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训风暴,磨砺锋芒
长江南岸的寒冬,并未因一场大捷而减弱其凛冽。但在南京至芜湖、镇江一线的广袤区域,一股比寒风更炽热的气息正在涌动——那是二十万德械精锐厉兵秣马、磨砺锋芒的热潮。
根据陈默的命令,第六十八集团军主力在完成初步追击、控制关键节点后,迅速转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斗间隙整训。各部队根据此前作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未来可能面对的敌情,展开了极具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在芜湖郊外的丘陵地带,装甲旅的训练场地上,引擎轰鸣震天。坦克成员们在进行紧张的故障排除与野外抢修演练。技工们围着拆解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详细讲解常见故障的识别与快速修复技巧。坦克连、排级单位则反复演练复杂地形下的步坦协同,无线电通讯里充斥着简洁有力的指令:“猎犬一号,左翼高地,机枪掩护!”“灰狼三号,跟随步兵,清除反坦克火力点!”
在镇江附近的平坦地域,重炮旅的阵地上,炮兵们正在学习使用新配发的“声光测距仪”(系统合理化来源:侨胞捐赠的“先进观测设备”)。观测员们趴在冰冷的土地上,仔细记录着目标区域的声音和闪光信号,计算员则快速摇动计算尺,将数据转化为精准的射击诸元。反炮兵作战成为训练重点,各炮连进行着快速转移阵地、急促射、假阵地设置等高强度演练。
在各个步兵师的训练场,气氛同样火热。官兵们不仅练习基础的射击、投弹、刺杀,更加强了班排级战术配合、城镇巷战技巧(利用模拟废墟进行逐屋争夺训练)、以及防空防化演练。新补充的兵员(部分来自经过甄别和教育的原伪军俘虏,部分来自踊跃参军的当地青年)在老兵的带领下,快速融入集体,掌握德式装备的操作和战术要领。
陈默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训练场。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官,更是一个严格的教官和视察者。他会随机登上坦克,检查车况和成员配合;会蹲在炮兵阵地上,询问观测和计算细节;会走入步兵队列,纠正战士们的战术动作。他的要求极其严苛:“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你和你战友的生死!”
这股整训风暴,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实战能力,也为下一步可能的作战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暗夜雷霆,技术验证
在远离前线喧嚣的南京城内,一处由原金陵兵工厂部分厂房改造的、戒备森严的技术验证中心内,另一种形式的“磨砺”正在秘密进行。这里汇聚了陈默通过系统“合理化”渠道获得的部分超前技术样品和图纸,以及一批由系统生成、背景设定为“海外学成归国”或“原兵工厂技术骨干”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深夜,验证中心的地下试验场内,一场关键的测试正在进行。一款经过“改进”的磁性反坦克手雷(原理接近历史上的“铁拳”早期型号,但被系统优化了可靠性和威力)被固定在标靶上。随着一声令下,技术人员启动引信。
“轰!”
一声闷响,标靶的模拟装甲被成功炸穿一个窟窿,破甲效果显著。
“成功了!”现场的技术人员发出一阵低沉的欢呼。
陈默在一旁观看,微微点头。他深知,面对未来日军可能投入的更多、更先进的坦克,单靠现有的PAK 36战防炮和坦克对决是不够的,必须为步兵配备更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这款磁性手雷,将作为连排级反坦克力量的重要补充。
与此同时,在无线电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对一批改良后的短波步话机进行加密和抗干扰测试。这些步话机体积更小,通话距离更远,音质更清晰,并初步具备了跳频加密功能(系统提供原理,技术人员消化实现),将极大改善营连级部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通讯能力。
陈默对这些“技术孵化”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他明白,系统的首接兑换固然强大,但培养自身的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才是长久之计。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改进,积累起来,将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日军的阴影,新的阴谋
就在中国军队埋头整训之时,失败的阴影驱使日军酝酿着更加险恶的计划。
东京大本营绝密会议室内,气氛压抑。一份代号为“捷号作战”的绝密计划草案,摆在了与会将领面前。该计划的核心是:放弃短期内从陆路正面强攻南京的企图,转而采取“奇正结合”的策略。
“正”的一面:在杭州湾北岸的乍浦、金山卫一带,秘密集结新调来的精锐部队(包括一个战车联队和大量重炮),进行登陆作战演习,摆出企图在此登陆,切断上海至南京交通线,夹击中国军队的态势,以吸引和牵制中国军队主力。
“奇”的一面:组织一支由特别陆战队和受过严格巷战、破坏训练的精锐步兵组成的“特别挺进队”,利用夜间或复杂天气,乘坐高速汽艇或小型舰船,沿长江水道或太湖水域,渗透至南京、镇江等城市附近,进行暗杀、爆破、散布谣言等特种作战,企图从内部瓦解中国军队的指挥体系和士气,制造恐慌。
“诸君,”新任的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烟俊六大将声音冰冷,“陈默所部战力强悍,正面强攻代价巨大。‘捷号作战’旨在避其锋芒,击其软肋。我们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混乱和战略主动!”
这份计划,标志着日军开始正视陈默所部的强大,并试图采取更加非常规和卑劣的手段来扭转战局。
蛛丝马迹,预警前置
日军的异常调动和秘密集结,并非毫无痕迹。陈默麾下高效的情报网络——包括“龙牙”大队的敌后侦察、航空兵的空中照相侦察、以及潜伏在日占区的情报人员——开始捕捉到一些不寻常的迹象。
杭州湾沿岸日军船只活动的异常频繁,新锐部队番号的零星出现,以及长江口日军小型舰艇的夜间演练次数增加……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迅速汇总到第六十八集团军前指情报部门。
参谋长周志远拿着初步分析报告,向陈默汇报:“军座,综合各方情报,日军似有在杭州湾方向进行大规模两栖作战的企图。同时,长江水道夜间敌小股舰艇活动增加,意图不明,需高度警惕。”
陈默看着地图上标注的杭州湾和长江下游,眉头微蹙。日军在正面受挫后,采取迂回或特种作战的可能性极大。
“命令!”他迅速做出反应,“第一,加强杭州湾沿岸,特别是乍浦至金山卫一线的空中侦察和地面监视力量,务必摸清日军集结规模和意图。”
“第二,沿长江南岸和太湖西岸,增派巡逻队,设置观察哨,配备探照灯和速射炮,严防敌小股部队渗透。”
“第三,城内及主要指挥部,加强警卫和反特措施,进行防突袭演练。”
“第西,通知各部队,在整训的同时,保持必要的战备等级,确保能随时应对突况。”
一道无形的防线,开始在真实战场和情报战线上同时构筑。战争的形态,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陈默和他的部队,在短暂的胜利之后,又将面临新的、更加隐蔽的考验。
(http://www.220book.com/book/6LJ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