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挂在“林记电器”的招牌上时,林栋己经拆开了薛老送来的矿石收音机。铜线圈上的漆皮氧化成了暗褐色,他用酒精棉一点点擦拭,忽然发现线圈内侧刻着串模糊的数字——“1958.07.15”,正是薛老得军功章的那年。
“这是用步枪弹壳改的线圈骨架。”薛老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端着碗冒着热气的豆浆,“当年在电台站,物资紧张,就捡了些弹壳打磨成零件。你看这接口,是用刺刀一点点凿出来的螺纹,比现在的机器车出来的还结实。”
林栋顺着他的指尖看去,果然在骨架末端看到细密的手工螺纹,像一圈圈凝固的年轮。他试着把线圈装回机体,竟严丝合缝,转动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像老座钟的齿轮在咬合。“薛老,这收音机还能响吗?”
“试试就知道了。”薛老接过收音机,往墙上的钉子一挂,转动旋钮时,指针划过刻度盘,忽然传来一阵嘈杂的电流声,夹杂着断断续续的摩斯电码。“听,这是隔壁县的防汛预警信号,几十年了还能用。”他眼里闪着光,“当年就是靠这玩意儿,提前三天收到洪水警报,救了半个村子的人。”
正说着,吴小燕抱着台笔记本电脑闯进来,屏幕上是服务器机房的监控画面:“栋哥,你看!蜂窝散热真的起作用了!CPU温度稳定在38度,比原来低了12度!”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我加了个湿度传感器,湿度超过60%就自动启动除湿模块,用的是你说的‘环境联动控制’原理。”
林栋凑近看,发现曲线旁标注着一行小字:“参考1958年防汛预警系统逻辑”。吴小燕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薛老说当年的电台能根据天气调功率,我就想服务器也能根据湿度调散热,没想到真成了!”
这时张超风风火火地冲进来,篮球在他手里转得像个陀螺:“栋哥!体育老师说要跟咱们打场友谊赛,还说要赌你的签名照!”他胳膊底下夹着个文件夹,打开一看,是份手绘的战术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着投篮角度和跑动路线,“你看我按抛物线原理画的战术,从底线45度角突破,三步上篮时重心压低15度,是不是能避开防守?”
林栋拿起笔在图上修改:“这里的起跳点应该再后移30厘米,利用惯性能多带起0.5秒滞空时间。”他边说边画,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薛老转动收音机旋钮的“沙沙”声、吴小燕敲击键盘的“嗒嗒”声混在一起,像支奇妙的合奏曲。
袁姗姗抱着本厚厚的笔记本进来时,辫子上还别着片枫叶标本。“林栋你看,我把你的物理故事写成连载了!”她翻开笔记本,上面贴着张照片:林栋蹲在电器店门口修收音机,薛老站在旁边指点,吴小燕举着万用表,张超抱着篮球在背景里做鬼脸。照片下面写着:“1958年的线圈与2000年的服务器,原来物理一首都在,只是换了件衣裳。”
“这章写你教张超投篮的故事,”袁姗姗指着其中一页,“我查了资料,原来公元前200年项羽扔戟的角度,和你说的最佳投篮角度差不多,都是51度左右!历史老师说这叫‘跨越时空的物理共识’。”
说话间,省台记者带着摄像机又来了,镜头刚对准那台矿石收音机,薛老就打开了话匣子:“这机器里藏着三个秘密。第一,线圈绕了108圈,对应着水泊梁山108将,当年我们就靠它传递情报,像好汉们聚义一样齐心;第二,调谐旋钮是用炮弹头做的,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第三,最里面的磁铁,是从敌人飞机残骸里拆的,现在能吸起张超的篮球,说明‘敌人的武器也能变成我们的工具’。”
记者听得入了迷,镜头转向吴小燕的服务器:“那这个现代‘电台’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吴小燕点开一个界面,屏幕上立刻跳出无数条数据流:“您看这些代码,有薛老教的‘抗干扰算法’,有林栋改的‘散热公式’,还有张超投篮时测的‘角度数据’,最后是袁姗姗写的‘注释’——我们把老智慧和新知识掺在一起,就像这服务器,既能发邮件,也能收几十年前的摩斯电码。”
张超突然抱着篮球站到镜头前,原地起跳扣篮,篮球穿过篮筐的瞬间,他大喊:“这球的初速度是8.3米每秒,和薛老说的当年扔手榴弹的速度差不多!”
林栋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注意到些奇妙的巧合:薛老的矿石收音机用108圈线圈,张超的战术图上标着108种投篮路线;吴小燕服务器的IP地址后三位是“515”,正好是袁姗姗写的项羽扔戟的日期;就连自己昨天修好的电风扇,扇叶角度居然和薛老说的当年电台天线的仰角一样,都是37度。
“这就是物理的魔法吧。”他轻声说,像是在对自己,又像是在对所有人。
记者的摄像机缓缓扫过:薛老在调试收音机,摩斯电码的“滴滴”声敲打着空气;吴小燕在键盘上敲击,代码像瀑布般流淌;张超在店门口的空地上一遍遍练习投篮,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和他的心跳越来越合拍;袁姗姗坐在柜台前,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把这些画面都写进故事里,字里行间都带着股亮晶晶的劲儿。
林栋走到柜台后,拿出那本相册,翻开“未完待续”的那一页,这次他没有动笔,而是把薛老的矿石收音机、吴小燕的服务器截图、张超的战术图、袁姗姗的手稿都贴了上去,最后放上自己刚画的一幅画:一颗星星的轨迹,从1958年的电台天线出发,穿过2000年的服务器机箱,最终落在张超的篮球上,轨迹上标着一行小字:“物理的星轨,从来不会断。”
阳光透过玻璃窗,把相册上的画面映在墙上,像幅流动的电影海报。薛老的收音机还在“滴滴”作响,吴小燕的服务器指示灯眨着眼睛,张超的篮球撞击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袁姗姗的笔尖在纸上写出最后一个句号时,所有人都安静了一瞬。
“原来这就是我们的故事啊。”林栋轻声说,心里忽然变得无比踏实。就像那台矿石收音机,不管过多少年,总能收到属于自己的那道电波;就像张超的篮球,不管扔多少次,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篮筐。
记者收拾设备准备离开时,忽然指着墙上的影子惊呼:“你们看!”大家抬头望去,只见阳光下,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薛老的影子和矿石收音机的影子重叠,吴小燕的影子缠着服务器的电线,张超的影子正做着投篮动作,袁姗姗的影子和笔记本的影子融在一起,而自己的影子,正把所有这些都圈在中间,像个温暖的句号。
“明天还来拍吗?”张超抱着篮球问,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记者笑着点头:“当然来!你们的故事就像这台矿石收音机,越听越有味道,能一首讲下去呢。”
薛老把收音机调回一个清晰的频道,里面传来天气预报的声音,和几十年前预报洪水时一样认真。林栋忽然明白,所谓成长,就是让过去的星轨和现在的星轨交叠出更亮的光;所谓传承,就是让老物件里的智慧,在新故事里继续发光。
他拿起那本贴满回忆的相册,轻轻放进柜台最深处,旁边摆着那枚军功章和一等奖证书。阳光正好照在上面,三者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像条蜿蜒向前的路,通向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有更多的星轨在等待交汇,有更多的故事在等待书写,而他们,会带着1958年的线圈、2000年的服务器,还有永远滚烫的心跳,一首走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