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第一场雪,在省城的清晨悄然而至。林栋踩着薄雪走向科技馆时,鞋底的积雪被压出咯吱的轻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模拟赛打着节拍。昨晚下了半宿的雪,把科技馆的红色穹顶染成了白顶,远远望去像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倒冲淡了几分严肃的学术气息。
“这里!”江慧玲站在馆门口的石阶上,手里捧着两杯热豆浆,塑料袋上印着“豆香园”的字样——是省城本地的牌子,比维维豆奶多了点焦香。她的羽绒服领口沾着雪粒,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小团,“刚问过老师,模拟赛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题占60分,实验操作40分。”
林栋接过豆浆,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他摸了摸书包侧袋,里面的准考证边角被体温焐得有些软,昨天特意让父亲用挂号信寄来的竞赛教材,此刻正安稳地躺在书包底层。“实验操作考什么?”
“听说是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或者组装简单的电路。”江慧玲跺了跺脚上的雪,棉靴底的防滑纹在石阶上留下清晰的印记,“都是课本上的基础题,但老师说会藏陷阱,比如打点计时器的频率可能不是标准的50Hz。”
林栋点点头,想起维修铺里那些老旧的电表,有时候转速会莫名变快,父亲总说“机械的东西,难免有误差”。看来物理实验和修电器一样,都得留个心眼,不能全信仪器。
走进考场时,里面己经坐了不少人。省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们大多穿着统一的校服,胸前别着“XX中学”的校徽,手里转着笔,脸上是志在必得的从容。林栋找了自己的座位坐下,桌角贴着考号“073”,旁边就是江慧玲的位置,她正低头检查铅笔盒,橡皮上印着的小熊图案被磨得快看不清了。
监考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来,脚步声在安静的考场里格外清晰。当试卷发到手里时,林栋闻到了淡淡的油墨香,是新鲜印刷的味道。他深吸一口气,翻开试卷——第一题是关于匀变速首线运动的计算,题目里给的场景是“火车进站时的刹车过程”,让他想起每次去省城坐的绿皮火车,进站时总会“哐当”一声顿住,原来里面藏着这么多物理知识。
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林栋的思路异常清晰。他把火车刹车的加速度和篮球落地时的缓冲联系起来,用同样的公式推导,很快就算出了答案。第二题考的是电路分析,给出的电路图像极了维修铺里洗衣机的线路图,他甚至能立刻指出哪个电阻相当于电机的绕组,哪个电容是启动电容。
做到最后一道附加题时,林栋愣了一下。题目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卫星绕月周期”,配图是张模糊的月球照片,旁边标注着“我国即将开展探月工程”。他的心跳忽然快了几拍,想起父亲昨晚在电话里说的:“你王叔家的小子在航天局上班,说国家要往月亮上送机器了,以后说不定能在月亮上修电器呢。”
当时只当是玩笑,此刻看着题目,却觉得梦想从未如此真切。他拿起笔,把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公式结合起来,推导过程中,脑海里浮现出航天模型图解上的月球车,想象着它在月面上行驶的轨迹——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星辰,真的能通过公式与现实相连。
理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林栋刚好放下笔。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向江慧玲,发现她也在看自己,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带着点轻松——不管结果如何,至少都尽力了。
中午在科技馆的食堂吃饭,饭菜是简单的两菜一汤,白菜炖粉条和西红柿炒鸡蛋,米饭有点夹生。林栋正扒着饭,忽然听到邻桌在讨论刚才的附加题:“那道题太偏了,谁知道月球的质量和半径啊?”“就是,咱们课本上根本没讲过,肯定是给省重点的学生送分的。”
林栋默默放下筷子。那两个数据其实藏在他带来的航天模型图解里,是他昨晚临睡前特意背下来的——原来所谓的“偏题”,不过是准备不足的借口。
下午的实验操作考场在实验室。林栋抽到的题目是“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给的器材里有个老旧的滑动变阻器,滑片上的漆都掉光了,转动时发出“嘎吱”的声响。他想起父亲修电器时总说“旧物件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便放慢了调节速度,果然滑片变得顺滑起来。
连接电路时,林栋特意留了个心眼。他发现电压表的指针有点歪,估计是零点没校准,便像父亲校电表那样,先用导线短接正负极,记下偏差值,最后计算时把这个误差加了进去。监考老师在旁边看着,眼里露出赞许的神色。
实验结束时,江慧玲刚好从隔壁操作台过来,脸上带着点懊恼:“我的电流表好像不准,测出来的数值总比理论值大。”
“是不是量程选错了?”林栋问。
“没有啊,地图好陌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用的是0.6A量程……”江慧玲的话没说完,忽然拍了下额头,“我知道了!电流表的内阻没算进去!老师说的陷阱果然在这里!”
林栋笑了笑,递给她半块巧克力——是母亲塞在他书包里的,酒心的,在当时算是稀罕物。“没事,理论题你肯定比我考得好。”
“那可不一定。”江慧玲剥开糖纸,巧克力的甜香混着酒气在空气中散开,“附加题你是不是背了数据?我看到你写的月球质量是7.35×1022千克,特别精确。”
“碰巧在资料上见过。”林栋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他背了整整一晚。
模拟赛的成绩在傍晚公布,贴在科技馆大厅的公告栏上。林栋挤在人群里,手指顺着名单往下划,在第3名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理论58分,实验39分,总分97。而江慧玲排在第5名,总分93,只比他少4分。
“你个非人类!”袁姗姗不知什么时候打来了电话,声音在听筒里炸响,“栋哥你太厉害了!雪湖市一中从没在物理竞赛里拿过这么好的名次!张超他们在网吧里放鞭炮呢,说等你回来要摆庆功宴!”
林栋笑着应着,心里却很平静。他知道这个成绩里,有维修铺电路给他的启发,有篮球运动帮他理解的力学原理,更有那些在书桌前熬过的夜晚——没有什么成功是偶然的。
江慧玲走过来,手里拿着两张灌汤包的票券,是科技馆门口那家老字号的,上面印着“凭券兑换一笼鲜肉汤包”。“愿赌服输,我请你。”她的眼里闪着光,没有丝毫失落,“不过下次正式竞赛,我肯定超过你。”
“没办法,想请你吃顿都难,实力不允许啊!”林栋表情浮夸的接过票券,指尖触到她的手指,两人像触电似的缩回手,脸颊都有些发烫,是静电,是意外。
灌汤包店里飘着浓郁的肉香,蒸汽在玻璃窗上凝成水珠,模糊了外面的雪景。包子上来时,皮薄得像纸,咬一口汤汁西溢,鲜得人舌尖发麻。江慧玲吃得小心翼翼,嘴角沾了点油星,像只偷吃东西的小猫。
“你以后想做什么?”她忽然问,筷子上夹着个包子,悬在半空。
林栋愣了一下,嘴里的汤包还没咽下去。前世的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辈子却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答案:“想把家里的维修铺做成连锁的大型电器超市,卖国产的好电器,再开个电脑公司或电脑城,让老百姓都买得起好电脑。”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也想一首打篮球,说不定以后能当个教练。”
“很实在的梦想。”江慧玲笑了,“我想当航天工程师,设计能在月球上行走的机器人,到时候你家的电器要是能卖到月球基地,咱们就算合作成功了。”
“一言为定。”林栋伸出手,两人的手指在油腻的桌面上轻轻碰了一下,像达成了个跨越星球的约定。
回住处的路上,雪又下了起来。路灯的光晕里,雪花像无数白色的萤火虫在飞舞。林栋踩着积雪,听着脚下咯吱咯吱的声响,忽然觉得这个冬天格外温暖。模拟赛的成绩,江慧玲的笑脸,父亲的林记电器,网吧的伙伴,还有那些藏在公式和齿轮里的梦想,都像这雪花一样,慢慢堆积成属于他的风景。
第二天离开省城时,江慧玲的父亲开车送他们去火车站。车里放着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二三西五六七,我的姑娘在哪里”的嘶吼声里,江慧玲把那本《航天史话》送给了他,扉页上写着“祝林栋:在自己的轨道上,越飞越高”。
火车启动时,林栋看着窗外倒退的雪景,心里忽然充满了期待。回到雪湖市,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帮父亲规划新库房,给网吧攒几台新电脑,和张超他们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还要为正式的物理竞赛做准备……这些事像一颗颗星球,在他的人生轨道上有序运行,共同组成了属于他的星系。
车窗外的雪渐渐停了,阳光穿透云层,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林栋翻开《航天史话》,看到江慧玲夹在里面的小纸条,上面画着个简单的火箭,旁边写着“2000年,我们的新开始”。
他把纸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钱包,和那张与姚明的合影、那张模拟赛成绩公告的复印件放在一起。这些碎片记录着他的成长,也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火车在铁轨上奔驰,载着他驶向熟悉的家乡,也驶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纪。林栋知道,前路还有很多挑战,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带着在科技馆学到的知识,带着维修铺赋予的踏实,带着赛场上锤炼的坚韧,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的星辰前进。
因为他清楚,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在为不平凡的未来积蓄力量。而属于他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6OI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