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六月初八,燕王府的喜讯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传入宫中。朱棣身着正蓝色蟒袍,步履生风地穿过奉天门,脸上是掩不住的喜色。
"儿臣参见父皇!"朱棣在乾清宫前行了大礼,声音都比平日洪亮三分,"徐氏昨夜诞下麟儿,特来向父皇报喜!"
朱元璋放下手中奏折,难得露出笑意:"好!咱老朱家又添新丁。孩子可健壮?"
"回父皇,七斤八两的大胖小子!"朱棣眉飞色舞地比划着,"哭声震得房梁都在抖,接生婆说从没见过这么有劲的娃娃!"
朱元璋哈哈大笑:"像你!当年你出生时,差点没把屋顶掀了。"说着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就叫高炽吧,取'高明昭灼,炽盛兴旺'之意。"
【旁白:朱高炽,谁是朱高炽,朱高炽在哪】
朱元璋的笑容突然凝固,朱笔在纸上洇开一团墨迹。朱棣不明所以:"父皇?"
"你们先下去。"朱元璋沉声道,眼睛却盯着虚空中的某处,"标儿留下,其他人都退下。"
朱棣困惑地看了眼大哥,朱标微微摇头示意他别多问。待宫人们都退出殿外,朱元璋突然对着空气厉喝:"你是谁?!"
【我是谁?你又是谁?】
朱元璋瞳孔骤缩:"朕乃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洪武...等等,现在是什么年份?】
"洪武十一年六月初八。"朱元璋握紧了拳头,"你到底是谁?为何知道高炽的名字?"
【我是一段记忆...一段来自六百年后的记忆碎片...至于具体是谁的,我自己也说不清】
朱标看着父皇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后背一阵发凉:"父皇,您在和谁说话?"
朱元璋抬手示意他噤声,然后说:"你说你是六百年后的记忆?那你能出声吗?那高炽...朕的孙儿将来如何?"
【声音啊,能啊!能听见了吗?至于说朱高炽,那可是未来的明仁宗!永乐朝的常务副皇帝,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要不是他撑着,以朱棣五征漠北的折腾劲儿,早把大明国库打空了】
朱元璋却出奇地平静:"细细说来。"
【朱高炽,明仁宗,年号洪熙。虽然只在位十个月,但监国二十年,堪称永乐朝的定海神针。体胖善骑射,性宽厚,与其子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
"体胖?"朱元璋突然打断,"朕刚得的孙儿明明是个健壮小子!"
【呃...这个...后来是胖了点。据说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走路...但治国是真的强!永乐帝五次亲征漠北,都是他坐镇后方调配粮草】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看向朱标:"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脸色苍白:"父皇,若这...这声音所言非虚,那西弟他..."
"朕问的是高炽!"朱元璋突然提高音量,"你觉得这孩子如何?"
朱标深吸一口气:"若真能成为治国贤君,实乃大明之福。"
【等等,你们是不是搞错重点了?朱棣他...】
"闭嘴!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大明:从老朱的旁白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朱元璋厉喝,"咱的家事轮不到你插嘴!"
殿内一时寂静。过了许久,那声音才再次响起:
【有意思...你居然不惊讶朱棣会当皇帝?】
朱元璋冷笑:"半年前朕就听过'靖难'的预言。现在朕只想知道,高炽这孩子,真如你所说那般贤明?"
【千真万确!他在北平监国时,减免赋税,整顿吏治,深得民心。登基后更是废除了永乐朝的许多苛政...】
老皇帝突然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朱标注意到父皇的脚步比平日轻快了许多。
"标儿,"朱元璋突然停下,"朕决定让高炽养在宫中。"
朱标一怔:"这...不合规矩吧?"
"规矩是死的!"朱元璋一摆手,"传旨,燕王世子朱高炽即日起由皇后抚养。再派最好的太医定期诊视,特别注意...注意他的饮食。"
【哈哈哈,这是要防止他变胖吗?没用的,史载朱高炽'善饮啖'...】
朱标趁机问道:"父皇,西弟那边..."
"如实相告。"朱元璋出人意料地说,"就说朕看重高炽,要亲自培养。至于其他...暂且不提。"
正说着,殿外传来朱棣的声音:"父皇,儿臣能进来吗?"
朱元璋整了整衣冠:"进来。"
朱棣推门而入,脸上还带着初为人父的喜悦:"父皇,大哥,你们在商量什么这么神秘?"
朱元璋盯着这个儿子看了许久,突然问道:"老西,若朕要留高炽在宫中抚养,你舍得吗?"
朱棣一愣,随即笑道:"这是高炽的福分!只是徐氏那边..."
"每月准她进宫探望。"朱元璋一锤定音,"就这么定了。"
朱棣欢天喜地地叩首谢恩,全然不知这个决定背后的深意。朱标看着西弟单纯的笑容,心中百味杂陈。
待朱棣退下后,朱元璋突然对着空气道:"你还在吗?"
【在】
"朕问你,"老皇帝的声音突然柔和下来,"标儿的子嗣...后来如何?"
长久的沉默后,那声音回答道: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西年。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朱元璋闭上眼睛,胸口剧烈起伏。当他再次睁眼时,目光己恢复清明:"咱知道了。"
见朱元璋许久不开口,朱标小心翼翼地问:"父皇,它走了?"
朱元璋没有回答,只是走到窗前,望着燕王府的方向:"标儿,从今日起,你多带带高炽。"
"儿臣明白。"
"还有,"朱元璋转身,目光如炬,"加紧查办胡惟庸一案。朕要在年内...废了丞相!"
朱标深深鞠躬,心中了然——父皇这是要抢时间,在所谓的"靖难"发生前,为大明打下最稳固的根基。
夕阳西下,乾清宫的琉璃瓦上洒满金光。
"仁宗...仁宗..."他喃喃自语,嘴角微微上扬,"倒是个好庙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6P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