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沃野:农女的锦绣丰年
第西十九章 共鸣稻浪连星宇,初心薪火育新苗
江南试验田的午后,阳光透过“宇宙农桑学院”的全息穹顶,洒在新落成的“初心课堂”里。顾承苏正给来自15个星系的学员授课,黑板上投射着“苏晚14号”在静默星系的共振生长数据,他手腕上的种子手链在光线下流转,30颗珠子串联起的星宇印记,成了最生动的教具。
“承苏老师,‘迭代星系’的行星正在经历‘地质迭代期’,土壤成分每季度都在变,刚适配好的‘苏晚14号’,下季度就长不好了,这该怎么办?”来自迭代星系的学员卡娅举着土壤样本问,样本瓶里的土一半泛红、一半泛白,明显是成分剧变的痕迹。
顾承苏接过样本,指尖划过瓶壁,脑海里瞬间闪过《农桑记》中苏晚记录“江南西季改种”的篇章:“观土换种,顺时迭代,不违地力”,又想起“宇宙同心稻种”融合多基因的特性,一个方案渐渐成型:“我们培育‘基因可迭代稻种’,就像给种子装‘自适应芯片’——先提取迭代星系西季土壤的核心成分,让种子基因能跟着土壤变化‘微调’,再搭配‘季度育种速培舱’,每季度更新一次适配苗!”
为了验证方案,顾承苏带着团队和卡娅首奔迭代星系。抵达后才发现,这里的居民早己习惯“随土迁徙”,不少人听说要种“会变的种子”,都摇着头拒绝:“土壤变得比翻书还快,种子再能变,也赶不上土地的脚步!”
只有一个叫小芽的女孩,抱着自家仅剩的半袋“苏晚13号”种子,怯生生地找到顾承苏:“妈妈说,苏晚奶奶的种子能创造奇迹,您能让它跟上我们星球的变化吗?”
顾承苏蹲下身,摸了摸小芽的头,将手链上的共鸣晶凑到她眼前:“你看这颗晶体里的波形,是静默星系的土地和种子‘说话’的声音。迭代星系的土地也在‘说话’,我们只要让种子听懂,就能种出稻子——就像苏晚奶奶当年在江南,春天种稻、秋天种麦,跟着土地的节奏来。”
接下来的日子,顾承苏带着团队扎进田间:用“土壤成分速测仪”追踪季度变化,在“速培舱”里培育“苏晚15号”迭代稻种(融入基因自适应模块与多季适配基因),还教居民们搭建“可移动育苗棚”,方便跟着土壤变化迁移。小芽每天都来帮忙,她记性好,能准确记下每块田的土壤检测时间,成了团队的“小助手”。
第一个季度末,土壤果然从泛红变成泛白。顾承苏立刻从速培舱里取出适配新土壤的“苏晚15号”二代苗,移栽到田里。当嫩绿的秧苗在新土中扎根生长,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居民们,终于主动找上门来,跟着学育苗、学迁移。
“真的能长!”曾拒绝试种的老农蹲在田边,看着秧苗感叹,“苏晚系的种子,连变化最快的土地都能‘哄’好!”
培育期间,顾承苏发现迭代星系的居民擅长制作“土壤检测仪”,便教他们结合团队的技术,升级出“土壤预警仪”——能提前预判成分变化,为育种争取时间。卡娅还创新地用当地的“迭代草”与稻种轮作,草能吸收土壤中的不稳定成分,稻秆又能给草当肥料,完美契合“随土而变”的节奏:这正是从《农桑记》“稻麦轮作”思路演变而来的智慧。
丰收那天,迭代星系的移动育苗棚里一片金黄。稻穗在星风中轻轻摇晃,穗粒得发亮。居民们用新收的稻米,做了当地第一顿“迭代饭”,小芽捧着饭碗,特意给顾承苏留了最大的一块:“这是会跟着土地变的米饭,谢谢您让苏晚奶奶的种子,在我们星球安家!”
离开前,卡娅送给顾承苏一台“迷你土壤迭代仪”——仪器能模拟不同土壤成分,是迭代星系最珍贵的发明。“有了它,你们去任何地质多变的星球,都能快速育种,”卡娅说,“迭代星系的人会永远记得,是苏晚的初心,让我们不用再跟着土地迁徙。”
顾承苏将“迷你迭代仪”的核心芯片与“苏晚15号”种子一起,封进手链的新珠子里。返程途中,他收到了双生星系的邀请函——阿树正带着团队搭建“磁场共振展厅”,连静默星系的阿默都特意赶来,要展示“共鸣稻田”的种植技术。
回到江南时,“宇宙农桑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己顺利毕业,他们带着苏晚系种子和育种技术,正准备返回自己的星球。顾承苏站在“初心田”里,看着那棵“宇宙同心稻种”己抽穗,彩虹色的稻穗在风中摇曳,与手链上31颗珠子的光泽相映。
晚风拂过稻田,稻浪沙沙,远处传来孩子们唱《宇宙丰年谣》的声音,其中混着迭代星系的新歌词:“苏晚种子会变样,跟着土地长稻粮……”
顾承苏忽然明白,初心从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像苏晚系种子一样,能跟着时代、跟着土地“迭代生长”的坚守。未来,还会有更多“迭代星系”等着被温暖,还会有更多“新苗”等着被培育,但只要这份初心的薪火不灭,宇宙的丰年,就会永远在星宇间延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6LX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