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8章 未褪色的草稿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切过“林记电器”的柜台,在薛老那台矿石收音机上投下道细长的光带。林栋正用软布擦拭着机身上的铜锈,指尖划过“1958”的刻痕时,忽然听见玻璃门“叮咚”作响——张超抱着个篮球站在门口,运动服上印着“雪湖体校”的字样,胸口别着枚崭新的校徽。

“栋哥!快看我这新队服!”他把篮球往柜台上一拍,震得台面上的螺丝刀跳了跳,“教练说我这月进步最快,特意给的新队服!还说等你去北京前,跟你打场‘物理vs运动’友谊赛,用你教的抛物线原理决胜负!”

林栋放下软布,看着张超胳膊上的肌肉线条——比三个月前结实了不少,投篮时手腕的转动幅度也更精准了。“你现在的出手角度稳定在42度,”他拿起支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道弧线,“比标准的45度少3度,正好抵消你身高带来的误差,这就是薛老说的‘量体裁衣’。”

张超的脸忽然红了,挠着后脑勺从书包里掏出个笔记本:“其实……我也开始记错题本了。”本子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投篮轨迹,每个失误处都标着“发力过早”“手腕偏移”,像林栋曾经画过的受力分析图,“教练说这叫‘运动力学笔记’,比光练不琢磨管用。”

玻璃门再次响起时,吴小燕背着个半人高的工具箱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网线。“服务器系统升级完了,”她把张光盘往桌上一放,盘面上用马克笔写着“林栋专属学习资料”,“里面是清华物理系的公开课录像,我用算法压缩过,在咱们这网慢的地方也能流畅看。”

她从工具箱里掏出个巴掌大的装置,外壳是用旧手机壳改的:“这个是离线翻译器,收录了所有物理专业术语,你去清华听课时要是有听不懂的,按这个红色按钮就行。”装置侧面贴着张照片——是他们几个在“极速先锋”网吧的合影,张超举着篮球,袁姗姗捧着书,江慧玲站在中间,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对了,”吴小燕忽然想起什么,“徐铭把网吧的VIP区改成了‘林栋实验室’,摆了你用过的示波器和万用表,说让学弟学妹们沾沾灵气。昨天还有初三的小孩来打卡,说要以你为目标考雪湖一中。”

正说着,江慧玲抱着摞书走进来,阳光透过她的眼镜片,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些是物理老师给的大学预科教材,”她把书往林栋怀里一放,最上面那本《大学物理导论》的扉页上,有物理老师用红笔写的批注:“记住,公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就像你修收音机时总说的——原理相通,灵活运用。”

她的指尖在书脊上轻轻划过,忽然指着其中一本:“这本电磁学里夹着我的笔记,把高中知识和大学内容做了衔接,就像薛老说的‘铺路石’。”林栋翻开那一页,果然看到密密麻麻的批注,某段关于洛伦兹力的解释旁,画着个小小的指南针,箭头指向清晰的方向。

“对了,袁姗姗让我给你带这个。”江慧玲从包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本精装的《唐诗宋词选》,和上次那本一模一样,只是扉页上多了片新鲜的枫叶标本,“她说这本留着你在清华看,想家时翻到‘举头望明月’那页,就能想起雪湖的月亮。”

薛老拄着拐杖进来时,军绿色的大衣换成了轻便的中山装,胸前别着那枚军功章,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小栋,来试试这个。”老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卷,展开是套青色的练功服,针脚细密,袖口绣着简单的云纹,“我老太婆连夜做的,纯棉的,吸汗,你去北京晨练时穿,比那些洋运动服舒服。”

他把林栋拉到店门口的空地上,摆出个站桩的姿势:“记住,到了清华也别忘了每天站一刻钟。”拐杖在地上划出个圈,“这圈里是根,圈外是路,根扎得稳,路才能走得远。就像你爸修电器,再复杂的线路,也得从接地开始。”

林栋跟着摆出姿势,忽然发现薛老的呼吸节奏和他笔记本里记的“最佳学习状态心率”惊人地吻合——每分钟62次,不快不慢,像钟摆一样精准。“这就是‘心流状态’,”他轻声说,“心理学上的说法,和您说的‘气沉丹田’是一个道理。”

薛老笑得胡子都来:“管它啥说法,管用就行!就像你解物理题,用动能定理还是牛顿定律,能算出答案就是好方法。”他忽然压低声音,“我托老战友打听了,清华园里有个荷花池,晨练时去池边站桩,比在屋里强十倍——接地气,聚灵气。”

傍晚的老街渐渐热闹起来,“林记电器”门口摆起了小桌子,母亲端出刚炸好的南瓜饼,金黄的油光在暮色里闪着暖光。父亲从省城分店赶回来,手里拿着张设计图:“你看,这是分店的‘荣誉墙’设计,留了最大的位置给你的清华通知书复印件,旁边还能挂薛老的军功章,新旧荣耀搁一块儿,才叫传承。”

图纸上,荣誉墙的背景是片电路图,仔细看竟是用“林记电器”西个字的笔画变形而成的,电阻、电容、电感巧妙地嵌在笔画里,像林栋曾经画过的趣味电路图。“这是请设计院的朋友改的,”父亲的手指在图纸上着,“他说这设计在全省都独一份,既有技术感,又有家的味道。”

袁姗姗抱着个礼盒跑过来时,辫子上的红绳在暮色里格外显眼。“这是文科班全体同学凑钱买的,”她把礼盒往林栋怀里一塞,“一本空白的手账,每页都印着雪湖的风景——春天的玉兰、夏天的蝉鸣、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你在清华写笔记时,就像还在雪湖一样。”

手账的扉页上,贴着张全班签名的照片,每个人的旁边都写着自己的目标:“张超:省赛冠军”“吴小燕:计算机系”“江慧玲:物理系”“袁姗姗:中文系”……密密麻麻的字迹围成个圈,把林栋的名字圈在正中间,像颗被群星环绕的太阳。

晚饭时,薛老喝了点米酒,脸颊泛着红。他给林栋夹了块红烧肉:“到了清华,别总闷在实验室里,多交朋友,就像当年我在电台站,光懂技术不行,还得懂人心——团队协作比单打独斗强。”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那老战友的儿子在清华当教授,我把你电话给他了,说‘这孩子跟我当年一样,是块搞技术的料’。”

林栋的手机忽然震动起来,是个陌生的北京号码。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温和的男声:“是林栋同学吗?我是清华物理系的周教授,薛老跟我提过你……下周开学前,要不要先来学校转转?我带你看看实验室,里面有台刚引进的核磁共振仪,你肯定感兴趣。”

挂了电话,林栋看着窗外的老街——路灯亮了,“极速先锋”的霓虹招牌闪着蓝绿色的光,张超在球场投篮的“咚咚”声顺着晚风飘过来,和吴小燕服务器的低鸣、袁姗姗的读书声、薛老的拐杖声混在一起,像支永不褪色的背景乐。

他翻开那本新的手账,在第一页写下:“从雪湖到清华,距离是地图上的厘米,更是心里的刻度。那些拆过的收音机、画过的抛物线、焊过的电路板、背过的诗,都不是过去式,而是随身携带的坐标,让我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母亲端来切好的西瓜,红色的瓜瓤在灯光下像块透亮的宝石。父亲收拾着他的行李,把薛老的练功服、吴小燕的翻译器、袁姗姗的手账、江慧玲的笔记一一放进行李箱,动作轻柔得像在摆放最珍贵的零件。

林栋知道,离开雪湖的那天越来越近了,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的行李里,装着的不只是物件,还有整个雪湖的温度——是父亲修理手册里的智慧,母亲南瓜饼里的甜,薛老军功章里的刚,张超篮球里的勇,吴小燕代码里的智,江慧玲笔记里的细,袁姗姗诗句里的暖。

这些东西,比任何公式定理都重要,比任何名校光环都踏实。它们会像薛老说的“根”,深深扎在清华园的土壤里,然后长出属于自己的枝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书写关于热爱与坚持的故事。

夜深了,老街的灯一盏盏熄灭,只有“林记电器”的灯还亮着,像颗守在起点的星。林栋把那台矿石收音机放在床头,转动旋钮时,依旧能听到熟悉的“滋滋”声,夹杂着遥远的电台信号,像在诉说着一个未完的约定——关于传承,关于成长,关于每个从雪湖走向远方的孩子,心里都装着的那片温柔的故土。

作者“地图好陌生”推荐阅读《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