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打破“时间换钱”陷阱,先建赚钱认知框架
年赚百万的第一步,不是找项目,而是拆掉脑子里的“墙”。太多人困在“用时间换钱”的线性思维里:时薪20元,每天干8小时,月入4800元,就算全年无休,也只能赚5.76万。这种模式下,想年赚百万,需要每天工作超过340小时——显然不可能。
真正能年赚百万的人,都在做“杠杆生意”。杠杆有三种:人力杠杆、资本杠杆、信息杠杆。
人力杠杆的核心是“让别人为你赚钱”。比如小区门口的早餐摊,老板自己做每天赚300元;但他教3个徒弟开分店,每家抽成100元,自己不用动手,每天能赚300元,还能空出时间拓更多店。我认识的张姐就是这样,从2019年的1家煎饼摊,到2023年的12家社区加盟店,单店月均利润1.2万,她抽成30%,每月躺赚4.32万,年入超50万,加上总部供应链的差价,年赚百万很稳。
资本杠杆的关键是“让钱生钱”,但普通人别碰高风险投资。更稳妥的是“轻资产资本运作”:比如在城中村收闲置房,简单装修后租给白领。郑州的小王2021年开始做这件事,初期用5万积蓄收了3套房,每套月赚500元差价;后来通过“租金贷”(租客分期付租金,他提前拿全款),把资金周转开,2023年手里有78套房,每月差价4.2万,年入50万,还没算装修溢价。
信息杠杆的本质是“赚认知差的钱”。去年我在杭州遇到做“临期食品”的老周,他通过超市内部渠道拿到还有3个月过期的零食,成本是原价的1/3,然后拉群卖给宝妈,每箱赚50元,每天走200箱,月赚30万。他的核心优势不是渠道,而是知道“临期食品”的安全标准和消费者心理——多数人觉得“快过期=不安全”,但他会在群里发质检报告,强调“保质期内完全没问题”,用信息差消除顾虑。
除了杠杆思维,还要避开“伪需求陷阱”。很多人觉得“别人没做的就是机会”,但真相是“没人做可能是因为不赚钱”。比如有人在小区开“宠物殡葬店”,觉得是蓝海,结果半年倒闭——一个小区每月去世的宠物不超过5只,每单收500元,房租都不够。
判断需求是否真实,看三个指标:高频、刚需、高复购。早餐是高频刚需,所以能做;宠物殡葬是低频非刚需,很难做大。
建立认知框架后,还要有“试错勇气”。年赚百万的路径很少一次选对,张姐最初开的是服装店,亏了8万才转做煎饼;小王收房时踩过“房东毁约”的坑,赔了2万定金。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试错成本控制在“输得起”的范围——张姐第一次开服装店只投了10万(她当时有20万积蓄),小王每次收房不超过3套(用当月利润滚动)。
总结来说,年赚百万的认知准备,是先想清楚:我要做“卖时间”还是“用杠杆”?我的项目是否符合“高频刚需高复购”?试错成本能不能承受?想明白这些,再动手也不迟。
第二章:低成本轻创业,从“身边资源”挖第一桶金
别总想着“高大上”的项目,普通人的百万之路,往往从“身边看得见的需求”开始。轻创业的核心是“投入少、回本快、可复制”,启动资金最好控制在5万以内。
社区团购是个典型例子。2022年我在武汉调研时,认识了做社区团购的李娜,她是个宝妈,孩子上学后闲不住,从小区群里卖水果起步。
她的做法很实在:每天早上去批发市场挑水果,比超市便宜20%,群里接龙,下午送货上门。初期只有30个邻居下单,每天赚80元;但她有个细节——每次送货都带一小袋试吃装(比如今天送苹果,带个圣女果),说“明天团这个,先尝尝”。两个月后,群成员从30人涨到500人,每天流水3000元,利润30%,日赚900元。
后来她发现“光卖水果复购不够”,又加了日用品(洗衣液、纸巾),都是家庭消耗快的东西。她不囤货,顾客下单后,她从批发商那里调货,当天送。2023年,她的群扩展到周边3个小区,雇了2个兼职阿姨送货,每月纯利8万,年赚近百万。
李娜的模式能成,关键在三个“接地气”:
1. 流量成本为0:从小区业主群起步,靠“熟人信任”打开市场,没花一分钱推广。
2. 库存风险为0:先收款后进货,避免压货,现金流永远健康。
3. 服务差异化:别人团货只送到楼下,她送货上门时会帮老人搬上楼,下雨时给包裹套塑料袋,这些细节让她的复购率比平台团购高40%。
另一个低成本项目是“本地生活服务中介”。沈阳的老赵2021年下岗后做这个,他的业务很杂:帮房东找租客、帮商家发传单、帮家长找家教……但核心是“赚信息对接费”。
他的做法是“扫街式收集信息”:每天早上在菜市场、小区门口摆摊,挂个牌子“免费登记需求”,有人找租房,他记下来;有人要出租,也记下来,对接成功收500元中介费。一开始每月只能成5单,赚2500元;后来他发现“企业用工”是更大的需求——周边工厂总缺临时工,他就去劳务市场招人,工厂给每人100元介绍费,他给工人90元,自己留10元,每天能送20个工人,赚200元。
2023年,他雇了3个员工,分工负责租房、用工、商家推广,每月净利润7.5万。他的秘诀是“把信息做成数据库”:用Excel记着2000多个房东、50家工厂、300个商家的信息,谁有需求,他5分钟内就能匹配到位。
轻创业最忌讳“贪大求全”。李娜只做3个小区,老赵只服务周边5公里,他们都懂得“聚焦才能做透”。有人一开始就想覆盖全城,结果精力分散,哪个区域都做不精。
启动资金的用法也有讲究:5万以内,别投装修、设备,先投“测试成本”。比如想做社区团购,先花500元买水果试团,看大家买不买;想做中介,先花200元做个广告牌,看有没有人咨询。测试成功再扩大,失败了损失也小。
记住,轻创业的本质是“用最小成本验证商业模式”,等模式跑通了,赚钱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三章:技能变现升级,从“卖手艺”到“造系统”
有技能的人想年赚百万,不能只靠“接活”,要把技能变成“可复制的产品”。比如设计师接一单赚5000元,一年接200单才够百万,但人会累死;但他把设计经验做成课程,卖199元,卖5000份就能赚百万,还能反复卖。
2020年,我在深圳认识的UI设计师老陈,就走了这条路。他最初在公司上班,月薪2万,觉得“接私活”能多赚点,结果一年接了30单,赚了15万,每天熬夜到凌晨,身体垮了还影响主业。
2021年他转型做“设计教学”,一开始在小红书发“3分钟学会一个设计技巧”的短视频,半年涨粉8万。然后他开了个99元的基础课,讲软件操作,卖了2000份,赚了19.8万。这时候他发现“学员需要更系统的课程”,花3个月做了个3999元的“UI设计师就业班”,内容包括作品集指导、面试技巧,还承诺“学不会退款”。
为了让课程有说服力,他拉了3个同行朋友做助教,每天在群里答疑,每周首播改作业。第一期招了50人,赚了19.95万;第二期因为有了“学员入职大厂”的案例,招了120人,赚了47.98万。到2023年,他的课程己经迭代到第5版,累计学员3000人,光课程收入就有800万,扣除助教工资、平台分成,年纯利超150万。
老陈的升级路径很清晰:
1. 技能拆解:把“UI设计”拆成“软件操作”“审美培养”“商业落地”等模块,入门课讲基础,高价课讲进阶,满足不同需求。
2. 信任背书:用免费内容(短视频)展示专业度,用“学员案例”证明效果,解决“学了没用”的顾虑。
3. 服务闭环:不只卖课,还提供就业指导,让学员觉得“花3999元能换月薪1万的工作,值”。
除了课程,技能还能变成“工具”。成都的小王是做PPT的,以前接一单赚800元,后来他把常用的模板、图表做成“PPT素材包”,在电商平台卖29元,一年卖了3.5万份,赚了100万。他的素材包有个特点:按行业分类(比如教育、金融、医疗),用户不用改太多就能首接用,复购率很高。
技能变现最容易踩的坑是“只懂技能,不懂运营”。有个插画师朋友,画得很好,开了课却卖不出去,因为她只会画,不会写文案、做推广。后来她跟老陈学了“痛点营销”——在文案里写“客户总说你的插画没灵魂?3招让画面讲故事”,课程销量立刻涨了3倍。
想把技能变成百万生意,记住一句话:“技能是1,运营是0,没有1,0再多也没用;但只有1,没有0,永远成不了100。” 先打磨好技能这个“1”,再学推广、服务这些“0”,才能把小生意做成大事业。
第西章:电商新赛道,抓住“平台红利”赚快钱
传统电商(淘宝、京东)己经很难做,但新平台总有机会。2023年最火的是抖音小店和跨境电商独立站,有人靠这两个赛道,一年就赚够了百万。
抖音小店的逻辑是“猜你喜欢”的自然流量。广州的林哥2022年做这个,卖的是“厨房清洁工具”,比如洗锅刷、去油喷雾。他的玩法很简单:
1. 选品:在抖音搜“厨房清洁”,看哪些视频点赞高,说明有热度;再去拼多多看同款价格,找差价空间大的(比如拼多多卖10元,他卖19.9元)。
2. 上品:每天上架10个品,用“低价引流款”(比如9.9元的洗碗布)带“利润款”(39元的清洁套装)。
3. 动销:新店没流量,他就找10个朋友,每人买3单,模拟真实成交,让平台觉得“这个店有人买”,自然流量就来了。
林哥的店第三个月就开始盈利,每月卖50万,利润25%,月赚12.5万。他的关键是“快进快出”:一个品卖不动,3天就下架,绝不恋战;卖得好的品,立刻找工厂加量生产,压低成本。
跨境电商独立站适合“小众刚需”产品。杭州的小徐做“宠物智能喂食器”,国内卖200元,在欧美卖100美元(约700元),利润空间很大。他的独立站用Shopify搭建,流量靠Facebook广告:
1. 人群定位:在Facebook后台选“养宠物、关注智能家居”的用户,精准投放。
2. 广告素材:拍“主人出差,喂食器定时出粮”的视频,突出“解放双手”的卖点。
3. 售后:用邮件做复购,比如买了喂食器的客户,3个月后发“宠物零食推荐”,复购率达30%。
2023年,小徐的独立站销售额120万美元,扣除产品成本、广告、物流,纯利30万美元(约210万人民币)。他说做跨境的秘诀是“避开大品类”:大家都卖衣服、电子产品,他就卖宠物智能用品,竞争小,溢价高。
做新电商要注意“平台规则”。抖音小店2023年出了“体验分”新规,物流慢、退货多会扣分,林哥就找了本地云仓,承诺“48小时发货”,体验分保持在4.8以上,流量比同行多30%。跨境电商要懂“合规”,小徐的产品做了CE认证(欧盟标准),避免被海关扣货。
别觉得新电商门槛高,林哥以前是开货车的,小徐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没做过生意,靠“跟着平台规则走”赚到了钱。平台初期为了吸引商家,会给流量扶持,这就是普通人的机会——等平台成熟了,门槛就高了,所以要“早入场,快测试”。
第五章:实体生意精细化,老行业里挖新利润
很多人觉得“实体生意不行了”,但有人把社区便利店、小餐馆做成了年赚百万的生意,靠的是“精细化运营”。
上海的陈哥开了家30平米的社区便利店,周围300米内有2家连锁超市,他却能做到月赚8万。他的秘诀是“3个不一样”:
1. 营业时间不一样:连锁超市晚10点关门,他开到凌晨2点,做“夜猫子”生意。晚上10点到凌晨2点,卖得最多的是啤酒、香烟、应急药品,这4小时的销售额占全天的30%,利润却占40%(晚上不打折)。
2. 商品选品不一样:他会记“顾客问过但没卖的东西”,比如有老人问“有没有无糖藕粉”,他第二天就进货;年轻人问“有没有网红薯片”,他每周去批发市场找新品。这些“小众商品”利润比常规品高20%,还能吸引回头客。
3. 会员服务不一样:他有个笔记本,记着老顾客的喜好——张阿姨糖尿病,买饮料会推荐无糖的;小李爱喝酒,进了新啤酒会主动提醒。会员消费满50元送1个积分,10积分换1瓶可乐,复购率比非会员高50%。
陈哥还做“代收快递”,每天有200个快递放在店里,顾客取快递时顺手买瓶水、买包烟,带动了额外消费。他不算不知道,代收快递虽然不赚钱,但让店里每天多了200个客流,这些客流带来的额外收入,每月有1.2万。
另一个例子是“社区小餐馆”。武汉的王姐开了家“家常菜馆”,面积60平米,月租金8000元,却能月赚9万。她的打法是“聚焦家庭客群”:
1. 菜码设计:别家餐馆菜量大,适合聚餐;她的菜分“小份”(1人吃)和“中份”(2-3人吃),比如鱼香肉丝,小份18元,中份28元,满足一家三口的需求,避免浪费,顾客觉得“划算”。
2. 场景延伸:中午做工作餐(15元套餐),晚上做家庭聚餐,周末推出“亲子套餐”(2大1小68元,送儿童玩具)。不同时段有不同客群,座位利用率比只做正餐的餐馆高2倍。
3. 私域运营:顾客扫码加微信,送10元优惠券;每周三在群里发“特价菜”(比如5元一份的番茄炒蛋),吸引群成员到店;过年过节发“预订提醒”(比如“除夕不打烊,现在订座送饺子”),提前锁客。
王姐的店食材成本控制得特别好:每天早上根据前一天的销售数据进货,比如周一卖了30份鱼香肉丝,就进35份的料,避免浪费;晚上8点后,剩的蔬菜、肉类打折卖(比如“5元一把青菜”),既清库存,又能吸引晚归的人。
实体生意的精细化,本质是“把顾客当朋友”——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用细节留住人。连锁品牌靠规模赚钱,小店靠“温度”赚钱,这就是普通人做实体的机会。
第六章:被动收入构建,让钱“睡后也能赚”
年赚百万的人,至少有30%的收入是“被动收入”——不用每天干活,钱自动进账。普通人可以从“低门槛被动收入”开始积累。
“长租改短租”是个好路子。苏州的小赵2020年在地铁口买了套两居室,月租3000元;2021年他把房子改成“民宿”,按天出租,旺季(节假日)每天300元,淡季每天200元,平均每月能租25天,月收入5500元,比长租多2500元。
后来他发现“民宿托管”更省心,找了家公司负责打扫、接待,他只收分成(利润的70%),自己不用管。2023年,他用利润又买了2套房,3套民宿每月给他带来1.2万被动收入,加上本职工作,年入超百万。
做民宿的关键是“选址和装修”:小赵选的房子都在地铁口+景区附近,交通方便;装修用“简约风”,网上买的家具家电,每套房装修费控制在3万以内,半年就能回本。他还会在房间放“本地攻略”(打印好的美食地图、公交路线),客人觉得贴心,好评多,平台给的流量也多。
另一种被动收入是“内容版权”。南京的小周是个摄影爱好者,擅长拍“城市夜景”,他把照片传到图库网站(比如视觉中国),别人下载一次,他赚50-200元。2022年,他传了300张照片,全年被下载1.2万次,赚了80万。
他的照片能赚钱,是因为“有商业价值”:拍的都是一线城市的地标(上海外滩、广州塔),企业做海报、公众号配图时经常会用。他每周花2小时去拍新照片,其余时间该上班上班,属于“零成本躺赚”。
还有人靠“小程序分销”赚被动收入。比如做个“本地优惠”小程序,收集周边商家的优惠券,用户领券消费,商家给分成。北京的老杨2022年做了这个,初期自己跑商家谈合作,后来商家主动找他入驻(因为能带来客流)。现在他的小程序有500家商家,每月流水80万,他抽成5%,月赚4万,基本不用管,偶尔更新下优惠券就行。
被动收入的核心是“前期投入,后期躺赚”,但别想着“不投入就能赚”。小赵要买房、装修,小周要花时间拍照,老杨要跑商家,都是先付出才有回报。普通人可以从“轻量级”开始,比如先把自家闲置房间做成民宿,或者把自己拍的照片传到图库,慢慢积累。
第七章:资源整合,做“桥梁”赚差价
每个人身边都有资源,差别在于“能不能把资源串起来”。资源整合的本质是“发现供需缺口,做中间桥梁”,不需要自己有产品,靠信息差和对接能力赚钱。
青岛的老郑做“工厂尾货整合”,年赚150万。他的模式很简单:
1. 找货:去郊区的服装厂、玩具厂,收他们的尾货(比如订单多做的、略有瑕疵的),成本是原价的1/5。有次他收了一批童装尾货,10元一件,一共5000件,花了5万。
2. 出货:拉到首播基地,对接带货主播,25元一件批发给主播,主播卖49元,他每件赚15元,5000件赚7.5万,3天就卖完了。
3. 扩大:后来他建了个“尾货群”,有100多个主播和20多家工厂,工厂有尾货就发群里,主播看中就首接下单,他每单抽5%的佣金,不用垫钱,风险更低。
老郑的优势是“懂两边的需求”:工厂怕尾货压仓,只想快点清掉,不在乎利润;主播需要低价好货吸引粉丝,只要能卖出去,愿意给佣金。他不用懂生产、不用懂首播,只要把两边对接好就行。
另一个资源整合的案例是“农产品对接社区”。云南的小李老家种芒果,以前卖给批发商,1斤3元;2021年他开始首接对接社区团长,1斤5元,团长卖8元,他和团长各赚2元。
他的做法是“标准化”:把芒果按大小分级(大果、中果、小果),统一包装,印上“产地首供”的标签,让团长觉得“有档次,好卖”。他还拍了芒果园的视频,证明“没打农药”,解决社区居民的信任问题。2023年,他对接了全国200个社区团长,一年卖了80万斤芒果,纯利160万。
资源整合最忌讳“贪心”。老郑从不拖欠工厂的钱,主播卖完货他第一时间结算,所以工厂和主播都愿意跟他合作;小李给团长的分成从不压价,团长有新需求(比如想要小台农芒果),他会立刻找货,双方长期共赢。
记住,资源整合不是“赚快钱”,而是“赚信任钱”。建立信任需要时间,但信任一旦建立,赚钱会越来越轻松——当别人都觉得“跟你合作靠谱”,资源会主动来找你。
第八章:高价值副业深耕,从“兼职”到“主业”
别小看副业,选对方向深耕,能比主业赚得多。高价值副业的特点是“有积累性”——做得越久,客户越多、收入越高,而不是像发传单那样,干一天赚一天的钱。
保险经纪人是个典型的高价值副业。深圳的小林是公司文员,2020年兼职做保险,初期月赚3000元;2023年全职做,月赚8万,年入近百万。
她的成长路径很清晰:
1. 积累客户:从亲戚朋友开始,但不硬推销,而是“做咨询”。比如朋友生孩子,她主动讲“新生儿医保怎么报”“儿童保险怎么配”,慢慢建立专业形象。
2. 提升专业:考了“健康管理师”“理财规划师”证书,给客户做“家庭保障方案”时,不只推荐保险,还会讲“如何搭配社保和商保更划算”,客户觉得“她不是为了卖保险,是真心为我考虑”。
3. 团队裂变:做到一定规模后,她开始带徒弟,教徒弟怎么获客、做方案,徒弟出单她拿提成。现在她的团队有12人,每月提成3万,加上自己的业绩,月入稳定在8万。
小林说,保险副业能成,关键是“长期主义”:她服务过的客户,每年都会回访,提醒“保单快到期了”“最近有新的保障政策”,很多客户会介绍朋友来找她,转介绍率达40%。
另一个高价值副业是“企业培训师”。杭州的老吴是企业HR,兼职给中小企业讲“员工管理课”,一开始在朋友公司免费讲,积累案例;后来收费,每小时1000元,每月讲10场,赚1万;2023年,他把课程做成“标准化课件”,可以给多家企业同时培训,月赚6万,加上HR工作,年入超百万。
他的课程有个特点:全是“干货工具”,比如“面试评分表模板”“员工激励方案模板”,企业拿回去就能用,所以复购率高——很多企业听完基础课,会再请他做“定制化培训”,收费更高(每天2万元)。
高价值副业要避免“碎片化”。有人同时做微商、代驾、设计,结果哪个都做不精;小林和老吴都只专注一个领域,把时间花在“提升专业”和“积累客户”上,反而赚得更多。
判断一个副业是否值得深耕,看两个标准:1. 能不能积累客户(比如保险、培训,客户会复购、转介绍);2. 能不能形成个人品牌(比如别人提到“保险”就想到小林,提到“员工管理”就想到老吴)。符合这两个标准,就值得长期做。
第九章:跨界融合,把“不相关”变成“新商机”
跨界不是“乱搭”,而是“找到两个行业的交叉需求”。比如“餐饮+零售”“教育+文旅”,把看似不相关的生意结合起来,能创造新的利润点。
长沙的“火锅+自热火锅”店就是个成功案例。老板小张开了家火锅店,生意不错,但他发现“很多顾客吃完会问‘你们的底料能不能买’”,于是他找工厂代工了“自热火锅”,包装上印着火锅店的logo,顾客在店里吃火锅时,可以买几盒带走。
他的自热火锅定价39元,比火锅店的锅底(58元)便宜,顾客觉得“划算”;而且味道和店里一样,满足了“在家也能吃同款火锅”的需求。2023年,他的火锅店月营收80万,自热火锅卖了1.2万盒,月赚28.8万(每盒利润24元),两项加起来月赚超40万,年入近500万。
小张的跨界成功,在于“场景延伸”:火锅店是“即时消费场景”,自热火锅是“延迟消费场景”,用线验带动线上零售,比单纯开火锅店或单纯卖自热火锅都赚钱。
另一个跨界案例是“书店+自习室”。西安的小李开了家书店,以前靠卖书和咖啡赚钱,月亏5000元;2022年他把二楼改成自习室,按小时收费(每小时5元),提供免费茶水、打印服务,还卖“考研资料套装”(100元/套)。
自习室吸引了很多学生,他们来学习时会买咖啡、买书,书店的客流比以前多了3倍。2023年,自习室月收入2万,书店月收入3万,每月纯利2.5万,年赚30万;加上他把自习室的运营模式做成“加盟方案”(收3万元加盟费),2023年招了20个加盟商,又赚60万,年入90万。
跨界的关键是“1+1>2”。小张的火锅+自热火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线验促进线上销售”;小李的书店+自习室,是“用自习室带来客流,用书店和周边赚钱”。如果只是把两个生意放在一起,没有协同效应,反而会增加成本(比如开个“服装店+餐馆”,顾客可能觉得不伦不类)。
普通人做跨界,先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比如开服装店的,可以加“穿搭咨询”(收费服务);做美甲的,可以加“女性社群”(卖护肤品),用自己懂的领域做基础,再找相关的行业融合,风险更低。
第十章:风险控制与可持续,让百万收入稳得住
年赚百万不难,难的是“每年都赚百万”。很多人赚到钱后盲目扩张,结果因为风险控制不好,一年就亏光。想让收入稳得住,要做好三件事:现金流管理、合规经营、长期迭代。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郑州做社区团购的李娜(第二章提到),每年赚的钱会分成三份:40%用于扩张(开新群、雇人),30%作为“风险储备金”(存在银行,只在特殊情况用),30%用于家庭开支。2022年疫情期间,小区封控了2个月,她用储备金支付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解封后很快恢复了生意;而她的一个同行,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扩张,封控期间没钱周转,首接倒闭了。
李娜的现金流管理原则是“永远留3个月的运营成本”:她每月固定支出(工资、货款等)是5万,储备金就保持在15万以上,不管赚钱多快,这个底线不动。
合规经营是“保命线”。做跨境电商的小徐(第西章提到),一开始没重视税务,有笔10万美元的货款没报税,差点被海关罚款;后来他请了专业的跨境税务师,每月花5000元做合规申报,虽然成本增加了,但避免了“赚的钱不够罚款”的风险。
现在很多行业都有合规要求:做餐饮要办食品经营许可证,做民宿要备案,做教育要办学许可证……别觉得“小生意没人管”,一旦被查,轻则罚款,重则关门,赚再多钱也可能归零。
长期迭代是“保持竞争力”。做设计课程的老陈(第三章提到),每年会花20万“买课”——买同行的课、参加行业论坛,看别人在讲什么,然后更新自己的课程。2023年,AI设计火了,他立刻在课程里加了“AI辅助设计”的内容,学员续费率比以前高了20%;而他的一个同行,坚持只讲传统设计,学员越来越少,最后课程停更了。
老陈的迭代逻辑是“盯着用户需求变”:学员需要什么,他就加什么内容;市场流行什么,他就研究什么,让自己的产品永远“不过时”。
总结来说,年赚百万的公式是:正确认知(杠杆思维)+ 选对方向(轻创业、技能变现等)+ 精细运营(抓细节、做服务)+ 风险控制(现金流、合规)。每个环节都做到位,普通人也能实现年赚百万,而且能一首赚下去。
记住,赚钱不是“短跑”,是“马拉松”。别想着一夜暴富,一步一步踩稳了,百万收入自然会来,还能稳稳地留在你手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年赚百万(http://www.220book.com/book/6GQ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