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晚会后,赵磊和小雅这对欢喜冤家明显沉默了不少。以前总是打打闹闹的两个人,现在常常看到他们安静地坐在操场看台上,或者在学校后门那家他们常去的奶茶店里,一坐就是一下午。
“工作都找好了吗?”小雅咬着吸管,声音闷闷的。
“嗯,深圳那边,一家游戏公司。”赵磊挠挠头,“你呢?确定留校读研了?”
“嗯……”小雅低下头,“深圳好远啊。”
平时话最多的赵磊,此刻也沉默了。异地恋像一道现实的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他们开始更频繁地吵架,又更快地和好,仿佛想用这种方式证明什么,或者消耗掉所剩无几的相处时间。
班里那个总是考第一的学霸,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放弃了一份顶尖投行的高薪offer,选择了一个冷门的非政府组织(NGO)的职位,工作地点在西部山区。
“为什么啊?那么多钱!”有人不解地问他。
推了推眼镜,学霸只是淡淡一笑:“钱以后可以赚,但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做了。”但他眼底深处,也藏着对未知前路的些许不安。他的选择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有人佩服,有人惋惜,也有人暗自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班里有一对从大一就在话剧社认识、相恋的情侣,一首是大家眼中的模范。毕业前夕,两人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名为《毕业季,不分季》的原创小话剧,在学校的黑匣子剧场连演三场,场场爆满。最后一场结束时,男主在舞台上掏出早己准备好的戒指,单膝跪地,不是求婚,而是许下了一个“以毕业为起点,共同努力未来”的郑重承诺。全场泪目和欢呼声交织。他们的爱情在毕业季的分离氛围中,反而显得更加坚定和耀眼。
大二就开始捣鼓创业、搞了个小工作室的几个男生,最终决定在毕业各奔东西前解散团队。他们在校外大排档吃了顿“散伙饭”,喝得酩酊大醉,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回忆着一起通宵赶项目、一起啃馒头、一起吹过牛皮的日子。虽然创业未果,但这段经历成了他们大学最热血沸腾的注脚。酒醒后,他们约定,将来无论谁成功了,都要拉兄弟们一把。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毕业前夕的百态。林南笙默默看着,听着,感受着。她为赵磊小雅担忧,佩服学霸的勇气,被话剧社情侣感动,也理解创业兄弟的不舍。这些他人的悲欢,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成长的重量和选择的多样性。
而她也似乎也在这股巨大的、推着人往前走的毕业洪流中。
她对未来并没有特别清晰和强烈的企图心。不像学霸目标明确地投身NGO,也不像赵磊他们渴望在大城市闯荡,更不像话剧社情侣那样有着坚定的共同目标。她只是觉得,时候到了,就该回去了,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安稳度日就好。
这种近乎佛系的态度,让她在毕业季的普遍焦虑中,反而保持了一份罕见的淡定。
但在彻底放松下来之前,她觉得自己总该再做点什么,为大学生活再多增添几个微不足道的注脚,或者说,让简历看起来不那么空荡。于是,在仅剩不多的校园时光里,顺手报名并通过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轻松拿了个二甲,又考了个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
这些考试对她来说难度不大,更像是完成一些规定动作。她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心态,平静地去考,平静地通过,没有太多喜悦,也没有太多感慨。室友们对此表示佩服:“南笙,你心态真好,这时候还有心思考证。”她只是笑笑:“闲着也是闲着。”
这种状态,就像她大学西年的缩影:不会主动去争取什么耀眼的东西,但落在她手上的事情,都会认真、妥帖地完成;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只是顺着生活的河流,平静地漂向下一个阶段。她安然地享受着最后的学生时光,看着身边的人为前程奔忙、为离别伤感,自己则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偶尔参与,但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抽离感。
这种淡然,有时会让陈向北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无力。他试图和她讨论未来,但她总是轻描淡写地绕开,让他满腔的话不知该如何说起。他感觉她就像握在手里的沙,越是临近毕业,越是能感觉到她正在悄无声息地、坚定地流向她既定的方向,而他,似乎从未真正进入过她未来的蓝图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6NQ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