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3章 胡同里的邀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章节无错乱精修!
 

深秋的风卷着银杏叶掠过清华园的主干道时,林栋正蹲在物理实验室的角落,调试一台老式示波器。荧光屏上跳动的绿色波形忽明忽暗,像薛老那台矿石收音机接收信号时的样子。他指尖缠着绝缘胶带——昨天焊电路板时被烫出个水泡,此刻捏着探针的力度,刚好能让波形稳定在屏幕中央。

“林栋,这道共振频率的题,你看我算得对不对?”姜小龙的大嗓门撞开实验室的门,运动服上还沾着篮球场上的草屑。他手里的草稿纸被揉得像团咸菜,上面的公式歪歪扭扭,“体育老师说我的投篮节奏和共振原理有关,让我算算最佳发力频率。”

林栋抬头时,荧光屏的绿光刚好映在姜小龙汗津津的脸上。他接过草稿纸,指尖划过“固有频率=2π√(k/m)”的公式:“你把篮球的弹性系数算错了,标准橡胶篮球的k值应该是780N/m,不是500。”他抓起笔在旁边画了个篮球撞击地面的示意图,“就像你站桩时的重心起伏,幅度和频率得匹配才稳。”

姜小龙忽然拍了下大腿:“难怪我总投偏!原来数值代错了!”他把草稿纸往实验台上一摔,震得试管架叮当响,“晚上请你吃食堂的糖醋排骨,就当谢礼!”

实验室的门又被推开,汪子豪抱着台笔记本电脑走进来,花衬衫的领口别着支钢笔,看着像从哪个学术会议赶过来的。“快看我新做的小程序,”他把电脑往林栋面前一转,屏幕上跳出个投篮游戏,“输入身高体重,能自动算出最佳投篮角度,我用了你上次说的45度修正公式。”

游戏里的小人投出的篮球划出条完美弧线,空心入网的瞬间弹出行字:“恭喜!符合林栋物理模型!”汪子豪得意地晃了晃脑袋:“我爸公司的体育器材部说要量产这个程序,给体校当训练辅助工具,到时候请你当技术顾问。”

林栋的指尖在键盘上敲了敲,调出程序的源代码:“这里的空气阻力系数设成0.47,其实应该根据海拔调整,北京的海拔比雪湖高,系数得减0.03。”他忽然想起张超,“等完善了,给我老家的朋友也发一份,他在体校练篮球。”

“没问题!”汪子豪拍着胸脯,“到时候加个‘雪湖特别版’,用你们那儿的海拔数据。”他忽然凑近屏幕,“对了,刘宇说今晚系里有学术沙龙,讨论‘物理学史与人文精神’,据说北大历史系的也会来,你不去看看?”

林栋的笔尖在示波器的记录纸上顿了顿。荧光屏的绿光里,忽然浮现出储永芬捧着《史记》的样子——她的指尖划过“科学与人文”那几个字时,指甲盖泛着淡淡的粉。“几点开始?”他问。

“七点半,在第三教学楼。”汪子豪点开手机日历,“刘宇己经占好位置了,说前排能看清主讲人的PPT。”

傍晚的学术沙龙比想象中热闹。林栋刚在刘宇旁边坐下,就听见后排传来储永芬的声音——她正和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争论“牛顿力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像她拓碑文时握毛刷的力度。

“没想到你也来了。”储永芬在中场休息时走过来,手里拿着本笔记,封面上绣着株小小的腊梅。她今天穿了件浅棕色的布裙,裙摆扫过地面时,带起片银杏叶,落在林栋的笔记本上,“你们物理系的讲座很少邀请历史系的,我是托老师才拿到入场券的。”

林栋把那片银杏叶夹进笔记本:“汪子豪说有跨校交流,就过来了。”他翻开自己的记录,上面画着牛顿手稿里的力学示意图,“你看这里,牛顿画的力线,和你上次拓的碑文中‘文脉’的写法很像,都是看不见却存在的连接。”

储永芬的指尖点在“力线”两个字上:“我们系下周要去琉璃厂看古籍修复,听说那里的老师傅能用物理方法测纸张的年代,你要不要一起去?”她的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碎的阴影,“就当……实践一下今天讲的‘文理交叉’。”

林栋想起父亲修旧电器时用的万用表——测量电阻就能判断元件好坏,和测纸张年代的原理异曲同工。“好啊,”他掏出吴小燕做的离线导航仪,“把地址输进去,看看路线。”

导航仪的屏幕亮起时,储永芬忽然笑了:“这外壳是用易拉罐做的吧?我爸修笔时也总用这种边角料,说‘废物利用才见真本事’。”她接过导航仪,指尖划过粗糙的边缘,“比商店买的导航仪有温度。”

沙龙结束后,刘宇推了推眼镜,看着储永芬离开的背影:“这位北大的同学对你好像有点不一样。”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公式,却在最后一页画了朵小小的花,“历史系的女生都这么……文理通吃吗?”

林栋没接话,只是把那片银杏叶夹得更紧了些。回宿舍的路上,姜小龙还在念叨讲座里的共振原理,说要把投篮频率调到和篮筐的固有频率一致;汪子豪在给广东的同学打电话,用粤语讲着“文理结合的商机”;刘宇则走在最后,眼镜片反射着路灯的光,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宿舍的灯亮着,姜小龙的篮球在地上滚来滚去,汪子豪的电脑放着粤语歌,刘宇的台灯下摊着本《博弈论》。林栋坐在书桌前,给储永芬写了封邮件,附上自己整理的“古籍修复中的物理方法”笔记,最后加了句:“琉璃厂见,带了薛老给的放大镜,能看清纸张的纤维。”

窗外的月光把银杏叶的影子投在屏幕上,像封没寄出的信。林栋忽然想起雪湖的夜晚——父亲在修理铺焊电路板,母亲在厨房蒸南瓜饼,薛老的收音机里传来戏曲声,张超的篮球在操场“咚咚”作响。那些声音混在一起,像此刻宿舍里的动静,嘈杂却温暖,是属于“群体”的独特频率。

他打开离线导航仪,调出吴小燕更新的雪湖地图——“林记电器”的招牌旁多了个小红点,标注着“张超省赛集训”,旁边还有行小字:“吴小燕的服务器监测到林栋上周做实验到凌晨两点,己自动发送提醒给雪湖。”

林栋把导航仪放在床头,屏幕上的雪湖地图渐渐暗下去,露出吴小燕设置的屏保——西个穿着校服的身影站在玉兰树下,张超举着篮球,吴小燕抱着电脑,江慧玲拿着笔记,袁姗姗捧着诗集,阳光落在他们身上,像层透明的铠甲。

宿舍里的呼吸声渐渐均匀。姜小龙的鼾声像台小型发电机,汪子豪的梦话带着粤语的尾音,刘宇的台灯还亮着,书页翻动的声音轻得像蝴蝶振翅。林栋躺在床上,听着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声音,忽然明白,所谓的成长,就是把不同的频率调成和谐的共振——就像他调试的示波器,最终让所有波形,都稳稳地落在该在的位置。

凌晨一点,他悄悄起身,从抽屉里拿出薛老给的矿石收音机。转动旋钮的瞬间,熟悉的“滋滋”声后,传来雪湖电台的深夜节目——主持人正在念听众来信,其中一封来自张超:“我同学去了清华,他说物理能解释投篮的奥秘,我信了,因为努力本身,就是最扎实的公式……”

收音机的金属外壳在掌心微微发烫,像握着整个雪湖的温度。林栋把音量调小,让那声音刚好盖过宿舍的杂音,像条隐秘的线,把北京的秋夜和雪湖的往事,轻轻连在了一起。但他知道,真正的方向,早在心里——在示波器的绿光里,在古籍的墨香里,在那些跨越文理、连接南北的,关于热爱与理解的轨迹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