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
第西十西章 星穗连宇传新讯,初心孕禾赴新程
江南试验田的“初心田”里,顾承苏正蹲在田埂上,观察双生星系“苏晚10号”二代种的长势。嫩绿的秧苗顺着江南的田垄舒展,叶片上还带着清晨的露水,与不远处全息投影里双生星系“磁田”的稻浪相映,像把两个星球的丰饶连在了一起。
“承苏哥,‘潮汐星系’发来紧急求助!”助手的通讯器突然响起,语气急促,“他们星球的土壤受周期性‘星潮’影响,每次潮退后都会覆盖一层盐碱壳,刚播的‘苏晚10号’全被闷死了,居民们快断粮了!”
顾承苏立刻起身,指尖划过通讯器里的潮汐星系数据——星潮每月一次,退潮后土壤盐碱度骤升,普通作物根本无法存活。他翻出随身携带的《农桑记》,快速翻阅到苏晚记录“江南潮田种植”的篇章:“潮退则耕,覆秸防碱,引淡润土”,又想起奶奶顾守穗曾说过,应对极端土壤要“先护种、再调土”。
“准备‘防碱透气种衣’和‘星潮预警仪’!”顾承苏迅速制定方案,“我们给‘苏晚10号’裹上能隔绝盐碱的种衣,再根据星潮周期,提前在田里埋入‘自动引水管道’——潮退后立刻灌淡润土,就像苏晚在江南潮田‘赶潮种稻’一样!”
出发前,顾承苏特意去了“农桑纪念馆”,取了一小袋苏晚当年改良过的“耐潮稻种”样本——他想让新种子里,也融入江南潮田的“抗逆基因”。馆长老李握着他的手说:“当年苏晚能在潮田里种出稻子,现在你们也能在星潮里种出希望,记住,不管多特殊的土地,初心都是最好的‘肥料’。”
潮汐星系的行星表面,刚经历过一场星潮,田里覆盖着一层泛白的盐碱壳,踩上去沙沙作响。当地首领阿海带着居民,围着顾承苏的团队,眼里满是期盼:“我们试了无数种子都不行,苏晚系的种子,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
顾承苏没多说,立刻带领团队展开工作:先用特制机械破除盐碱壳,再将裹着“防碱种衣”的“苏晚11号”稻种(融入耐潮基因与潮汐适应基因)播进土里,最后在田垄间埋好“星潮预警仪”和引水管道。阿海和居民们也主动帮忙,有人跟着学机械操作,有人跟着埋管道,连孩子们都拿着小铲子,帮忙清理田里的碎壳。
播完种的第三天,星潮预警仪响起警报。顾承苏立刻启动引水系统,淡水流顺着管道涌入田间,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护土层”。当星潮退去,田里的稻种果然没被盐碱壳闷住,几天后,嫩绿的芽尖就冒了出来。
“真的发芽了!”阿海激动地蹲在田边,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芽尖,“苏晚奶奶的种子,真的能抗住星潮!”
培育期间,顾承苏发现潮汐星系的居民擅长观察星象,便教他们根据星潮预警仪的数据,提前调整引水时间。阿海还创新地在田边种上当地的“吸碱草”,既能减少土壤盐碱度,又能作为牲畜饲料——这法子,正是从《农桑记》里“稻草轮作”的思路演变而来。
丰收那天,潮汐星系的田里一片金黄。稻穗在星风里轻轻摇晃,穗粒得发亮。居民们用新收的稻米,做了当地第一顿“星潮饭”,还特意邀请顾承苏一起品尝。阿海端着饭碗,眼里满是泪光:“以前我们总怕星潮,现在有了苏晚系种子,星潮再也不是灾难,是给土地‘施肥’的机会!”
离开前,阿海送给顾承苏一块“星潮石”——石头上有天然形成的稻穗纹路,是潮汐星系特有的矿石。“这石头代表我们的心意,”阿海说,“以后不管你们去哪个星系,看到它,就知道潮汐星系的人,永远记得苏晚奶奶的初心!”
顾承苏将“星潮石”和“苏晚11号”种子一起,封进手链的新珠子里。返程途中,他收到了来自宇宙农桑联盟的消息:己有28个星系加入“苏晚系种子共享计划”,大家约定每年举办“宇宙丰年交流会”,分享种植经验。
回到江南时,“初心田”里的双生星系稻种己开始抽穗。顾承苏站在田埂上,看着手腕上的手链——江南初代稻种、星云带星尘、雾隐星系蓝光微粒、双生星系磁适应种子、潮汐星系星潮石种子……每一颗珠子都藏着一个星球的丰饶故事,都带着同一份“天下无饥”的初心。
晚风拂过稻田,稻浪沙沙,远处传来孩子们唱《宇宙丰年谣》的声音。顾承苏忽然想起苏晚在《农桑记》里写下的最后一句话:“稻种会老,土地会变,但让天下人吃饱的心愿,永远不会老。”
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星系等着“苏晚系”种子,还会有更多挑战等着他们。但只要这份初心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带着种子跨越星海,苏晚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宇宙的丰年,就会永远继续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6LX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