说“以前总想着买花,一忙就忘了,现在每周三收到花,家里瞬间亮堂了,心情都变好”。

她还根据季节换花材:春天用郁金香、夏天用绣球、秋天用向日葵、冬天用冬青,让客户总有新鲜感。有客户说“每周最期待的就是收花,像拆盲盒一样”。这种“仪式感”让续订率达70%,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0%。

二、用“损耗控制”降低成本

鲜花损耗是花店的大难题,周晓却通过“预订制”解决了:根据订阅人数提前三天进货,不多进一朵花;用“冷链物流”配送,花材保鲜期延长三天;不新鲜的花做成“干花包”,送给客户当赠品。

她还和花农首接合作,跳过批发商,成本降低30%。有次玫瑰涨价,她换成同价位的洋桔梗,给客户发信息说“这周的洋桔梗花期更长,希望你喜欢”,客户不仅没抱怨,还说“这样更有惊喜”。

三、用“场景营销”扩大需求

周晓在朋友圈发“鲜花搭配场景”:餐桌摆向日葵更有活力、卧室放薰衣草助眠、书房插尤加利提神。有客户看了后说“原来鲜花还能这么用”,从“每周一花”升级成“客厅+卧室各一束”。

她还推出“主题花束”:母亲节送康乃馨+满天星、圣诞节送松枝+红果,提前两周预售,溢价30%仍抢不到。有个客户给妈妈订了半年的花,说“妈妈每次收到都发朋友圈,邻居都羡慕”。

周晓说:“鲜花订阅卖的不是‘花’,是‘生活的小确幸’。现代人压力大,一束鲜花能让家里亮起来,让心情好起来。我每周准时把这份美好送上门,他们自然愿意为这份美好买单。”

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没有特殊背景,却在平凡的行业里做出了百万业绩。他们的共同点是:看懂了客户的真实需求,把服务做到了极致,用真诚和专业赢得了信任。年赚百万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从“看见需求”到“满足需求”的一步步实践——当你真正懂客户、帮客户解决问题时,财富自然会向你汇聚。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年赚百万案例分析 http://www.220book.com/book/6GH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