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灾难的确认,像一盆冰水浇灭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也淬炼出了最纯粹的生存意志。悲伤和恐惧被迅速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务实。叶建国军人式的果断接管了领导权,一家人迅速从情绪冲击中调整过来,投入到对这座地下堡垒未来漫长岁月的精密规划中。
1. 资源审计与精确配给(负责人:叶嫣然)
叶嫣然首先对自己“须弥坠”和洞窟内所有库存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细盘点和分类。她不再满足于“数量众多”,而是追求“可持续性”。
· 食物类: 所有食物被分为“即时消耗”、“中长期储备”和“战略储备(种子、营养补充剂)”。她根据五口人的基础代谢和活动量,计算出极其严格的每日热量和营养配给表,精确到克。重点保障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避免单纯的能量填充。易变质的食物优先消耗,罐头和脱水食品按年份和种类分级存放。
· 水资源: 确认地下水源的日涌出量和稳定性,制定严格的用水阶梯制度:饮用水(最高标准,定期检测)、烹饪水、个人卫生用水、清洁用水。所有用水必须循环利用(如洗漱用水用于冲洗简易马桶或灌溉试验田)。
· 能源类: 精确计算柴油、汽油、蓄电池的储备量,匹配发电机、取暖器、照明设备的功耗。制定“能源管制时间表”,非必要不开大功率设备,最大限度依赖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尽管外界光照和风力条件不稳定)。所有设备备用零件单独存放,登记造册。
· 医疗用品: 由叶嫣然(具备一定医护知识)主导,林静婉协助,将所有药品和医疗器械详细分类(外伤、感染、慢性病、急救等),建立医疗档案,标注有效期。设立隔离区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疾病。
· 工具与耗材: 小到一根针、一颗螺丝,都登记在案,规定使用和更换流程,杜绝浪费。
2. 防御升级与安全预案(负责人:叶建国,执行:叶浩辰)
叶建国以最高战时标准重新审视洞窟防御。
· 入口加固: 在主入口内部加设第二道、第三道可手动启闭的沉重钢制闸门(材料来自“须弥坠”储备),形成纵深防御。所有门轴、锁具定期上油保养。
· 监控与预警: 尽管电子监控大部分失效,但在叶建国指导下,叶浩辰利用钢丝、铃铛、空罐筒等材料,在洞窟外围隐蔽处设置了最原始的物理绊索预警系统。同时,规定了固定的观察孔巡查班次和记录制度(记录外界任何细微变化,如光线、声音、气味)。
· 内部安全: 规划了明确的紧急集合点和至少两条撤离到更深层洞窟(如有)的路线。所有武器(弓弩、刀具、防身喷雾)定点存放,定期维护,并进行了基础的使用训练(由叶建国指导)。
· 静默纪律: 制定严格的“静默时段”和噪音管制规定,避免任何可能暴露洞窟存在的声音或光线外泄。
3. 空间规划与功能区细化(总负责:林静婉)
林静婉将生活区和物资存储区打理得井井有条,并进一步优化。
· 生活区: 划分出明确的睡眠区、餐饮区、卫生区(用隔断帘分开)。个人物品严格收纳,保持通道畅通。利用“须弥坠”中的材料,尽可能提升舒适度和隐私性。
· 物资仓储: 所有物资离地、分类、分区域存放,留有通风和检查通道。建立物资索引图,快速定位。设立“危化品”(如燃料、消毒剂)单独存放区。
· 农业实验区: 在光照最好的角落,利用“须弥坠”中的无土栽培设备、LED植物灯和种子,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尝试种植速生蔬菜(如豆芽、生菜)。这不仅是为了补充食物,更是为了维持希望和研究未来食物自给的可能性。
· 心理与健康: 保留了小小的“家庭活动区”,存放书籍、棋牌(限制使用时间)。规定每日固定的“交流时间”,鼓励分享感受,避免心理问题滋生。林静婉特别注意外婆的情绪,时常陪她说话。
4. 作息制度与值勤安排(总协调:叶建国)
· 标准化作息: 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用餐、工作、训练、学习、休息和睡眠时间,用纪律对抗混乱和惰性。
· 轮值制度: 建立值班表,成年人轮流负责观察警戒、设备维护(发电机、通风)、烹饪等任务,确保责任到人,劳逸结合。叶浩辰也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任务。
· 技能培训: 定期由叶建国教授防卫、野外生存知识;由叶嫣然教授急救、物资管理知识;由林静婉教授烹饪、缝纫等生活技能。知识传承与体力劳动同等重要。
5. 长期规划与记录(负责人:全体)
· 日志记录: 设立“避难所日志”,由值勤人员每日记录洞窟运行情况、外界观察、物资消耗、成员健康状况等。这是重要的历史档案和决策依据。
· 未来推演: 不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各种突况的应对预案(如入口被发现、水源污染、作者“平生相见即开颜”推荐阅读《每次重生都在末世刷副本》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成员重伤、长期隔离导致的心理问题等)。
· 文明火种: 有意识地保存知识,书籍、技术手册被妥善保管。叶嫣然甚至开始教授叶浩辰更复杂的知识。
整个洞窟,如同一艘驶向未知深海的潜艇,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密计算,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船员。灯光下,不再是慌乱和绝望,而是有序的忙碌和专注的协作。
规划图纸( mental map)被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生存,从一种本能,变成了一项需要极致理性、纪律和合作来执行的长期工程。
他们正在为一场不知终点的漫长寒冬,绘制最详细的生存蓝图。
精密规划带来的秩序感,像一层坚固的铠甲,暂时抵御了外界绝望的侵蚀。但随着日子一天天在电子钟的数字跳动中流逝,一种新的、更为隐形的挑战开始悄然浮现——时间的钝刀和精神的高墙。
1. 一成不变的“日常”与感官剥夺
洞窟内没有昼夜更替,没有季节变换,甚至没有天气变化。恒定的灯光、恒定的温度、恒定的发电机嗡鸣声……这种极度缺乏外界刺激的环境,开始产生一种诡异的催眠效应。
每一天都像是前一天的精确复制。同样的工作流程,同样的食物配给(尽管种类在努力轮换,但基数有限),同样有限的活动空间,同样几张面孔。
眼睛看不到远方,耳朵听不到自然之声,鼻子闻不到泥土和风雨的气息。这是一种缓慢的感官剥夺。叶嫣然发现,自己有时会对着光滑的岩壁出神很久,脑子里一片空白。叶浩辰开始下意识地重复某些小动作,比如反复清点同一箱罐头。
外婆有时会对着那盆假绿萝喃喃自语,仿佛在给它讲故事。
2. 信息黑洞与认知停滞
他们彻底与人类文明的其余部分失去了联系。不知道外面是彻底毁灭了,还是仍有零星火种在挣扎?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仅凭电子钟,缺乏参照)?甚至无法确认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否有意义?是否只是在一个注定死亡的棺材里进行无谓的挣扎?
这种绝对的未知,是对认知的巨大折磨。所有的讨论、所有的计划,都基于假设和推演,缺乏外界的反馈和验证,仿佛一场自己跟自己下的棋,容易陷入思维的闭环和死胡同。
3. 资源消耗带来的心理压力
每一次打开一罐食物,每一次给发电机添加燃料,叶嫣然都能清晰地感觉到储备的减少。即便她知道这些物资足够支撑数年,那种“只出不进”的消耗感,依然带来一种潜移默化的焦虑,促使着更极致的节省,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争执。
林静婉在分配每日用水时,变得越来越谨慎,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4. 紧绷的神经与潜在的摩擦
防御是重中之重,但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对每个人都是巨大的精神负担。一点轻微的异响(往往是岩体自身的热胀冷缩或地下水滴),就可能导致所有人瞬间进入战斗位置,次数多了,难免让人神经衰弱。
在极度有限的空间里,个人习惯的微小差异也可能被放大。叶建国军人式的严格有时会与叶浩辰年轻人的散漫产生小摩擦。林静婉对整洁的坚持可能与叶嫣然高效至上的工作方式略有冲突。这些都被理智和亲情强行压下,但压力在默默累积。
应对策略的调整:
叶家人很快意识到了这些潜藏的危险。他们的规划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心理和精神的。
· 制造“变量”: 叶嫣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须弥坠”中存储的、之前舍不得用的“奢侈品”,比如一小瓶真正的咖啡粉,一块巧克力,在某个平凡的日子突然拿出来,制造一个小小的、愉悦的惊喜,打破一成不变的麻木。
· 创造“仪式感”: 严格作息本身就成了仪式。他们还设立了“周末”(虽然毫无意义),在这一天会稍微改善伙食,进行家庭活动(如一起看一本旧书,下棋),强制进行与生存无关的交流。
· “学习日”与“项目制”: 为了对抗认知停滞,叶建国系统性地教授军事知识和格斗技巧;叶嫣然开设了医疗和植物学小课堂;叶浩辰则负责研究所有设备的原理和维护。他们还设立了小项目,比如优化净水系统、设计更好的预警装置,让大脑保持活跃和创造性。
· 情绪监控与沟通会: 林静婉细心观察着每个人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外婆。定期(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不仅讨论物资,也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压力,确保情绪有出口。
· 赋予希望: 那块小小的试验田被赋予了远超其产出的意义。每一天的发芽、每一片新叶的生长,都成了整个家庭的焦点事件,是连接生命、象征未来的神圣图腾。
生存,不再仅仅是抵抗外部的威胁,更是要对抗内部——时间带来的麻木、孤独带来的绝望、以及人性本身在极端压力下的磨损。
他们的蓝图,在岩石之下,细致地描绘着每一天的呼吸、每一次的心跳、每一个念头的流转。
这艘“方舟”航行在时间的死海上,它的敌人,也包括永恒的寂静本身。
第二十一章完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6P6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