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5章 普通人年赚百万的10条可复制路径与实战指南

小说: 年赚百万   作者:喜欢翠雀的哮天犬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年赚百万 http://www.220book.com/book/6GQ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年赚百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年赚百万最新章节随便看!

第一章:刚需服务深耕——从社区小生意到年入百万

凌晨5点,张磊己经骑着改装过的电动三轮车穿梭在郑州金水区的老旧小区里。车斗里装着工具箱、清洁剂和折叠梯,车把上挂着“张师傅便民服务”的牌子——这是他第5年做社区刚需服务,去年净利润128万。

很多人觉得“年赚百万”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尤其对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来说。但张磊的经历证明:扎根刚需服务,把“小生意”做透,同样能实现目标。

刚需服务的核心是“高频、必需、难替代”。社区里的维修(水电、门窗、家电)、保洁(日常保洁、深度清洁)、收纳(家庭整理、储物规划)、老年餐配送,都是典型的刚需场景。这些需求看似零散,却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张磊的起步很简单:2020年失业后,他从最基础的水电维修做起。最初只服务自己居住的小区,收费比市场价低10%,但承诺“20分钟响应、修不好不收费”。第一个月赚了8000元,他发现两个关键:一是业主对“靠谱”的需求远大于“便宜”;二是单一服务很难盈利,必须叠加业务。

于是他逐步拓展服务:修完水电后,主动询问“家里的油烟机要不要清洗?最近做活动,洗3台送1台”;给老人换灯泡时,顺便说“我们有上门做老年餐的服务,三菜一汤才25元,每天换花样”。

到2022年,他的团队己经有12人,分维修组、保洁组、餐饮组,服务3个相邻小区的1800多户家庭。盈利的关键在于“会员制”:年费999元,包含12次基础保洁、2次家电清洗、免费上门维修(只收材料费),还能低价购买老年餐、收纳服务。仅会员费一项,每年就能带来180万收入,扣除人力和物料成本,净利润稳定在百万以上。

做刚需服务要避开三个坑:一是贪多求大,一开始就想覆盖多个区域,结果服务质量跟不上;二是只做“一锤子买卖”,不积累客户信任,比如维修时故意夸大问题多收费;三是忽视团队管理,很多人单打独斗到一定阶段就停滞,其实10人左右的小团队效率最高,人均创造的利润也更可观。

张磊的经验是:“别小看社区里的‘小事’,把一件事做到让业主想到就找你,赚钱只是顺带的结果。”

第二章:技能变现升级——从“卖时间”到“建体系”

李萌萌的故事很有代表性:5年前她是月薪8000的平面设计师,现在靠“设计技能培训+模板授权”年赚130万。她的转变,藏着普通人靠技能变现的核心逻辑——别只卖时间,要让技能“批量赚钱”。

很多人有技能却赚不到大钱,问题出在“线性变现”:比如会摄影的接一单拍一天赚1000元,会写作的写一篇稿子赚500元,时间被填满后收入就到了天花板。想要年赚百万,必须把技能从“单次服务”变成“可复制产品”。

李萌萌的第一步是“技能拆解”。她发现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电商创业者需要设计海报、LOGO,但请全职设计师成本高,找外包又怕沟通麻烦。于是她把平面设计拆成“基础模板(首接套用)+ 定制修改(按需调整)+ 入门课程(教基础操作)”三个层次。

2021年,她在电商平台上架了第一批设计模板:19.9元的海报模板、39.9元的LOGO模板,包含可编辑的源文件和使用教程。第一个月卖了3000多单,赚了6万多。但她很快发现,单纯卖模板利润低,客户复购也少——必须叠加“服务”。

于是她推出“年度设计服务包”:3980元/年,客户可以每月免费使用10套模板,还能享受3次小修改(每次不超过2小时),同时赠送她录制的《30天学会设计》课程(单独卖699元)。这个套餐解决了客户“怕麻烦、怕学不会”的痛点,一年卖出300多份,收入120万。

更关键的是“后端变现”。买服务包的客户里,有10%会升级“深度定制”(比如整套品牌VI设计),单价2-5万;还有20%会加入她的“设计师陪跑营”(教别人做模板变现),收费9800元/人。这部分每年能带来额外20-30万收入。

技能变现的常见误区:一是“自嗨式输出”,比如教PS却只讲工具用法,不教客户最需要的“怎么用PS做电商主图”;二是忽视“交付感”,比如卖课程只给视频,不提供练习素材和答疑,客户学不会自然不会推荐;三是不敢定价,总觉得“自己的技能不值钱”,其实只要能解决客户的具体问题,高价反而能筛选出优质客户。

李萌萌的建议是:“先问自己,你的技能能帮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然后把这个问题拆成‘产品(让他少花钱)+ 服务(让他少费心)+ 课程(让他自己会)’,赚钱的路就宽了。”

第三章:细分品类电商——在“红海”里挖“蓝海”

王浩做电商5年,前3年在淘宝卖女装,最多时月赚3万,却总被库存压得喘不过气。2022年他转型做“大码男装户外装备”,去年销售额1200万,净利润150万。他的经历证明:在电商红海市场,细分品类才是普通人的机会。

很多人做电商失败,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选错了赛道。女装、化妆品、3C产品这些大类目,头部玩家己经垄断流量,中小卖家连汤都喝不到。但细分品类不同——比如“大码男装户外装备”,瞄准的是“体重180斤以上、喜欢露营/登山的男性”,这个群体不算大,但需求很明确,竞争也小。

王浩的选品逻辑有三个标准:一是“需求真实且未被满足”。他发现大码男性买户外装备时,要么找不到合适的尺码(普通户外裤腰围最多3尺2),要么款式太老气(全是深色冲锋衣)。他专门找工厂定制腰围3尺2到4尺的裤子,设计时加入反光条、多口袋等实用元素,颜色也增加了浅灰、军绿等年轻化选择。

二是“复购率高”。户外装备的复购其实不低:买了冲锋裤的人可能需要配套的速干衣、登山鞋;这次露营用得好,下次可能会买更专业的睡袋、帐篷。王浩在详情页和客服话术里主动引导关联购买,比如“买冲锋裤+速干衣组合,立减50元”,客户平均客单价从200元提到了450元。

三是“有溢价空间”。大码定制需要单独开版,成本比普通款高10%,但客户愿意多花20%-30%买“合身且好看”的产品。王浩的冲锋裤定价199元(普通款159元),毛利率能达到50%,比之前做女装时30%的毛利率高很多。

运营上,他避开了淘宝、京东的激烈竞争,主攻抖音和小红书。在抖音,他让180斤的员工穿自家衣服拍“户外实测”视频,比如“大码男生穿这条裤子蹲起无压力”“暴雨中测试防水效果”;在小红书,他找“大码户外爱好者”发体验笔记,重点突出“终于有适合我的装备了”。

细分品类电商的坑:一是“过度细分”,比如只做“左撇子大码男性户外袜子”,市场太小撑不起生意;二是“供应链不稳定”,小工厂可能因为订单少而延迟交货,王浩的解决办法是和3家工厂合作,保证库存周转;三是“忽视售后”,细分客户群体圈子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负面评价传播很快,他专门组建了3人售后团队,承诺“7天无理由退换,穿坏了免费修”。

王浩说:“别想着做所有人的生意,能把10万人的需求吃透,就足够赚百万了。”

第西章:轻资产加盟——借成熟体系赚“确定性的钱”

赵雪梅40岁时从超市理货员岗位离职,拿多年积蓄加盟了一家“社区便民驿站”,去年净利润110万。她的故事说明:对没经验、没资源的普通人来说,轻资产加盟是条“少走弯路”的路。

很多人提到加盟就想到“坑”——加盟费高、强制压货、总部不管不问。但“轻资产加盟”不同:加盟费低(通常5万以内)、不需要大面积门店(10-20平米即可)、总部提供成熟的供应链和运营方案,风险比自己创业小很多。

赵雪梅加盟的便民驿站,核心业务是“快递代收+社区团购+生活缴费”。快递代收能带来稳定的人流(每天300-500人取快递),社区团购和生活缴费则是盈利主力。总部的支持很关键:快递系统是现成的,扫码就能入库出库;团购商品由总部统一配送,她只负责收货和通知客户取货;生活缴费有3%-5%的佣金,比如客户交100元电费,她能赚3元。

她的盈利技巧在于“流量转化”。取快递的人取件时,她会递上一张“团购优惠卡”:“今天的草莓9.9元一盒,扫码进群就能买,明天就能取。” 她建了3个社区群,每天发8-10款特价商品(水果、日用品、家常菜),群成员从最初的200人涨到1500人,每天团购流水稳定在8000元,佣金15%,就是1200元。

她还发现“老人需求”: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交电费、充话费,她就提供“代操作”服务,不收额外费用,但会说“阿姨,我们今天的鸡蛋搞活动,10块钱3斤,要不要带一份?” 老人觉得她热心,慢慢成了常客,光鸡蛋、面粉这些日用品,每月就能卖2万多。

轻资产加盟要避开的雷:一是“加盟费过高”,超过10万的要谨慎,很多品牌靠卖加盟赚钱,根本不管加盟商死活;二是“总部承诺不落地”,签约前一定要去3家以上的加盟店考察,问问店主“总部的配送及时吗?有培训吗?”;三是“自己不动脑”,加盟只是起点,像赵雪梅那样主动研究客户需求(比如老人需要代缴费),才能比其他加盟店赚更多。

赵雪梅的心得:“我没什么本事,但选对了一个靠谱的加盟品牌,再加上自己勤快些,没想到40岁还能赚到这么多钱。”

第五章:本地生活服务整合——赚“信息差”与“效率差”

陈斌在无锡做“本地生活服务整合”,简单说就是帮商家拉客、帮客户省钱,去年赚了140万。他的模式不复杂:把本地的餐饮、KTV、健身房、亲子乐园等商家的优惠套餐整合起来,通过社群和短视频卖出去,赚差价和佣金。

很多人觉得“本地生活服务”被美团、大众点评垄断了,但其实这些大平台有个弱点:对中小商家不够友好,抽佣高(15%-20%),小餐馆、小健身房根本负担不起。陈斌就瞄准这些“被大平台忽视的商家”,用更低的抽佣(5%-10%)帮他们卖套餐。

他的第一步是“筛选商家”。不是所有商家都接,只选“口碑中等以上、有特色但缺客流”的店。比如一家开在写字楼里的小众咖啡馆,环境好但知道的人少;一家新开业的亲子乐园,设施不错但没名气。这些商家愿意拿出“超低价套餐”换客流,比如咖啡馆的“9.9元美式咖啡+小蛋糕”,亲子乐园的“19.9元一大一小畅玩2小时”。

然后是“流量运营”。他在每个商圈建2-3个“本地生活群”,通过“进群送5元优惠券”“群内每天抽霸王餐”吸引用户加入,现在己经有50多个群、2万多用户。每天中午12点、晚上7点,他会在群里发“今日特惠”,文案写得很具体:“这家面馆的红烧牛肉粉,肉给得比脸还大,今天15元管饱,就在XX商场负一楼,只有50份”。

除了社群,他还拍短视频:去商家店里实拍“套餐里有什么”,比如“99元的火锅套餐,包含3荤3素+锅底,我替你们尝了,毛肚很新鲜”;采访老板“为什么做这个活动”,增加真实感。这些视频发在抖音、快手,本地流量很精准,很多人刷到就会下单。

盈利点有两个:一是“差价”,比如商家给的成本价是50元的套餐,他卖69元,赚19元差价;二是“返佣”,有些商家不做低价套餐,而是按到店人数给返佣,比如KTV,每带过去一个客户,给10元提成。他去年帮一家KTV带了1.2万个客户,光返佣就赚了12万。

本地生活服务整合的关键:一是“控制商家质量”,如果推的店有卫生问题、服务差,客户就不会再信你,陈斌每周都会抽查合作商家;二是“节奏要快”,本地流量讲究“即时性”,周一推“工作日午餐”,周五推“周末亲子套餐”,跟着客户的需求走;三是“和商家共赢”,他会帮商家分析“哪些套餐卖得好”,比如发现亲子套餐受欢迎,就建议商家增加“儿童餐”,商家赚钱了,才愿意给更好的政策。

陈斌说:“商家缺客流,客户想省钱,我就在中间搭个桥,这钱赚得踏实。”

第六章:数字化工具赋能传统行业——帮别人“降本增效”

周凯是程序员出身,却靠“帮传统商家做数字化转型”年赚160万。他不做高大上的系统,只解决小老板的具体问题:比如帮小超市做“线上小程序”,帮餐馆做“扫码点餐”,帮服装店做“会员管理系统”。

很多传统行业的老板(尤其是中小商家)对“数字化”又怕又盼:怕复杂、怕花钱,但又知道不做不行——客户越来越习惯线上点单、扫码支付,不跟上就会被淘汰。周凯的机会就在这里:提供“简单、便宜、好用”的数字化工具,帮他们“花小钱办大事”。

他的核心产品是“一站式数字化工具包”,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线上商城”,小超市可以用它卖日用品,支持线上下单、线下自提,系统简单到老板自己就能上架商品;二是“会员管理”,客户消费后自动积分,积分能抵钱或换礼品,帮商家留住老客户;三是“数据分析”,告诉老板“哪些商品卖得好”“哪个时间段客流多”,方便进货和排班。

定价很灵活:基础版每年2800元(适合夫妻店),包含线上商城和会员管理;进阶版5800元(适合10人以上的店),加了数据分析和员工权限管理。他去年服务了300多家店,光年费就有120万。

额外收入来自“定制化服务”。有些商家有特殊需求,比如一家连锁餐馆想要“扫码点餐时自动区分辣度”,一家健身房想要“会员约课系统”,这些定制开发按工作量收费,几千到几万不等,去年这部分收入40多万。

怎么找到客户?他不跑大商场,专盯“社区店、街边店”。每天下午到傍晚,他会带着平板电脑去店里,首接演示:“老板,您看这个系统,客户扫码就能点单,不用您雇那么多服务员,一年能省好几万工资,我给您免费试用3天,好用再买。” 老板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省人力、多卖货),很容易成交。

数字化赋能的坑:一是“过度开发”,给小餐馆做一套像肯德基那样复杂的系统,老板根本用不起来;二是“售后跟不上”,很多技术出身的人只懂开发不懂服务,老板用系统时遇到问题没人解决,自然不会续费;三是“定价太高”,中小商家对价格敏感,周凯坚持“年费不超过他们一个月的人力成本”,客户才愿意尝试。

周凯说:“别把数字化想得多复杂,对小老板来说,能帮他多赚1000块、少花500块的工具,就是好工具。”

第七章:闲置资源激活——把“没用的东西”变成现金流

林小雨靠“激活闲置资源”年赚120万,她做的事很杂:帮人出租闲置的房子、车位、相机,帮企业处理库存尾货,甚至帮小区业主转卖二手家具。她的逻辑很简单: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闲置资源”,只要找到需要的人,就能赚钱。

很多人身边都有闲置资源,但没意识到能赚钱:房子空着的、车位白天没人用的、买了跑步机却半年没碰过的……这些东西放着也是浪费,林小雨就做“资源匹配者”,赚中介费。

她的主要业务有三类:一是“个人闲置租赁”。重点做“高价值、低频使用”的物品,比如相机、镜头(租一天50-200元)、露营装备(租一套100-300元/天)、儿童安全座椅(租一个月100元)。她会先检查物品成色,和租客签合同(明确损坏赔偿),收双方各10%的中介费。去年这部分做了80万流水,赚了8万。

二是“企业库存处理”。她专门对接服装厂、日用品厂,把他们的尾货、残次处理品(比如衣服有小瑕疵但不影响穿)收过来,再通过“折扣仓”和“首播清货”卖出去。比如以10元一件的价格收1000件T恤,首播卖19.9元一件,除掉场地和运费,每件能赚5元,1000件就是5000元。去年帮10多家企业清了200多万的货,赚了40万。

三是“空间共享”。把闲置的办公室、商铺、仓库租给需要短期使用的人:比如创业者租办公室做临时会议(200元/小时),网红租商铺拍短视频(500元/天),电商卖家租仓库囤货(按平方收费)。她在市中心有个合作的“共享空间平台”,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赚15%-20%的租金差价,去年赚了72万。

激活闲置资源的关键:一是“建立信任”,无论是租客还是房东,最怕被骗(比如租到坏相机、房子被损坏),林小雨会收“押金”(退租时无问题全额返还),还会买“资源保险”,出问题有保险公司兜底;二是“标准化流程”,比如租相机要登记身份证、检查物品清单,写进合同里,避免纠纷;三是“批量整合”,零散的闲置资源赚不到大钱,像她那样同时对接100个房东、50家企业,才能形成规模。

林小雨的秘诀:“别觉得闲置的东西不值钱,对需要的人来说,它就是宝贝。我做的就是把宝贝送到需要的人手里,顺便赚点跑腿费。”

第八章:跨界资源对接——做“中间人”赚“连接钱”

郑明远在深圳做“跨界资源对接”,去年赚了180万。他没自己的产品,也没团队,就靠认识不同行业的人,把A的需求和B的资源对接起来,赚中介费。他常说:“赚钱的最高境界,是让别人赚钱,自己顺便分点。”

很多人身边都有不同行业的朋友,但没意识到“连接”的价值。比如开服装厂的朋友有库存,开首播公司的朋友缺货源;做企业培训的朋友缺客户,做写字楼物业的朋友有大量企业资源。郑明远就专门做这种“跨行业匹配”。

他的第一个大单子来自“服装厂+礼品公司”的对接。他认识的一家服装厂,年底有一批“纯棉T恤”库存(印了过时的logo,没法正常卖),老板急着清货,愿意10元一件处理。同时,他认识的一家礼品公司,年底要给客户送福利,需要“定制T恤”(印上客户的logo),预算是30元一件。

郑明远的方案是:让服装厂把旧logo洗掉,印上礼品公司客户的新logo,成本增加5元/件,然后以25元/件的价格卖给礼品公司。服装厂原本10元清货,现在能赚10元/件(25-10-5);礼品公司原本要花30元,现在省5元;郑明远则从每件里赚5元(25-20)。这批10万件的T恤,他一下赚了50万。

另一个案例是“餐厅+企业团建”。他认识的一家网红餐厅,周末有闲置的包间,想做“团建套餐”但没企业资源;同时,他认识的几家互联网公司,每月要搞团建,找不到“有特色、性价比高”的场地。他就帮餐厅设计“团建套餐”(含餐饮+小游戏+摄影),定价人均150元,比市场价低20%,然后推荐给互联网公司,每成一单赚10%的佣金,去年光这一项就赚了60万。

跨界对接的核心能力:一是“信息收集”,他有个习惯,和人聊天时会记下来“对方缺什么、有什么”,比如和装修公司老板聊天,会问“你们现在最缺什么?是客户还是材料?”;二是“解决信任问题”,A和B不认识,怕被骗,他会先自己垫一部分钱(比如先给服装厂打30%定金),或者签“三方合同”,明确责任;三是“不贪心”,他的中介费通常在5%-15%,让合作双方觉得“划算”,才会有下次合作。

郑明远的提醒:“做对接别只想着赚快钱,要让合作双方都满意。我对接成功的单子,80%都有后续合作,这才是长期赚钱的关键。”

第九章:小众兴趣商业化——把“爱好”变成“提款机”

孙悦喜欢汉服,从最初自己穿,到现在靠“汉服兴趣商业化”年赚130万。她的业务包括汉服租赁、汉服写真、汉服主题活动,客户都是和她一样的“汉服爱好者”。她的故事证明:只要你的爱好有1000个“同好”,就能赚到钱。

很多人有爱好,但觉得“爱好不能当饭吃”。其实小众兴趣(汉服、Lolita、手账、宠物烘焙、露营、骑行等)的商业化潜力很大——爱好者愿意为兴趣花钱,而且圈子粘性高,容易形成口碑传播。

孙悦的起步很简单:2019年她买了10套汉服,在小红书发“出租汉服”的笔记,没想到很多人咨询。最初只租衣服,50-200元/天,第一个月赚了8000元。但她很快发现,客户租了汉服后,还需要化妆、做发型、找拍照场地,于是她拓展了“一站式服务”。

现在她的业务分三块:一是“汉服租赁+妆造”,租一套汉服+化妆+发型,299元/天,有50多套不同风格的汉服(唐制、宋制、明制),每月能接200多单,收入6万多;二是“汉服写真”,找专业摄影师合作,拍一套写真(10张精修)699元,她赚30%的提成,每月能拍50多套,收入1万多;三是“汉服主题活动”,每月组织1-2次“汉服雅集”(穿汉服喝茶、做香囊)、“古风市集”(摆摊卖汉服配饰),每人收费99-199元,还能卖汉服配饰(发簪、扇子),每次活动能赚2-3万。

她的客户主要来自“兴趣社群”:自己建了5个汉服群,有2000多人;和本地的汉服社团合作,给社团成员优惠;在抖音发“汉服开箱”“穿汉服逛公园”的视频,吸引同城爱好者。

小众兴趣商业化的注意事项:一是“别脱离爱好者”,很多人做着做着就想赚快钱,比如用劣质汉服充数、化妆敷衍,很快会被圈子排斥;二是“控制成本”,孙悦的汉服大多是“二手收来的九成新”和“工厂定制的平价款”,降低了初期投入;三是“持续输出价值”,她会在群里分享“汉服历史知识”“怎么穿汉服更舒适”,让客户觉得“不只是来消费,还能学到东西”。

孙悦说:“我以前没想到穿汉服能赚钱,现在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到钱,这种感觉特别好。”

第十章:抗周期行业深耕——在“经济波动”中稳赚

马建国在唐山做“殡葬服务”,这个行业听起来冷门,但他去年赚了160万。更重要的是,无论经济好坏,这个行业的需求都很稳定——这就是“抗周期行业”的魅力,也是普通人规避风险、稳定赚钱的好选择。

抗周期行业指的是“无论经济上行还是下行,需求都不会大幅波动”的行业,除了殡葬服务,还有健康管理、职业教育、维修服务、基础农产品等。这些行业可能不“时髦”,但胜在稳定,只要做得好,很容易赚到百万。

马建国做的殡葬服务,避开了传统殡仪馆的“高价、套路多”,主打“透明化、平价化”。他的服务包含“遗体接送、火化协助、骨灰盒、告别仪式”等,明码标价(比如普通骨灰盒200-800元,告别仪式场地费500元/小时),没有隐藏消费。

他的客户主要是“普通家庭”,尤其是老人去世后,子女不想花太多钱但又想办得体面。马建国的优势在于“全程陪同”:从接到家属电话开始,帮着联系医院、殡仪馆,办理各种手续,甚至会提醒“哪些费用是必须交的,哪些可以省”。很多家属觉得他“实在”,会推荐给亲戚朋友,老客户介绍新客户的比例能达到60%。

除了基础服务,他还做“延伸业务”:比如帮客户定制“纪念册”(整理逝者照片和生平,收费300-1000元)、“墓地代购”(和周边的公墓合作,帮客户拿到折扣价,赚5%的佣金)。这些业务虽然单笔赚得不多,但能提高客户的“综合消费”,也让服务更有温度。

抗周期行业的经营逻辑:一是“做长期口碑”,这类行业客户复购率低(比如殡葬服务,一个家庭可能几十年才需要一次),但口碑传播很重要,马建国坚持“不推销高价产品”,哪怕少赚点也要让客户满意;二是“控制成本”,他没有豪华门店,就在殡仪馆附近租了个小办公室,人力也控制在5人以内,降低了固定支出;三是“关注政策”,比如殡葬行业有很多政策规范,他会主动学习最新政策,确保自己的服务合法合规。

马建国的体会:“这个行业特殊,赚的是‘帮人解决难题’的钱,心态要正,不能想着暴利。把服务做好了,客户自然会来找你,赚钱是水到渠成的事。”

结语

年赚百万对普通人来说,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天赋,而是靠“选对方向+做透细节+持续坚持”。上面10条路径,没有一条需要“巨额投入”或“特殊资源”,只要你愿意沉下心,从身边的需求出发,把一件事做到“比别人好一点”,就有机会实现目标。

记住:赚钱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大、越具体,能赚到的钱就越多。从今天开始,观察身边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选一个你能着手的方向,先做起来——行动,永远是赚钱的第一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6GQ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年赚百万 http://www.220book.com/book/6GQ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