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流言的风波,生产小组的成员们仿佛都憋着一股劲,一股要用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来回击所有质疑和污蔑的劲头。何子云那铁面无私的严格,不再被看作是不近人情,而是被理解成了一种对集体荣誉的捍卫和对未来的负责。钱颢哲的强势担保和清晰规划,则给大家吃下了定心丸。
整个生产流程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而严谨的状态。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仿佛手中编织的不是普通的柳条芦苇,而是精密的仪器部件。
材料关是第一道闸口。孙大爷父子现在砍回柳条芦苇,会先自己进行初选,剔掉那些明显不合格的。然后交给何子云用卡尺进行抽检,一旦发现厚度或韧性不达标,整批材料都要重新处理,毫不留情。那套改良的刮皮模板成了圣物,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刮出的篾条几乎像机器压出来一样均匀。
编织关是核心环节。王婶带领的“技术核心组”现在完全习惯了使用何子云制作的各种辅助工具。花纹间距定位尺确保了每一个“人字纹”、“十字纹”都精准一致;经过定位模具让篮底的大小分毫不差;墙上的标准尺寸图样是每个人随时比对的标杆。她们互相之间也会较劲,比谁编的花纹更匀称,收口更光滑。偶尔有人想偷偷懒,省一道工序,立刻就会被同伴指出:“哎,你这不行,过不了何质检那关!”自我监督的意识开始形成。
李大娘的“炕席组”同样如此。她们严格按照何子云要求的经纬密度编织,用自制的木框绷紧边缘,确保席子平整如板,绝不翘边。孙大爷的“草帽组”则对帽檐的宽度和挺括度有着执着的追求,帽带的编织也加入了更精巧的花样。
质检关是何子云把守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严格的关口。她手里拿着那个象征着最高标准的“样品篮”,像一枚精确的砝码。每一个完工的产品,都要经过她的“火眼金睛”和“魔鬼手感”的检验。
她会用手指的每一个指节细细抚摸产品的内外每一个角落,感受是否有任何微小的毛刺或凸起。
她会将篮子举到光线充足的地方,从不同角度观察花纹的对称性和编织的均匀度,任何细微的疏密不均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她甚至会进行简单的“破坏性”测试——用力拉扯提手,检查其牢固程度;按压炕席的各个部位,测试其韧性和回弹。
她的标准严格到令人惊叹:篾条的色差不能太大;编织的结节必须藏在看不见的内侧;收口的篾头要剪得平滑且朝向一致;甚至连一领炕席的重量,都要求在大致相同的范围内。
“这个不行,背面第三道花纹有半厘米的松散。”
“这个提手根部缠绕少了一圈,拆开加一道。”
“这顶草帽帽檐有轻微下垂,浸水整形后再晾干。”
这些判决从她口中冷静地吐出,不容置疑。起初还有人试图争辩,但在何子云拿起样品一一对比,指出那细微的差别后,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大家明白了,她要的不是“差不多”,而是“完美”。这种极致的要求,逐渐从一种外部强制,内化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追求。
钱颢哲全力支持何子云的严格。他明白,质量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撬开更大市场的唯一杠杆。他不仅在场地上、工具上尽量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一套与质量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他在原有计件工分的基础上,设立了“质量奖”。对于连续一段时间产品全部达到优等(何子云认定)的成员,给予额外的工分奖励。而对于屡次出现质量问题、或者态度敷衍的,则会进行谈话甚至暂停其参与资格。
他还弄来了一小块黑板,挂在生产间的墙上。每天,他会将各组的产品数量、合格率、优等品率进行公示。这种公开透明的对比,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谁也不想自己的名字后面跟着低合格率。
在这种几近严酷的质量管控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下,生产出的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参差不齐的农家手工艺品,而更像是一批批出自标准化“车间”的优质产品。每一件提篮、每一领炕席、每一顶草帽,都仿佛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规整、扎实、精美,透着一种令人安心和赏心悦目的品质感。
它们被小心翼翼地堆放在专门的区域,用干净的麻布覆盖着,等待着最终的检验和交付。看着这些凝聚了无数心血和坚持的成果,每一个小组成员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神情。之前的委屈、抱怨、劳累,似乎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
他们或许还不完全理解“品牌”和“口碑”的含义,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做出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就是好!这种对自身劳动价值的认可和骄傲,是任何流言蜚语都无法摧毁的。
严把质量关,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眼前的订单,更是在无意中,为柳树沟编织品树立起了最初、也是最宝贵的口碑——可靠。这份口碑,源于何子云的偏执,源于钱颢哲的支持,源于每一个小组成员指尖的认真与汗水。它像一块沉甸甸的基石,牢牢地垫在了他们创业之路的最底层,为他们未来走得更高更远,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八零年代知青的创业传奇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八零年代知青的创业传奇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6NN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